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17:36: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让学生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梅花有一种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有一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

  说说“魂”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词义。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三、自由读文,质疑问难

  1.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上批注。

  2.标出读不透的地方,作上记号。

  四、课堂练写:

  1、抄写生字词。

  2、找出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交流学习

  1.四人小组交流自读自悟的情况。

  2.分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归纳出小标题。)

  (1)读诗落泪。

  (2)珍爱墨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巾。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散发出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做这朵梅花特别钟情,划出有关语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评价。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展示相关语句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体会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1)读诗落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诗词。)

  (2)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

  (3)一次生气:

  “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

  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①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②“清白”是什么意思? “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眷念。

  (4)赠墨梅图。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读了这段话,你懂得了些什么?

  (5)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四、小练笔

  赞颂一种花,突出特有的品格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品格 灵魂 骨气

  读诗落泪

  赠送墨梅图

  珍爱墨梅图

  送梅花巾

  不能回国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歌曲的段落,记忆歌曲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圆舞曲,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打开书看欣赏曲目的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规整、旋律上行)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

  B、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C、用竖笛演奏第一圆舞曲主题。

  D、复听第一圆舞曲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节奏跳跃)

  B、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师介绍曲作者。

  被称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百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5、对比欣赏民族管弦乐版、动画与管弦乐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6、音乐拓展。

  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

  7、教师小结: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被誉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去欣赏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体会“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的含义,知道怎样对待失败和失败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献你一束花》,学生齐读课题。

  2、美丽的鲜花,一般情况下都用来送给谁?

  3、(课件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句话是文章的第一段,学生齐读。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4、(课件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不应该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师:那么,鲜花到底应不应该送给失败者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者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词,学生齐读,教师相机提示读音,检查不理解的词语)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三、学习插叙段

  1、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两年前这位运动员获得冠军回国时,机场迎接的景象。用“ ”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象她当时的心情。

  2、学生读所划的句子。她的.心情怎样?(激动、自豪、兴奋……)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2、5自然段。

  师:多么空前热烈的欢迎场面啊!那么多美丽的鲜花,那么多赞美的话语,那么多的掌声,那么多的记者,那么多的闪光灯,那么多的笑脸,这都是成绩给她带来的荣耀。可是,这些成绩,也给她带来了无比沉重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这次比赛,她彻底地失败了。再次走进机场大厅,她有怎样的神态和心理呢?

  1、自己学习2、5两个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神态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2、交流描写神态的句子。(她一直垂着头。四天前……简直要把脑袋藏到领口里去。)你读出她此时有怎样的心情?

  3、交流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你能体会到她此时的心情吗?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怕”呢?

  4、有感情地朗读所划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教师指导读得低沉一些,体会运动员的心情。

  5、再看看此时迎接她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找出句子读出来。)

  师:想想两年前那空前热烈的欢迎场面,和此时她面前的冷清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这都是因为她失败了,于是,没有了鲜花,没有了掌声,没有了记者,没有了闪光灯,也没有了笑脸,甚至连一句小小的问候都没有。此时,她感到——(生齐答:失落)这更加重了她心中的——(生齐答:沮丧和愧疚)

  6、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失败的经历,联系你当时的心情想一想,此时这位失败的运动员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鼓励、安慰、信任、支持、理解……)

  师:是的,此时,她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来安慰她一下,多么希望听到一声鼓励的话语,多么希望有一张信任的面庞啊!正在这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她就是——(生答:机场的女服务员)

  五、学习6—11自然段。

  1、自由读6—11自然段,看看这个女服务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读叙述部分)。

  3、(课件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你怎么理解服务员的话?

  4、练习感情朗读。(柔和又肯定的语气)

  师:此时,对于这个大败而归沮丧到极点的运动员来说,这些话语,就像一股暖流注入她的心田,那久久低下的头慢慢地抬起来,她看见——

  5、(课件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学生齐读。

  这股“奇异的力量”是指的什么?想一想,这股由鼓励、安慰、信任、支持、理解组成的奇异的力量注入这位运动员体内,会给她以后的比赛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想象回答)

  师:正是这一束小小的鲜花,带来了如此神奇的力量!此时此刻,回想开头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有了肯定的回答:鲜花,理应呈现给——(生答:凯旋的英雄),也应该献给——(生答: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献给英雄,是对他们的——祝贺,献给失败者,是对他们的——鼓励、支持、理解……

  六、总结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多么感人的文章啊!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服务员善良美好的心灵,而且,我们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失败者,我们要告诉他们——(课件出示: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齐读);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的打击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诉自己——(学生齐读课件: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

  1、找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续写:收到鲜花之后……

  板书设计:

  英雄祝贺

  献你一束花

  失败者鼓励……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们熟悉的搭积木游戏入手,观察与游戏相关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所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学生思维的过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先画一画,再搭一搭,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让学生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能根据给定的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和小正方体的数量还原立体图形,以及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2.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每个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地发现实物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比赛计分册

  学生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用同样数量的积木可以搭出很多种立体图形。

  生2: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从中会学到很多知识。(板书课题:搭积木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比赛一:画一画。

  课件出示第一项比赛:根据搭成的立体图形,画出从三个方向(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1)明确比赛规则。

  观察搭成的立体图形,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课件出示教材32页淘气搭成的立体图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适当指导。

  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这个立体图形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从上面、正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搭成的立体图形,并画出看到的形状。

  ①学生动手画一画。

  ②各小组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

  (4)引导学生将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与搭成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要求。

  (5)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2.比赛二:搭一搭。

  课件出示第二项比赛: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1)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2)提问: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有几个小正方体?

  (3)学生小组合作,先交流,再动手操作。

  (4)各小组展示搭好的立体图形。(鼓励不同的搭法)

  (5)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这个立体图形的?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6)提问:你们搭出的立体图形各不相同,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7)师小结: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8)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3.比赛三:看谁搭得多。

  课件出示第三项比赛: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

  (1)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2)提问: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从上面看形状如上图的立体图形,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搭法?

  (3)学生在小组内边交流,边操作。

  (4)各小组展示不同的搭法,看哪个小组搭的方法多。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6)师小结:根据给定的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即使给出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是固定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搭法。

  (7)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11册冀教版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介绍了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断崖边上的百合为什么要努力开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3)感受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想象,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百合花坚强自信执着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四、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高段的结束年级,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字词和语句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在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上,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明显发展,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前文,整体回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1—8自然段,谁能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创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百合花开放吗?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播放课件。

  2、教师:百合花的美丽让人惊叹,看到花开冰心奶奶曾经这样说: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读。今天让我再次走近百合花用心去感受这成功之花奋斗的泪泉。齐读课题:百合花开,融入刚才欣赏画面的想象有感情地再读课题。

  (三)新授,赏析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

  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百合花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从百合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试着用简单的话或词语加批注。

  学生自由读,

  2、反馈汇报,品悟语言。

  教师:谁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A生:在野草……嘲笑它了。

  师:教师出示句子,两句话哪句话好?“终于”让你感受到了?

  学生汇报:我感受到百合开花非常不容易。

  教师:百合从野草,到花开都经历了什么呢?

  生: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风霜雨雪。恶劣环境的考验。

  师:历经了这么多的不容易之后,百合开花了,真让人欣喜呀!谁能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百合开花的艰难以及那份欣喜?教师指名读。

  师:谁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学生再读句子。这株百合我听出了真的不容易。这株百合我听出了花开的欣喜。

  B生:百合花……泪滴。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句子。

  教师:想一想,人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流泪?

  生:伤心。生:特别感动。

  师:这时的百合是难过还是高兴呀?生:高兴。

  师:不仅仅是高兴呀!而且是极度——生:高兴,高兴得都——生:哭了。喜极而泣呀!

  这时候百合内心里非常复杂,如果你就是那株百合,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不敢嘲笑我了;努力没有白费,值得;(中间相机找学生带着感受读)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师:断崖上的一株百合,顶着风雨,不怕讥讽与嘲笑,终于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把你的高兴分享给大家?

  来,咱们一起读。

  C生:年年……百合。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原本那一株断崖边上的百合,开花了,完成了自己的庄严使命,它骄傲了吗?生:没有。它停下开花的'脚步了吗?生:没有。

  教师:百合没有停下它的脚步,而是继续努力地开花,它在想什么?

  学生:它在撒播自己的种子,它在传承自己的后代,它在传承自己的精神。

  教师:如果它是一个人,最像生活中的什么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最像妈妈,这是一种母爱般的奉献的精神。

  教师:现在整个山谷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这漫山遍野都盛开着百合的地方?生朗读

  教师:谁能再给大家读读,读出百合那种母爱般的伟大情操。学生朗读。

  D生:几十……落泪。

  教师:满谷的百合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了,人们给这个美丽的山谷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生:百合谷。美丽的景色引来了无数欣赏美的人们。同学们看看这句话,自己先读一读。

  教师:来欣赏百合的人很——生:多。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

  教师:人们是怎样欣赏百合的?

  生:孩子们跪下来快乐地嗅着百合花的芬芳。生:情侣们手拉着手,许下“百年好合”的誓言。生: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感动得直落泪。

  教师:除了孩子和情侣,还有谁也会来看百合?他们会怎么做呀?

  学生汇报交流:老人——欣慰;诗人——作诗;病人——树立自信。

  教师:这段话写的是人的表现,作者仅仅是想写出人的表现吗?

  生:我觉得这些都是为了衬托百合花开,说明百合花开是一种很壮观的景象。

  师:这一段没有直接讲百合开花什么样,而是借助人们的表现衬托百合花开的情形,这写作方法,叫做侧面衬托。(点到为止)

  教师: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百合开花的美,读出人们的感动。

  3、品悟百合精神。

  师:百合花开了,开在了断崖上,开在山谷里,它的精神也开在了我们心上,从断崖边上的一株百合,到漫山遍野的百合,(出示相关图片)二者你更欣赏谁呢?

  生:我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的自信,执着,持之以恒。(板书)

  生:我也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全心全意地来做事情,面对蜂蝶鸟雀的嘲笑它也不气馁,自信。

  师:文章中那句话最能体现百合的坚强,自信,持之以恒》出示课件: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方法,排比句朗读要注意就像爬台阶一样)

  生:我更欣赏漫山遍野的百合,因为它们继承了第一株百合的精神,都很自信,都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呀!出示课件:默默

  教师:看着看着,眼前的两幅图片慢慢融合为一体,满山遍野的百合

  仿佛找到了知音,面对我们会心的微笑。

  师:靳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就这样把这株百合种在了自己的心里。请你们跟着我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文字投影,师生齐读)

  (四)升华情感,解读作者。

  师:感谢作家林清玄为我们写出了这么经典的作品。曾经的林清玄就像百合花一样,开始只是一株小草凭着执着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使命。文章在写百合花,也在写他自己,

  师:这篇课文的原文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选编入我们教材的时候,编者改成了《百合花开》。

  师:原来的百合花开只在作者心田上,现在的百合花也开在了——我的心田上

  生:你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教师:想不想认识这位名家?(出示照片以及文字)

  (五)教师结语: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就请你用你的文字作种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下课!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来还原理解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陆之夜的宁静与安详,和作者所流露的喜悦之情。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美景,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美景。

  重点:这是一首译作,因此引导学生的理解和想像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作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品味诗歌

  可以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来指导学生朗读。

  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强求统一。

  1、朗读交流。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学生的语感慢慢的培养出来了,他们的情感也渐渐的走进了诗 歌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谈谈这样朗读的理由。以次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和情。)

  2、朗读后交流。

  提问: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

  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是那些?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胸怀。)

  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1、读了诗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像力,调动各种感官,把画面加以再现。)

  三、尝试表达

  以“ 之夜”为题写一个片断。(如:中秋、国庆、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夜景的方法。

  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诗歌,喜欢诗歌。

  实在不会写的,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写一段话。

  (这可以作为回家作业)

  四、课后去读一些诗歌,拿自己最喜欢的诗来班级进行交流。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碧螺春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及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算太多,本课就是有关驰名中外的中国茶文化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小黑板、碧螺春茶叶、杯子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从饮食方面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饺子、茶……)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茶?(龙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今天,我们就透过中国名茶——碧螺春,领略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课题:碧螺春

  二、展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三、自学文本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多读两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想一想,文中围绕“碧螺春”讲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自学情况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本文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给各段起个合适的名字: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

  六、质疑答疑:

  七、小结:

  八、作业:熟读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8

  北京版六年级上:《枣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一、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设置悬念的构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乡的一切,总是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种枣树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作者介绍(放映图片,认识萧乾。)

  (二)课前检测:(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殷切 嫣红 土坳

  指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三)展示目标:(出示幻灯片)

  (四)精讲点播:

  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结构特征:

  (1) 旧时同窗要枣核作什么用?在课文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确:是为了要试种,把家乡院落布置成家乡总布胡同的样子。用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达之后参观她的后花园时才知道的。 (放映北海图片)

  (2)那么课文前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共设置了两次悬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跷”设置悬念,到达后,见到枣核“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旧时同窗的爱国的民族的感情,请你找出来,读几遍。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题旨。

  3、根据上面的分析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

  学生回答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枣核,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2—4段,见枣核,加深悬念。

  第三部分:6—10段,话枣核,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五、强化训练: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六、课堂检测: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七、布置作业:

  1、记住本文词语。2、预习课后练习二、三。

  枣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陪初的写法

  2、饱含深情的语言。

  3、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把乡井土,一把辛酸泪,多少久居国外的游子正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枣核中我的同窗正是这样,作者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叙述了自己旧时同窗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二、展示目标:见上面。

  三、精讲点拨:

  (一)学习分析本文充满深情的语言。

  读课文7—9自然段,作者的哪些语言、旧时同窗的哪些话哪些最能体现出同窗的思乡之情?(同学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一个就字引出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又是充满了家乡味道的得意之作。由此可见,有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

  2、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

  劈头体现旧时同窗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土的我倾诉思乡之情。

  3、可是我心上总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4、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旧时同窗已心驰神往,沉醉于当年北海泛的日子,突现了海外游子思恋故土之情。(放映北海图片,唐人街图片)

  5、“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对诞节,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这几句话连用了四个想字,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苦。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同窗的举动:亲手挑选假山石,布置“北海”,月夜追忆北海泛舟。

  (二)陪衬的写法。

  作者在第5段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旧时同窗的家庭情况?

  课文在不少地方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及友人的家境。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这些衬托了思乡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

  四、强化训练:阅读7、8自然段回答:

  1、家乡的味道中味道的含义是什么?

  2、老友家后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什么?

  3、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缺的是什么?

  4、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笔带过呢?

  五、课堂检测: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户坐在这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的日子。

  2、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回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因小见大的写法。希望同学们理解并学会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想……,想……,一……就想……,想……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一种感情。

  2、预习《最后一课》。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0

  一、谜语导入课题

  1、师: 同学们,这里有一首小诗,缺少一个题目,谁能帮它起个名字呢?

  风云雾里行,缕缕丝晶莹。悄悄润物生,滴滴言吾情。

  无弦堪称曲,未有指尖声。无字却在歌,江海心悦明。

  2、同学们自由朗读,有的会说就叫“雨”吧。

  3、师:大家读明白了,这是一首描写雨的小诗。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无字的歌谣。我们似乎听到了雨声的美妙与神奇。雨后的景色一定更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山雨》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生:山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山雨过后的景色怎样?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inlin)

  啼啭(zhuan)

  倾吐(tu)

  读后师生评议

  3、师: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A、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1)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2)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说说比喻句的好处。

  (3)“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4)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B、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1)“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排比句的妙用。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绿色,所以说“流进我的心胸”。

  点击课件,通过屏幕展示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文中作者的感受。

  (3)“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这句突出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自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 组内朗读。

  3、各组派代表在班上读,师生评议。

  四、总结感悟延伸

  1、配乐朗读课文。

  2 、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觉。引导学生品味出文中的意境美和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赞美自然景物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还可以做一期手抄报,美图配美文。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山雨

  雨前: 山风云雾

  雨中: 听声

  雨后: 见色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1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由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听众”理解词语。出示:唯一的听众。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那么,聪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提醒大家,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哦!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号,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一个小问号轻轻松松就擦去了,但要把这第二个小问号擦去,还得回到我们的书本上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画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学困生)

  相机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再读老妇人的话。

  2、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3、你还找到了哪句(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优秀生)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4、过渡: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5、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中等生、优秀生)()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6、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四、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鼓励关爱帮助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整体设计说明: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说一说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上》教学设计08-14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7-08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08-18

六年级语文上《穷人》教学设计12-16

六年级上《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1-05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06-19

《草原上》教学设计9篇08-14

五上《搭石》的教学设计09-28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01-21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