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2-08 01:02: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七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

  (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

  (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

  (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

  (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

  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⑴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⑵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⑶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六、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板书】

  春光 飞行

  美

  外形 停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了解企鹅的生活状态,搜集反映动物艰辛养护子女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

  企鹅爸爸

  难分难舍

  刻骨铭心

  冰雕石刻

  爱是付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标准摘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 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

  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率95%。

  3、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5%。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

  学习重点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1、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具,课件。

  2、生:削好的圆柱体萝卜或土豆、或圆柱体橡皮泥,小刀。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陶冶了情操。

  教法、学法

  演示法、启发引导;实验、合作探究、尝试练习。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完成活动检测目标1、4、5的达成。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3、4、5的达成。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4的达成。

  评价样题

  1、

  2、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2)正方体棱6分米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就等于π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S=πR。

  [设计意图: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

  3、什么叫体积?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如何求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做知识上的铺垫。]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原有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起点,新知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与知识的铺垫。]

  圆柱体也有体积,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学生交流后汇报。

  板书: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出示长方体容器:问,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容器。]

  问:怎么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量出它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水的体积。] 问:如果换成圆柱体容器又如何求其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量出长方体容器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演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

  2.橡皮泥圆柱体的体积

  (出示橡皮泥做成的圆柱体)

  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问: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长方体,从而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

  3.常用圆柱的体积.

  课件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的图片。

  问: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很大的的圆柱体,你又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用圆柱体容器所盛的没有形状的水到可以变形的圆柱形橡皮泥,这些都可以转化的办法转化为长方体来求出体积,这一过程就是要逐步渗透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和思想,这样从思想上、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当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图片后,由于前面的物体是可以变形的,而压路机的滚筒是不可以变形的,学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学生来说解决求压路机的滚筒体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为后面同学们操作、讨论推导圆柱的体积从思想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并通过构造认知冲突,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这样,对学生思想方法的铺垫也已水到渠成。]

  小结:看来我们以上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探究求圆柱体积的一般规律。

  4.探究规律

  问:圆我们可以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体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操作:

  课件出示操作讨论提纲:

  (1)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变化?

  (3)转化后的形体与与原来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点拨、操作。

  问:下面哪个小组来先进行汇报。

  各组派代表边汇报边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有把圆柱分割的份数多一些,才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问:谁还有补充?(学生补充讲解)

  教师拿两个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模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它们的底相同,高也完全相同,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我把其中的一个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剪开,两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还可以继续分割,通过分割、拼合,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我把它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

  结合课件演示讲解。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如何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板书:V=Sh)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印象,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达成目标1、3、4、5.〕

  5、实际应用

  (1)、师:给你圆柱的底面积和高,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例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75平方厘米,高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矫正,说思路。

  (2)、完成评价样题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目标2、4.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应用公式进行口算:

  2、

  3、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口算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的三种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求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圆柱形水的体积,面向中上层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在做练习过程中,一、二层次的练习板演尽量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达成目标2、4. ]

  四、全课总结,共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样起到强化重点的目的。]

  五、课外创新,拓展延伸

  长方体可以这样放(上、下面朝下),还可以这样放(左、右面朝下),还可哪样放(前、后面朝下)。 上、下面朝下时求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还有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

  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

  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六、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欣赏名画

  七、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画面内容。

  板书设计:

  市郊景象 农民繁忙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欣欣向荣 极其珍贵

  整座街市 繁荣昌盛

  教学反思:

  在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的教学以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总体感受是:有一得,有一失。

  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这堂课的最大收获。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在以往的多数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都没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总是不放心这不放心那,结果几乎是将其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了。在设计《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时,我首先确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这幅世界名画,“看一看”这幅世界名画。所谓“看一看”,自然不是指真的去目睹一下,而是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去想,去看。于是,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等环节,一步步地为读文“看”图做好了铺垫。在“精读重点段落,想象欣赏”环节,学生的解说让我这个“游人”似乎真的感受到了汴城市郊的宁静与繁忙、汴河两岸的欣欣向荣和街市的繁荣昌盛。

  没能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堂课的最大缺撼。这篇课文虽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适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虑时间的问题,指导得不够充分。现在想来,如果在学生自选重点段落,练习读熟练以后,即讨论交流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不仅能够水到渠成地解决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问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文想象,想象“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寓言式的情节构思,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的对比特色。

  2.学习文章含蓄凝练的语言,欣赏本文的结尾。

  3.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含蓄凝练的语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小小说短小易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作的妙处,从而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嫉妒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如果你把嫉妒心埋在心底,让理智支配自己为目标而努力,那么嫉妒就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相反,一味让嫉妒滋生漫长,结果会如何呢?(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它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小组交流。

  2.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2。)

  1.给加点字注音。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一般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而本文运用的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连个姓名,外号也没提。但作家选择两个病人作代表人物,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会想些什么?

  明确:(读者会想,这个自私的夺窗者,会不会由此又感到惭愧,原来病友看到的是他编造的一套景色,目的是安慰自己这个躺在床上看不到景色的'重病号……抑或非但不惭愧。反而责怪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而导致为了这扇窗而白天受困扰,晚上彻夜难眠,加重了病情……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了,怎么会看不到那景色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墙,就会满眼是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4.你对文中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研读赏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1.“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与“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中加点的词怎样理解?

  明确:(“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像。)

  (“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

  (同样的诃语却表现了两住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2.本段文字中对不靠窗的病人的细节描写“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和“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活动?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思考本文以《窗》为命题的作用。

  明确:(“窗”喻指心灵之窗;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善良 自私

  心零之窗

  高尚 冷酷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