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绝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绝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描写角度——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3.理顺小说情节和把握小说中人物特点。
4.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深入挖掘主题。
5.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描写角度——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2.理顺小说情节和把握小说中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深入挖掘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张大千名画《江山万里图》拍出8300万元价格
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6930万元
徐扬《南巡纪道图》1980万元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和书画有关的文章,看看围绕这幅甚称绝品的画,都发生了哪些事。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形成了他的笔记本“绝”字头小说系列。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
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开卷品读,会看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鲜活形象背后承袭慷慨悲歌之风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其弘扬传统美德,展示人间正气,从道德层面上开掘生活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情感上和理念上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写作风格: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作品的倾向性。在处理人物命运的时候又往往对“好人”作悲剧性处理,这是因为“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三、整体阅读
1.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
2.分角色朗读
3.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明确:
故事的开端:相识知己,慷慨买画
故事的发展:推荐古画,离奇失踪(牺牲)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赎画知画,无偿转赠
参考:
故事的开端: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
故事的发展: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四、作业
积累并抄写生字词。
《绝品》教学设计2
一、课程名称
七年级下册《绝品》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小说还只停留在感受和理解的层面上,还不具备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本文主题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文为一篇文章人物形象为重点,所以本课主要分析文中人物。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5、文中短句的使用与应用。
六、媒体设计
1、教学存在的困难
2、媒体设计
3、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4、开始上课时展示课件《绝品》,由装裱前后的同一幅字画导入,激发学生对宇画装裱的`兴趣,研讨内容时放映常先生就义的flash动画、刘三爷风雪天赎字画的flash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5、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七、课程实施
1、导入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有许多的同学都很喜欢书画,下面就请同学欣赏几幅书画作品。(出示电脑动画)同学们看出来这几幅画中的区别了吗?(同学们会回答有的经过装裱?有的未经装裱。)同学们知道装裱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可能会回答美观、易于悬挂、易于保存等。)这里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经过装裱的作品更易于保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绝品》,体会一下围绕一幅古画的保护的人和事。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教师可以归纳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点:文中的那幅古画、常先生的装裱技艺、刘三爷与常先生的为人、二人之间的友情。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3)联系全文,常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4、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5、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运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也写出了他们伟大的爱国之情。相信你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感受,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段文字阐述一下你对做人或友情的理解。
本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练习写不同风格的语言,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短句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短句,然后再让学生仿写。
《绝品》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武松打虎的部分。
2、过程和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武松喝酒和武松打虎部分
三、教学难点
分析从这一情节中体现出的武松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
五、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武松打虎历来是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武松打虎的故事被人们以各种方式传颂,比如图画的方式、评书的方式、电影电视的方式。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组织编排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对“武松打虎”这个故事的演绎。画面惊心动魄,导演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以后塑加工和渲染,使得武松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那么,《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如何用文字刻画武松这个任务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松打虎》,感受武松这一形象。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
诵读课文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
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朗读做好准备。
(1)生字
晌午筛恁地寅卯巳亥酉戌
绾踉跄光挞挞撺迸血泊捱
(2)难解字词
挑;筛了一碗酒;客官;但凡;官司;榜文;吊睛白额大虫;印信;肋下;毡笠;踉踉跄跄;腰胯;平生力气
简要概括《武松打虎》的内容,理清思路。
内容:武松在酒店开怀痛饮后,醉酒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思路:
(1-2段)写武松在酒店痛饮
(3-6段)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是情节发展及高潮部分。
(7段)写武松打虎以后下山,是打虎的余波。
课文赏析
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是哪部分?结合文章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达标反馈
武松打虎的片段写得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全班齐读。
(四)课堂总结
赏析本文准确而生动地语言,把握其写作特色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自己查阅的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其他情节,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角度进行讨论探究。
2、整理自己了解的《水浒传》内容,探究小说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
武松打虎
开端;武松进店喝酒,与酒家发生争执
发展:武松上冈后的心理变化
高潮:武松景阳冈打虎
结局:武松打死老虎后下山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武松打虎这一故事,最精彩的情节在于打虎的过程,那么武松究竟是如何打死老虎的?找出相关的过程及动词,进行细致分析。
(二)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本文塑造了武松怎样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酒量大、争强好胜、小心谨慎、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通过写店家、武松手中的哨棒、猛虎、环境等来衬托武松的形象。
2、在武松大户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写武松痛饮十八碗?与武松最后打虎并取得胜利有什么关系?
3、老护士怎么出场的?出场后的老虎油怎样的动作?
4、面对突如其来的老虎,武松有什么样的反应?他采取什么样的战术对付这只老虎?
5、武松反守为攻时,老虎有什么反应?
6、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
7、欣赏了武松打虎,我们在心里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动词运用特别精彩,谁能说一说?
(三)达标反馈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引发的资料,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有着怎样不同的精彩?
(四)总结拓展
请同学们谈收获和启示
作为古典名著的《水浒传》,它能给我们的收获和启示不止一点,其中的精髓还有很多。所以虽然我们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但老师希望同学们探寻明珠的脚步不要停止,只有永远与名著同行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最快乐、最有思想、最能把我自己人生命运的人。
(五)布置作业
阅读《水浒传》中精彩的章回。列举诸位好汉的姓名。
(六)板书设计
武松打虎
施耐庵
武松打虎
凡人神人怒虎
害怕守;闪、躲扑、掀、剪
好面子攻:棒打、拳打脚踢咆哮、毙命
《绝品》教学设计4
《绝品》是谈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人物以薄云天之义让人震撼,谈歌则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讲好这课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欣赏感悟能力。
《绝品》是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清贫》,而以后也将学习到《棋王》《铸剑》等写浩然正气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许这些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却让读者低头沉思,仰视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学生,对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亲切可敬,语言回味无穷的文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分角色朗读理顺小说情节和理解小说人物,确定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积累程度,我将分析侧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确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绝品》一文,计划讲授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达到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效果,进而形成个人最初的理解。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
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下面我将第二课时以几个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的目标,在批注式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后,提出“对于“绝品”这两个字你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绝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幅画本身就是绝品。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板书:画,宝中之宝)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板书:技艺,天下一流)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继续追问“同学们的想法似乎只停留在这幅画上,文章能称之为绝品的还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心分析”这一问题。使学生从人物的角度,精神境界的层面分析绝品的内涵,使学生明确:常先生豪爽、豪气,自嘲、哈哈大笑、大杯痛饮,死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从“重重地”、“大步”和“并不回头”三个词语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义无返顾走出门去,毫不犹豫的革命者,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这正是一个革命党人身上所特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板书: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刘三爷在好友死后,三爷睹物思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悼念常先生。(板书:重情重义)他答应过常先生,会悉心藏之,给多少钱也是不能卖的。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其实正是古代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一诺千金(板书:一诺千金)
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祖训,王商人本来是可以不把画退给三爷的,但他被二人肝胆相照的感情所感动着,而且将三爷送出门时还叮嘱三爷悉发生矛盾时,王商人选择了前者。(板书: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常先生、刘三爷、常刘的友情(板书:常先生、刘三爷,友情,肝胆相照)
为了突破本文侧面描写的难点,实现“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的'目标,我们将马氏的表现作为突破口。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通过文中很多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为了继续突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难点,教师饱含深情的读最后一段,并随后提一问“置身与此景此情之中,顶着满天大雪,望着三爷远去的身影,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
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刘三爷虽已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是高大的,他对朋友的一诺千金、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祖训,使他们成为屹立天地间的一个大写的“人”,(板书:人)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绝品。
此时此刻,四野无声,雪落无痕,在这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义。(板书:义)何为义?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而又颇具意蕴的语言风格,被一种平凡又伟大的精神所震撼。为了学以致用,形成能力,我设置了以下作业。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请你在历史或现实中找一位堪称绝品的人物,以百字进行推崇。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段景物描写,回味这响彻天地,余响不绝的“绝品”。
五、板书设计:
技艺(天下一流)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绝品画(宝中之宝)人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
友情(肝胆相照)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绝品》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十课,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认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塑造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
课前印发关于中华革命党、字画装裱的相关知识,作者的绝字头小说两篇《绝印》《绝方》初步了解谈歌的绝字头小说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
2、理解小说 “绝品”的多重含义。
3、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4、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
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预习,让学生回味预习中的思考。
学生听读,理清小说人物身份,主要活动、人物置身于其中的典型环境,
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二、赏析课文
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发现了那些“绝品”?
明确:
①物质方面,唐代古画是绝品
②精神方面,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个人友谊是绝品
③他们二人在保护国宝方面体现的爱国义举,民族道义是绝品。
④装裱技术方面,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板书: 绝品 唐代古画 、友谊、爱国义举,民族道义
2、提问:文中的一些小的细节都可看出作者巧妙精心的设计。例如“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与小说下文中的那些细节相呼应?
明确:一方面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与下文中常先生的革命党人的身份相呼应,另一方面与下文向刘三爷介绍交代古画的情节相呼应。
3、提问:刘三爷与常先生的友谊可以用哪两“善”来概括?彼此间的“信”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教师范读第五段)两人的友谊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一个善饮,一个善谈。彼此间的信表现在“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板书:小信
4、提问:马氏在小说中的的第一次出现有什么表现?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的性格?
明确: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到这里,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起到烘托作用的人物就出场了,那就是马氏的出现。“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如此几回,马氏也就不再疑。”从马氏的这些表现来看,他对常先生不放心,私下里请人对刘三爷收藏来的画请行家进行了鉴定,“皆货真价实” 五个字即是对画品的鉴定又是对常先生诚信的认可。由此可见马氏是一个遇事多疑,颇有心计,喜欢计较的人。
板书:马氏 多疑 有心计(烘托作用的人物)
5、提问:小说中是如何评述那幅唐代古画的?是如何侧面描写它的价值的?常先生对刘三爷作怎样的嘱咐?
明确:作者运用简单的话语“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交代了画的价值。 侧面描写是通过常先生的动作描写与对画的包装细节描写来展现的。“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常先生的嘱咐意味深长。
其一,“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这一嘱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三爷啊,关于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信任与被迫离别的无奈尽在不言之中。此画的价值如何又给读者设下了一重悬念。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板书:无价之宝---唐代古画 (侧面描写)
小结:在这一部分中,应检查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小说中刻画描写人物方法的认识。学习这篇小说缜密行文环环紧扣的艺术特点。
三、作业
1、学写探究性的短文《品析常先生与刘三爷的义》
2、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一种观察感受。
附:板书设计
唐代古画 友谊
绝品
爱国义举 民族道义
绝 品 谈歌
人物:
马氏 多疑 有心计(烘托作用的人物)
第二课时
一、课文探究
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小说开端部分)的课文内容概括复述一遍。重点回忆常先生、刘三爷、马氏在这一部分中的表现,进一步体会他们所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一)师生共同探究小说发展部分的内容。
1、常先生遭受怎样的变故?刘三爷与马氏对此各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在这里分别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变故是:“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
三爷表现:
①“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②“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③“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性格特点:这些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刘三爷对常先生的遭遇感到震惊,陷入沉思。对常先生的人格深信不疑,绝不允许有人亵渎诋毁常先生。尽管面临着行家的鉴定有被骗的可能,他依然对常先生充满理解与信任。
马氏的表现,在这里被刻画得异常鲜明形象。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如:
①马氏终是放心不下那幅画,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家,鉴定那幅画。
②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性格特点:作为家庭中的女主人,对巨资收藏始终心存疑虑,维护家庭利益也是无可厚非,当得知古画为不值钱的揭品时,她先前的疑虑似乎得到了印证,被骗的痛苦转为刻骨的仇恨便心疼地大骂。足见其精明泼辣的一面,更好的衬托出刘三爷的憨厚老实,对常先生信任的坚定不移。
板书: 马氏 精明泼辣
刘三爷 憨厚老实
2、小说中插入行家鉴定古画在结构与内容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他与前文常先生对画的评价相呼应(无价之宝),在后文又与王商人的鉴定相对照(宝中之宝)。
在内容上,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也便于物情感态度随情节发展而自然转换。以马氏的多变,衬托刘三爷的坚定信义。
板书:刘三爷 坚定信义
3、常先生冬夜造访,如一幕独立的话剧,空间集中于一室之中,人物较少,且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请大家分析一下这里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呢?
明确:冲突一,对马氏而言,常先生的到来如若骗子上门,怒从中生,分外眼红。这一反面衬托,更好的'衬托了刘三爷的大度、雅量,对彼此间的信义坚定不移。
冲突二,常先生冒险来访与被官府缉拿之间的矛盾,可见他真是彼此间的友情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对刘三爷毫不怀疑彼此间情谊的肯定,这一正面衬托更加有力。
冲突三,似戏剧的尾声暗示出常先生的革命大义,与黑暗社会的矛盾,捐躯赴国难。把私人间的友情上升到革命大义的一面,既交代了人物身份,又突出了文章主旨。
板书:常先生 捐躯赴国难
刘三爷 大度、雅量
4、刘三爷彻夜赏字画“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字画,二十余幅,挂在房中,呆呆地看。看久了,就含了泪,叹一声。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仿佛影视片中的特写镜头一般,经典凝练震撼人心,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情境的?
明确:这一节中“独”字甚妙,若伯牙失去钟子期,为知音亡去而悲,睹物思人,借画回忆历历往事,彻夜难眠悲从中生,足见其对于常先生之谊的眷念。
(二)师生共同探究小说高潮部分的内容。
1、在战祸迭起的社会环境中,刘三爷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体会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
明确:①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②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③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
这里是小说中的略写,这样安排材料,简要交代刘先生的家庭变故,为下文突出刘三爷的义举――为护国宝而捐画作铺垫。
2、马氏为什么要卖字画?这样写有何深意?
明确: “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这样写的深意是从家庭背景方面衬托刘三爷为王商人无尝捐画的义举。
3、王商人为何说那幅画是宝中之宝?刘三爷为何愿意把画赠与王商人,你怎样评价这一义举?
明确:
宝中之宝: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印证了常先生品格的光明磊落。)
赠画原因:“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既点明了画的价值,有说明刘三爷是位重信义守诺言的豪侠之士,爱国之士,他重义轻财,护卫民族文化瑰宝,令人敬仰可歌可泣。)
板书:常先生 忠义可信
刘三爷 重信义守诺言 重义轻财 爱国
4、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作者以雪景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以无声胜有声,借满天大雪巧妙的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义满乾坤,义薄云天的高大人物形象。
板书:刘三爷 义满乾坤、义薄云天
二、小结
《绝品》一文是作者“绝”字头小说系列中重要的一篇,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小说构思巧妙,结构环环紧扣,颇有明清小说的遗风,作者由始至终在对比衬托中把主要人物写得鲜明形象。对马氏这一衬托人物作者的笔墨尤为精到,以其泼辣精明的表现成就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又通过常先生的活动变化,王商人的鉴赏品评把刘三爷的民族大义创造出来。为更好地体会谈歌小说的艺术特色,建议大家能够阅读他的其他数篇“绝”字头小说。
三、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二题。
2、为更好地了解有识之士那一历史时期对文物的保护情况,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给学生补充讲解读者上的文章《1938年的较量》
板书: 马氏 精明泼辣
常先生 捐躯赴国难 忠义可信
刘三爷 憨厚老实 坚定信义 大度、雅量
重信义守诺言 重义轻财 爱国义满乾坤 义薄云天
【《绝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教学设计07-11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咕咚》教学设计11-18
童话教学设计11-18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1-19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