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07:3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乞巧》教学设计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乞巧》教学设计必备(15篇)

《乞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4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重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们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么你,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展示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杜牧、《元日》王安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看写法。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板书巧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听音朗读;

  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轮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拿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说: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那么今天我们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印证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小组讨论: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要伟大。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走近乞巧这首古诗,去探索我们的疑惑。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需要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间故事的有关知识,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刚才听过了,谁能再来说一说。

  图片鹊桥会;同学们,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2、(指诗第一行)诗文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杜甫的《牛郎织女》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进入鹊桥,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结合我们平时过节周围的节日景象,想象一下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感情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轮读)

  2、亲爱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心灵手巧的织女,从遥远的银河传来声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向我祈求什么呢?”

  3、现在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背乞巧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

  4、古人云: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边背边写,争取把它背写下来!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教学设计2

  一、导课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二、读中识字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三、精读诗句,进行理解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

  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4、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生:家家乞巧王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用自己的话说说——乞巧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

  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8、乞巧的同时人们还做了什么?——穿尽红丝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首古诗里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是?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0、一个“尽”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心愿,这美好的心愿就让我们化作对诗的朗诵来体现吧!有谁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两句?

  11、当时人们都在乞求,他们当时都在乞求什么呢?当时民间有首乞求诗,让我们看一下。读读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13、通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诵下这首诗,听好老师的提示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乞巧》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1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感慨

《乞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乞巧》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七、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7

  29.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5分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10分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老师把语文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0分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10分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10分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10分五、板书。 29古诗两首《乞巧》 《嫦娥》美丽的故事

《乞巧》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1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乞巧》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什么节咱们小朋友最开心?(学生自由说)那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学生自由说)嗯,同学们的小脑瓜里知识可真多!(课件出示:传统节日名称)像元宵、清明、重阳这些节日我们早已耳熟目详了,不过这里有一个节日你肯定觉得新鲜,很多人都还没听说过呢!找到了吗?对啦!那就是乞巧节。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田字格)仔细瞧瞧这两字,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提醒,请你打开作业本到59页,认认真真地写一写这两个字,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

  2、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古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3、林杰的诗非常优美,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可得好好地品味一番。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切记读书有三到——学生说:谓心到、眼到、口到,还要注意读准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她)读准了吗?谁能像他(她)一样读?(指名读,评议)

  4、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有何发现?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宵—霄,教师用点标出来)两个字读音相同、意义却不同。(课件出示:选择题)你觉得它们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天空呢?(课件出示:夜空图)那“碧霄”指的就是什么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诗,注意体会两者的不同含义。其实“霄”字在字形上已告诉我们它的含义,因为雨是从——学生说:天上落下来的。刚才我看到还有好多同学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建议大家一起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

  5、春节拿压岁钱,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船,那乞巧节人们又忙什么呢?(板书:?)请你自学课后124页资料袋的内容,结合插图(课件出示:乞巧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随机)

  (1)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那天”是指哪一天呢?农历七月初七又叫“七夕”,所以乞巧节又称为七夕节。

  《牛郎织女》这个传说源于古人的天文知识,(课件出示:天文图)汉代以前牛郎和织女只不过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而已,当历史进入西汉时,牛郎织女才由星名变成了神话人物。

  这个美丽的传说你以前一定听过、看过,谁愿意为大家讲一讲?(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死得早,只好以放牛为生。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几位仙女一起下凡游玩。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便偷偷地留在了人间,与牛郎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事,有一天突然飞临牛郎家,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挑着自己的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银河(课件出示:拆散图并圈字)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泪眼相望。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课件出示:相会图并圈字),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没法子,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在鹊桥上相聚。(板书:鹊桥相会)

  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行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同桌说)

  (2)向织女乞巧

  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3)乞巧方式

  其实乞巧的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各地区的乞巧方式多种多样、趣味无穷。哪一句诗讲到了姑娘们在乞取智巧?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对极了!这是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对月穿针。(板书)

  每家每户的姑娘都在家门口、小院里向织女乞巧,想想看,她们还会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是的,在所有能够看得到月亮的地方,姑娘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她们穿得多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数不清的红丝线都穿完了,可见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这一句诗的理解。(同桌说,指名说)

  小结:结合资料袋的内容,我们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凡间的姑娘们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纷纷向织女乞求,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巧手,能做衣服鞋袜,能绣花织布。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现在回过头来看“乞巧”,你明白它的意思了吗?(板书:乞求 巧手)

  6、整首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谁来讲一讲?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品读鉴赏、熟读成诵:

  1、朗读指导:浩瀚无边的夜空,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月光下,姑娘们又不厌其烦地穿着红丝,以求得一双巧手。看到此情此景,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道:(教师边划节奏边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分组合作读)

  2、勤劳的牛郎、痴情的织女、热心的喜鹊、美丽的神话故事以及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想必他一定是背出来了!同桌之间先比一比,看谁背得好?谁愿意试一试?最后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生齐背)

  4、光会背还不行,看看你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请你完成作业本第四、五两题中有关这一首古诗的题目,看谁做得又好又快?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民间传说,又学会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课前你还收集了哪些民间传说故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传阅,从中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乞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乞巧》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开神话的面纱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讲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乞巧

  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变调。

  生齐读。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自由读古诗。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谈谈收获和疑问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宵——霄

  从篆书到楷体,让学生对比部首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课件放大两颗星,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借助故事体会“渡河桥”

  (3)了解“鹊桥”这个意象。

  (4)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课件逐句出示: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和同桌交流。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6)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五〉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

  (4)配乐背诵后简介诗人林杰

  三、写字

  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示范书写四个字

  学生写字

  四、余音缭绕

  课件:星空

  拓展、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乞巧

  鹊桥

  智巧

  幸福

  设计说明

  本设计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倡导个性化教学,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课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

  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②齐读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指导朗读

  四、理解第二行

  1、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这一天正是牛郎织女过河相会的'日子,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一行。

  五、理解第三、四行,解决学生的疑问。

  1)读三、四行,说学生的理解。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怎样过乞巧节呢?(学生自由说)

  2)朗读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便体会了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黑板条出示: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借助资料袋理解“乞巧”的含义。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资料袋。

  4)出示织女织的云锦图,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

  5)理解什么叫乞巧?

  6)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借助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六、铺垫内容,结束教学。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画面,下节课我们要通过想象画面学好读好这首古诗。

《乞巧》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学会“乞”、“霄”两个生字,能区分宵和霄的用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了解“乞巧”这个节日,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潜移默化地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十二月令》是一首童谣,可以跟着音乐来念念。

  出示音乐和歌谣,请学生念《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麦杆作吹箫

  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午

  六月六,晒霉臭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

  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这歌谣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和习俗呢?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

  习俗: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冬至吃汤圆、春节吃饺子……)

  2.这七月初七,巧食喜鹊啄讲的正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今天我们和诗人林杰一起过一个乞巧节,(板书课题:乞巧,学生读题)一起念念这个节日的名字。

  3.教学生字“乞”。

  “乞”怎样写又正确又好看?

  师板书,生写一遍,师随机评价。

  给“乞”组个词。什么是“乞巧”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注释,阅资料袋,从中获得信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4.介绍作者。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这首《乞巧》是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本p122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2.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3.学习“宵”和“霄”。

  在第一句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宵—霄,板书)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老师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向字典请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⒋运用

  宵霄

  九()云外碧()

  夜()今()元()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学习古诗不光要会读,我们得理解诗句的意思,更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自由读,猜猜诗的意思。——相互交流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着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七夕”、“碧霄”、了解“牵牛织女星”,说简单的神话故事)

  3.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此时,林杰仰望苍茫无际的星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想一下,诗人此时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悲伤、喜悦)随机请学生读这两句。

  4.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林杰想到了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同时看到了人间,年轻的姑娘在——(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随机指导朗读,读出人多,线穿得多。

  5.他们向谁乞巧啊?是的,传说中——(出示“织女的资料”:)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得胜过天上的云霞。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了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的像活的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怪不得她们会——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她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像她那样——……

  6.七月初七,月亮宛如娥眉,此时在月夜穿针多么的困难,但少女们“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了红丝几万条”,她们仅仅在乞求心灵手巧么?她们还可能在乞求什么?

  写话练习:女孩子们一边穿九孔针,一边乞求着:织女啊,织女啊————

  四、齐读古诗,引导背诵。

  乞求自身平安,乞求家庭幸福,林杰的《乞巧》道尽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师生对读——师生对背——指学生背

  有一首《乞巧歌》说得好,出示,生自己读。

  其实在七夕之夜,还有各种有趣的富有含义的风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只要可以到网上查查相关资料就可以获得。

  五、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本p60,填写《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讨论。

  ⑵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乞巧教学设计12-16

《乞巧》教学设计04-16

《乞巧》教学设计04-14

乞巧教学设计07-20

乞巧教学设计新版03-16

(精华)乞巧教学设计09-16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7-19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优秀10-14

乞巧教学设计(15篇)12-18

《乞巧》教学设计优选(15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