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5 08:23: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教学设计(15篇)

有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蠕动”、“瑰丽”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方法:读悟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可爱的西沙群岛,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西沙群岛或说说西沙群岛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文,其它同学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写什么?

  2、交流汇报。

  3、出示西沙群岛图,生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所处位置,同时从图上整体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

  三、探究2-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哪几方面介绍的?

  2、交流汇报。

  3、师总结板书:海水、海里、海滩、海岛。

  A、探究海水段(2自然段)

  (1)指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读文所得。

  (3)找出文中表现颜色的词,并理解“五光十色”、“瑰丽”等词语。

  (4)想“五光十色”能换成“五颜六色”吗?为什么?

  (5)想象海水还有哪些颜色。[进一步体会海水颜色之多,之美]

  (6)理解海水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7)根据理解感情朗读,体悟海水这美。

  (8)出示西沙群岛海水图。[让生进一步感受海水之美]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接下来让我们再到海底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

  B、探究海底段(3、4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从图上初感海底的美丽、富饶]

  (2)指名读3、4自然段,想西沙群岛海底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读文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

  (4)师总结板书

  珊瑚多各种各样有的……有的……

  海参多到处

  大龙虾威武全身披甲

  鱼多数不胜数有的……有的……

  物产丰富

  (5)理解“蠕动”、“威武”,引导生边做动作边理解这几个词,同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特点。

  (6)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体会西沙群岛海底鱼多。

  (7)用一句话概括西沙群岛的海底给你的印象。

  (8)生根据理解体会感情朗读升华的理解。

  (9)对生朗读不到位的地方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用自己的情感染学生,让生无形中模仿着读,加深理解[

  C、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海滩段(5自然段)。

  读——想——找——悟——读

  读文写了什么找特点体会到什么感情读

  有什么特点有何感受升华理解

  过渡:五颜六色数不清的贝壳很吸引人,庞大的海龟也特有趣,西沙群岛好玩的地方很多,下面让我们再去“鸟的天堂”看看吧。

  D、探究岛上段(6自然段)

  (1)发挥想象,说说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2)读文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课文中“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词句,进一步体会鸟多。

  (3)根据理解感情朗读。

  (4)师范读后生感情朗读。

  (5)用最简略的话说出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E、齐读最后一段,学习作者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法。

  四、训练设计“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知道西沙群岛在,是我国的,课文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水写了多,海底写了、、、和

  ,主要写多,海难上写了和多,岛上写了多。

  五、作业超布

  1、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

  2、课外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3、积累用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词语。

  板书设计:

  25、可爱的西沙群岛

  总说分说总说

  风景优美海水:颜色多

  海底:珊瑚、海参、龙虾、鱼(多)

  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多)

  海岛:鸟(多)

  反思: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要掌握的东西较多,所要培养的能力也较多,故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让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让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一种吸收、处理,运用知识的方法去拓展生的学习领域,发展新的思维、语言,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我自认为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成功,尤其是在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中有几个词需要生理解,如“蠕动”、“威武”这几个词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并且形象具体地让生理解,我引导生借用肢体语言,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了,降低了生的理解难度,还有一点感触较深的是朗读的指导,不能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让生在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已体会,自已感情朗读,同时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也不能忽视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让生通过听老师的感情朗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然后模仿着读,效果很不错,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有时能胜过录音朗读的效果,这种方法虽原始,但值得借鉴,美中不足之处是课上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不太充足,致使个别学生发言不太积极。

有关教学设计2

  一.特点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光中主动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深思熟虑,我决定把《燕子》一课的教学,在“美”上下功夫,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从而感悟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二.设计理念

  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运用的学习过程,运用“读中研,研中悟”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为主,以读带记,读背结合。

  教学用具:五线谱画图,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动画《燕子:情境动画》。

  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屋檐下的燕子窝》,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大家就知道它是什么鸟了。

  念儿歌《春天多美好》: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让学生自由回答。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利用动画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进行范读指导。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具体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与理解。

  4、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5、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6、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7、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探疑解谜,深入体会

  1、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课文描写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2、另外,大家注意没有,作者为什么没有写眼睛和嘴呢,是疏忽了吗?

  3、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4、再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外形”一节朗读第一自然段,试着让学生都能成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飞行”一节,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停歇”一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6、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7、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并力求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媒体资源《燕子:情境动画》中“从哪里来”一节,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学习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机”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略

有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小结】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这些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如何?这是此节学习的重点。

  师 提问:碳单质在常温状态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试举例说明?

  生 回答:较稳定。如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

  师 提问:试举例说明碳的化学性质?

  生 回答:点燃条件下,碳在空气中可燃烧,生成CO2。

  师 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稳定

  加热:完全燃烧 C+O2===CO2(石灰水检验)

  不完全燃烧 2C+O2===2CO(煤的燃烧)

  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

  生 讨论:(1)燃烧金刚石、石墨。(2)检验产物:唯一性、产物是CO2

  师 板书: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处理方案一: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

  教师演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归纳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有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生成。

  反应方程式:C+CuO===Cu+CO2

  结论:碳单质有还原性。

  *处理方案二 实验装置的探究

  教师提供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分析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提高运用已学知识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反应方程式:C+CuO===Cu+CO2

  反应产物Cu——红色固体;CO2——能使石灰水变混浊。

  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改进,将导入气体的导气管改为导出气体的导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装置。

  师 小结:常温下,碳单质不活泼,较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动性增强。在高温下,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布置作业:略

  探究活动

  通过计算讨论,若还原80g氧化铜,理论上需要碳或氢气各多少g,用那种物质做还原剂更好?

  分析:

  需要碳: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X=6g

  H2+CuO====Cu+H2O

  2 80

  y 80

  Y=2g

  还原80g氧化铜,分别需要碳、氢气各为6g、2g。氢气更好。需要氢气的量少,且还原的铜较纯。

有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六板书设计: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有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道冒号的不同用法。

  2.积累词语,感受祖同语言文字的优美。

  3.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增强环保意识。

  4.留心生活,学会写身边的事物、活动.

  5.自主阅读短文,积累好词佳句,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写有带冒号句子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本单元学过的成语。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提示对下文的描述。

  2.提示对“特别法令”的理解,引出解释和说明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每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读,互相指读。

  3.教师抽读。理解词语

  4.想想:你在读词时有什么发现?

  5.选你喜欢的词语口头造句。

  6.熟读词语,积累。

  三、点击成语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我们就一起“点击成语”。

  2.自由练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阅读体会。

  5.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6.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与“半途而废”意思相近的成语。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短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小伙伴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助。

  3.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背一背、抄一抄都可以。

  5、总结学法。

  五、习作百花园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1.朝阳校园的活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精彩分呈,让人回味无穷,你还记得哪些活动?为什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如何写一次活动。

  2.自读习作要求。

  3.教师引导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出示书上的要求)

  (二)扩展视野,读写结合

  1.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情景,试着从活动中选材。

  2.说一说: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鼓励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

  1.学生自己练习写作。

  2.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议修改。

  3.全班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准备范读的文章。

  4.学生再作修改,誊写。

  六、口语交际:

  1、搜集资料,交流信息

  A、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环保信息

  B、和同学交流我国的环保现状。

  2、教师从《失踪的森林王国》说起,出示中国的各种环境问题现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3、讨论,交流。(小组,班级)

  4、解决环境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你来说说自己或别人的环保故事吧!

  5、为班级设计一条环保口号,制定环保公约。

有关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短文练习。

  2、进行用形声字组词和词语搭配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

  一、照样子写一写。

  校 郊 较 胶

  妈

  迷

  该

  教学过程 :

  1、出示第一排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请同学们练习说一说下面的3排字。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用这些字组词。

  二、连一连。

  凉爽的 家

  遮雨的 手

  明亮的 光

  温暖的 风

  整齐的 伞

  教学过程 :

  1、出示这些词语,请同学们小声音地读一读。

  2、在书上连线,微型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

  3、集体讨论。

  三、读一读:塘鹅妈妈。

  教学过程 :

  1、自由读这一篇短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解决不认识的字。

  (2)分角色练习朗读短文。

  3、齐读短文,思考:为什么塘鹅妈妈开始不笑,后来却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行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练习:夸夸我们的妈妈。

  2、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口语交际:夸夸我们的妈妈。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1)在小组内夸夸自己的妈妈。

  (2)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3、集体交流,听的同学做评委,及时评价。

  二、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做点事。

  教学过程 :

  1、出示图片,读一读,这些小朋友在三八节时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2、讨论:三八节快到了,我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3、把自己要为妈妈做的事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4、把自己的作品在班里交流。

有关教学设计7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产生要亲眼目睹这幅画的风采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课文中的词都会读了吗?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1)自己先读一遍。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对。)

  (3)齐读一遍。

  2.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画像)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师小结:

  它就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陈列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被誉为卢浮宫的镇宫之宝。它每小时要迎接1500人次的参观。1911年它曾不幸被窃,法国人竟将它失窃的日子当作“国难日”,举国降半旗哀悼;当它失而复得时,法国举国欢庆的气氛,不亚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不禁要问:这幅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让一个国家如此重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位作家在欣赏完《蒙》这幅画像后有着怎样的感受。

  4.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

  二、明确要求,完成自学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三、交流探究一,整体感受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

  1.人多。(对,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写到了观看名画的人多,你能找出来吗?有这么多人来观看,这就是这幅画的魅力!)

  2.画展出的不易。(一幅画的展出竟需要美法两个大国多次交涉,这幅画的确很有魅力啊!)

  3.预设:读第5段:

  读得真有感情,你能概括地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吗?(画像的内容)具体描写画像内容的还有哪些语段呢?(6.7段)

  对,5.6.7段就是通过对画像内容的具体描写来表现名画魅力的。

  4.课文还从哪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呢?

  (作者欣赏完画后的感受。)

  5.小结:

  正像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那样,作者就是从这三方面写出了名画的魅力。其中哪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呢?(第2部分——5-7段对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四、交流探究二,语段研读

  1.好,我们就来看这部分。幻灯出示:请同学们再次品读5-7段具体描写画像的语句,将最能吸引你的一部分的描写画出来,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描写好在哪儿?

  同学们刚刚读了具体描写画像内容的语句。哪部分描写最吸引你呢?

  2.研读第6段

  预设:

  (1)生:我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吸引人。

  师:哦,你认为这部分的描写好在哪呢?

  生:作者的描写很生动,很细致。

  师:细致生动地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词有哪些?

  生:舒畅温柔、略含哀伤、亲切、矜持。

  (2)师:你知道“矜持”什么意思吗?

  (慎重、拘谨)

  (3)一个简单的微笑,作者却从中解读到这么复杂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

  (4)(“舒畅温柔、略含哀伤、亲切、矜持”

  这些情感作者看得到吗?而是作者由画面展开的想象。)

  体会写法:作者这样展开想象去写有什么好处?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插图,再读

  描写微笑的这个语段,体会加上或去掉这部分想象的文字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想象能让平面变得立体,使静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还能使文章更吸引人。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5)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美呢?(指名读)

  3.写一写

  师引语: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画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看到这幅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

  再次欣赏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

  (1)想一想,写一写。

  (2)指名说。

  (3)出示关于微笑的资料。

  4.研读第5、7段

  同学们真了不起,也学会了作者边欣赏艺术作品、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课文5.7段的描写也采用了与描写微笑相同的方法,那就是将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两段中展开想象的句子赶快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精妙,然后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1)你想读哪一句?谈感受。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个性化朗读)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从同学们的表情和朗读中,老师也深切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让没见过这幅画的读者们都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真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幅画的风采。

  教师引读:难怪作者与《蒙娜丽莎》的约会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在作者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成了他灵魂的一部分……(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杰出画像的创作者达芬奇。(出示图片资料投影)

  【教学反思】

但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肯定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蔡依林的一首歌,歌词唱得太快,听不清,歌名我倒是记住了——《玩美》,挺有意思吧?!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玩美”,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就上一节,请同事听听,再想想改改;然后再上一节,请同事、师傅、领导听听,完了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上一节,感受感受。才敢拿到兄弟学校献丑!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写话训练的设计,最先的想法是欣赏完达芬奇另外一幅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课本上有一幅插图),运用想象的方法写写其中一个人物,可是后来听课老师提出这个题目太难,人物外貌看不清,而且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学生作业反馈上来的确是这样;后来干脆在感受完蒙娜丽莎微笑的美之后,让学生再次欣赏画像,发挥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一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无从着手;再后来模仿课文的写法,让学生想象再写下来,“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试教下来这种设计应该比较合理,学生也最有话说。完了之后,我就在想,平时上课可没这么“磨”呀!钱梦龙老师在备课中谈到:“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的时候觉得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一定也有疑惑,我读了好几遍才感受到好的地方,学生一定也很难感受到,我教学时就在这些方面导一导。”钱梦龙老师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要好好下点功夫啊!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

有关教学设计8

  《船长》教学设计

  课题

  6船长

  备课日期

  9.1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文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4

  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联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4

  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船长》朗读磁带、课文插图投影、生字投影片、有关文字投影片

  收集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板书:船长

  提出本文作者: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读课题

  说说自己理解的船长

  谈谈自己了解的雨果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交流自己还了解的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可夫)

  说说对船长工作的理解

  根据课题说说课文要写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①首先读会生字;

  ②读通顺课文、不漏字、不添字;

  ③思考:船长是谁?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分别投影

  ①生字:曼

  勒

  洛

  械

  祸

  执

  巍

  梭

  ②词语:震荡

  争执

  穿梭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灾难

  忠于职守

  认读生字、词

  选读一组自然段,

  评议

  练读、个别读

  三、重读课文

  提出思考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自救—牺牲”给课文分段

  自由读课文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分段:一(1—2)

  二(3—28)

  三(29、30)

  四、写字指导

  投影生字

  先取生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进行描红

  作业布置

  1、书写习字册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

  指名回答

  激发兴趣

  二、观看录像

  1、放录像(配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2、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学生边看边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千钧一发

  万分紧急

  火烧眉毛

  感知险情

  三、品词析句

  1、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呢?找一找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出示挂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沉着镇定)

  根据学生回答,伺机出示下列句子:

  (1)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引导:哈尔船长是怎样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的?

  (2)哈尔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来。

  (3)“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A、这是哈尔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道命令的呢?

  B、出示: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4)听录音(26、27、28节)

  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什么?

  (5)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上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6)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导朗读

  点拨: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面对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哈尔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壮烈献身,完成了英雄壮举,对此,谁不由衷钦佩呢?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按要求读读、画画、想想

  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理解以下几点:

  (1)这是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指明了自救的方法、次序和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船长是那样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

  (2)其实当时船上是61个人,船长把自己给忘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救别人,一点也没想到自己。

  (3)哈尔船长关心妇女,是真正的男子汉。

  指名读,体现船长关心妇女。

  分角色朗读第5——21节

  说说从这段对话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船长关心爱护妇女)

  再次进行分角色朗读

  指名朗读、评读

  引导理解:船长在危机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当然谁也不会违抗他的意志,人们从心地升腾起崇敬之情,“伟大的灵魂“正是人们当时对船长的真切感受。

  练习朗读

  关心儿童(快就克莱芒,因为他不过是个孩子)

  经验丰富,算时准确

  临危不惧

  指名读、评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句中的“又”?

  反复品读,体会船长的伟大

  齐读

  体会精神

  四、拓展练习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为了纪念哈尔威船长,我们准备给他做个雕塑,(出示图片),说说我们可以为这幅雕像干些什么?

  赞颂品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起名字、配解说词等

  五、朗读

  朗读、背诵最后两节

  六、总结全文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关头,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赞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作业布置

  熟练背诵课文最后两节

有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有关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着力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含有反义的叠词。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规律。

  2.在比较辨别中学习新字,复习旧字。能独立识字,区分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阅读现代诗《一个石头小姑娘》。

  4.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5.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课外学习心得,能向大家展示跟伙伴合作办的墙报、以及其他有关记录“六一”活动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读词语,自己发现。体会词语朗读时的节奏。

  2.词语减肥,交流发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给词语减肥后,发现新词:大小 深浅 高低 长短 粗细 多少(都是反义词)

  3.全班交流,归纳发现。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不仅重叠形式相同,而且都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

  4.照样子说词语。

  大大小小(大小) 多多少少( )

  深深浅浅( ) 高高低低( )

  长长短短( ) 粗粗细细( )

  5.展示智慧新发现,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进进出出、里里外外、走走停停……

  6.读一读书中和刚刚积累的词语。

  7.选择5个词语补充在书上。

  8.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①表示蔬菜一类的词:萝、茄、菇(与蔬菜有关)

  ②表示煮的意思的词:炖、烧、烤(与“火”有关,都含有“煮”之意。)

  ③表示有动手意思的词:扒、扛、拣(与“扌”有关,都含有动手干活之意。)

  ④表示有动脚的意思的词:跺、踢、跳(与“?”有关,都含有动脚的意思。)

  (4)、想想说说

  ①再说几个表示蔬菜一类的词:──────—(与蔬菜有关)

  ②再说几个表示“煮”意思的词:────—(与“火”有关。)

  ③再说几个表示有动手意思的词:────—(与“扌”有关。)

  ④再说几个表示有动脚的意思的词:────—(与“?”有关。)

  2.我会填。

  ①审题。说说题意。

  ②说说每组词有什么不同点。

  ③同桌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④全班交流。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⑤选择自己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

  ⑥拓展练习, 创设情景说话:如

  风光秀丽的黄山──────;川流不息的汽车──────

  ⑦ 独立完成作业。做好后同桌可互相检查。

  购( )评( )破( )拾( )

  沟( )坪( )玻( )给( )

  拎( )甸( )续( )钱( )

  铃( )句( )读( )线( )

  3.我会读。

  (1)自读诗歌。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歌。

  (4)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

  (5)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自己练习生活体验来思考、应用新知识,引导小学生自己合作交流,这正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开动“知识快车”,教学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的收获装入“小成果袋”内,然后再有选择地“买票上车”。这样的活动,貌似无序,但却会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学生会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语文园地》的教学设计更应如此。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再现情境

  (1)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2)小组讨论:他该怎么做?为什么?

  (3)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的做法:①记下小龙的名字。②不记。

  二、提出建议

  (1)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相对而座。分别给两队取名为正方、反方。

  (2)选出一名陈述自己观点的陈述人。在陈述人说明观点后,各方展开辩论,充分说明自己观点正确的理由,对方错误的理由。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三、小小辩论会

  (1)陈述观点。

  (2)自由辩论。

  (3)教师总裁、小结。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成了平等中首席。小学生的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小学生动脑、动嘴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口语交际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脑动口。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样的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文雅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 三 课 时

  一、展示台

  1.读读学习小伙伴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感悟“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可以练习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举例子理解,也可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

  3.说说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做得不够。

  4.你想为集体做些什么?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在联系生活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通过交流和展示,来感悟“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二、展示“六一小报”。

  1.小组交流。

  如:小报的名称、内容、小组是如何分工、怎样收集的资料等等。

  2.“推销小报”比赛。

  假如自己是推销员,如何把自己的小报推向市场或读者。

  (1)先自由准备

  (2)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位最佳推销员。

  (3)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粘贴学生的小报作品。

  [设计意图]

  引导小学生交流生活体验,组织小学生“推销小报”比赛。本身就是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智慧,感悟的是体验是成功是快乐。这种超越和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有关教学设计11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质疑:(1)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3)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评析:在已所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大小,并由“比1少1的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他们的知识体验,使“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呼之欲出。】

  二、探究新知,理解感悟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盘子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出示幻灯片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评析:结合对0的认识和对0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经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具丰富了对意义的认识。教师还以此为素材引发生活中的温度,让学生再次结合自己的体验去了解和探讨,加深了他们对“0”可以表示界限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有关0的加减法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学习了0的写法,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幻灯片2

  鸟笼里有几只鸟,飞走了几只?(飞走了3只)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回答略。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2里面去掉2,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有关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朗读和细读相结合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这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印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读·点拨法

  教学资源:查找有关纪伯伦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展示)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师生交流明确:

  (1)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

  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中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 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比较含混,可能与翻译有关,但基本

  上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处,联系上句“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来理解此句,可视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虽然出生时是轰轰烈烈,但终归要寂寞地老去

  和其他大多数篇目不同,这两篇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时有是诗歌,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在语义上会有所影响;同时,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文字之美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由我们的母语所构成,而与原作的面貌有所不同,这是在教学时也需要注意的有点比如两首散文诗的译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和双声叠韵词及少量文言词,除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列之外,还有类如“碧海丹霞”“纹丝不动”“夜阑人静”“呜呼”“鸣锣开道”“不动声色”“青枝绿叶”“酷肖”等等,都是为了在翻译中取得与原作大致对等的诗意效果而采用的,需要有所体察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多媒体展示)

  (1)《浪之歌》如何理解诗人在文中塑造的“海浪”这一形象的?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想一想,诗人借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浪之歌》第五节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具体分析一下其艺术手法极其作用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及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作者写出了“雨”对这个世界的哪些贡献?作者由雨感悟到了什么?

  (4)《浪之歌》和《雨之歌》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1)海浪对情人海岸一往情深,忠贞不二她容忍海岸的任性,静静地守护着海岸;

  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对爱情的信念,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曲折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忠诚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2) 一是运用排比手法,“曾有多少次、、、、、、”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使人

  读来如娓娓低诉,浅唱低吟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恰当,我“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将多愁善感而有顽皮任性的“海浪”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来“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则把“礁石”的冷漠无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流利舒畅的语言增强了文章在辞色和音律上的美感

  (3) 雨的形象: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诗人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的处

  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成了一只鸟的形象,而且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拟人的手法运用于无形,出神入化

  雨的贡献:把千山万壑装点,镶嵌绿野大地,滋润山河花草,沟通天地,洗濯心灵作者由雨感悟到尘世人生和雨一样: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4)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将它们塑造成富有丰富的感性内容的形象,刻画生动而真切,细腻而感人

  都善于在平易中抒发隽永,“浪”和“雨”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经过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怀,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

  虽然将“浪”和“雨”拟人化了,但并不脱离“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五、朗读品味,更深理解语言内涵

  1、“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岸”“爱情”“空气”各代表着什么?

  明确: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 变成水蒸气,脱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作者的祖国“爱情 ”实际上是作者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而“空气”则是使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因素

  2、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明确:海浪在不停地翻滚,所以作者说“生性执拗,急躁”,而海岸却是纹丝不动,所以是“坚忍而有耐心”

  3、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明确:因为爱这个世界,所以就要日夜不停地、清醒地守护着它,让它更加美好,即使面容憔悴,也在所不惜,所以作者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4、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明确: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与诗人的形象已经合为一体,海浪的倾诉已经幻化成为诗人自己的坚定声音,海浪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海浪的工作也就成了诗人的工作这最后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表达了作者将为祖国终生奋斗的决心

  5、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明确:雨是从大海中蒸发上空中的,那蒸汽就好象是大海发出的叹息一般;在空中蒸汽遇冷变为水珠落到田野,那串串水珠就如同是天空的泪水一样;田野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万物生长,青枝绿叶,繁华似锦,就犹如田野的微笑似的

  6、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请大家理解下列句中所包含的自然特征

  ① 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自然特征:波浪泛起的浪花就像珍珠一样

  ②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自然特征:雨化作清晨的朝露,点缀在花草之上

  六、课堂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依照本文,仿写一首散文诗

  2、《伴你学》

有关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有关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1、把握这篇赋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2、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3、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播放《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板书:

  情感线索:乐→悲→喜 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⑴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从哪可以看出?

  (精美语句)

  ⑵ 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⑶ 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⑵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多媒体显示: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五、小结全文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有关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诵读诗文。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2

  教学难点 :同目标l。

  课时安排:课时

  教 具:录音机、磁带(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投影仪、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师:同学们,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

  生:我看见了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生:农民在收割金黄的麦穗,小草也在慢慢枯萎。(有同学在笑)

  师:这两位同学描绘的秋景很迷人,用语也形象、生动,但美中不足,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有一处不符,谁能帮忙指正一下?

  生:秋天收割的是稻谷,而不是麦子。

  师:很好,这说明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否则就会闹笑话。

  点评:以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唤起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读

  师: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著名诗人何其芳就专为秋天写过一首诗,命名为《秋天》(板书课题及作者),那何其芳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伴奏下共同欣赏诗中的秋日美景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教师诵读诗文,学生听罢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掌声也说明大家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生:我仿佛看见伐木工在深山中砍伐树木,树叶簌簌飞落。

  生:我看见了农民在园中采摘又肥又大的瓜果。

  生:我还看见渔夫在水中撒网捕鱼,鱼满舱后,又摇着小船回家。

  师:很不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仔细。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64页,共同来品味这首诗,来体会诗文的优美意境。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初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倒磁带以备后用,并投影展示本文生字词: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师:谁愿意为我们认读下生字?

  (一学生认读,错把丁丁zhēng读成dīng)

  师:读得较准确,只有一个词语读错了,谁能帮她纠正一下?

  生:丁丁zhēng zhēng,不能读dīng dīng。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学生都很踊跃,点一生读)

  师:他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处是声音清楚,没有读错字,但我认为他没有把握好节奏。

  生:没有感情,读得有点快,抒情味不足。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下面听老师再范读一遍,请你们认真体会。(教师再次配乐朗诵,学生用笔做记号)

  师:请同学们模仿着读两遍吧!(学生认真读诗,教师倒磁带,以备下用)

  师:现在,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朗诵一下,让我们都感悟到秋天的美?(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想表演的人很多,点一女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

  师:她刚才配乐朗诵,真是爽心悦耳呀。刚才举手没选上,是不是很遗憾呀?

  (同学们笑)没关系,现在让我们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歌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同时也要再次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朗诵得真棒。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师:刻画了三幅画面,给它们的名字取好了吗?

  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生:秋栖图、秋戏图和秋思图。

  生:竹篱硕果图、江渔归桨图和草野梦寐图。

  师:名字取得真棒,说明大家思维很开阔,较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点评:四次配乐朗诵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并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研读

  师:这三节诗又是三幅画,何其芳用诗来赞美秋天,酷爱绘画的同学肯定想用画笔来描绘秋天。有谁想用你们的手来描绘诗中的秋天?给你们20分钟,(教师把黑板分成三大块),请你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吧!(点三个学生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作画)

  师:这三位同学作画的同时,我们来分组研读诗句。第组研读第一节,第二组研读第二节,第三、四组研读第三节。先请大家边读边找出不理解的诗句,然后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学生读书、探讨交流)

  师:好,还有不理解的诗句吗?如果有,请小组长提出。

  生: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不知如何理解?

  师:谁能帮帮这个小组?

  生:是乌柏叶落在水中,打起的是乌桕叶,暗指秋天已到。

  生:秋天水清,乌桕叶倒映在水中,所以打起乌桕叶的影子。

  生:捕上的是青鳊鱼,这鱼象乌桕叶一样。

  师:同学们都动了脑筋,回答都有道理。

  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写秋,怎么又写夏呢?

  师:谁知道?

  生:正因为秋天来了,骑牛戏水吹笛的牧童不见了,侧面表明夏已过,秋天到。

  生:写笛声,写夏夜的香与热,表明牧羊女对夏天的留恋,也反衬了秋天的宁静。

  师;说得太好了!

  点评:本环节体现了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习惯。

  五、美读

  师:下面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学生边评边读)

  生: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读时重点放在飘上,要读出拖音,表明声音的幽长。

  生: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图画。饱食稻香要重读。

  生: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生: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要重读。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读得也很好,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点评:此环节符合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要注重美读及体会优美语句、意境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诵读

  师: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听三位同学解说他们描绘图画,好吗?(学生看看三幅画,指指点点,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生:我描绘的是《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夫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稻香扑鼻,一位农民割稻累了,放下手中的镰刀休息,还有一位农民在摘肥硕的瓜果,一片丰收景象。

  生:我描绘的是《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远远看见一个渔人熟练地撒网,船篷上挂着白白的霜,一网撒去,捞上许多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生:我描绘的是《少女思恋图》,原野上听见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的叫声阵阵传来,牧羊女听了一个夏天牧童的笛声今天却听不见了,心里正在纳闷:那放牛的牧童怎么不见了?放眼一望,原来是秋天到了,勾起了她无限的情怀。

  师:好,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大家结合图画,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热烈的背诵)

  师:好,请大家齐背诗文。(学生齐背,声音宏亮,整齐)

  点评:作画,既内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又为背诵减缓了坡度。

  附板书: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栖息 游戏 梦寐

  总评:这是一堂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教学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初读_______研读_______美读_______诵读组成,以读始终,且读的形式多样并配以优美的乐曲,特别是学生作画一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美的熏陶,符合新教材人文特点。在此同时,学生自主提问合作研讨,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总之这是一堂成功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有关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07-11

有关教学设计15篇11-0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有关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9篇)08-09

《绝句》的教学设计11-14

化学教学设计11-13

识字教学设计11-12

小学教学设计11-12

童谣教学设计11-11

《观潮》教学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