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 一霎那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预兆)
轻巧优美。 (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 (征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读课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讨论明确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商量,换位思考,才能避免矛盾,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
难点是主题的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教室。刚到门口,突然,“嗖”的一声,一个粉笔头飞了过来,不偏不倚打在老师黝黑的脸上……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亮出结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若无其事地擦了擦还在微微发麻的脸颊,弯下腰捡起那还在地上跳动的'粉笔头,轻轻地放入粉笔盒,面带微笑地说“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美好啊!可是有一件事由于处理不当给双方带来了伤害。
老师板书:羚羊木雕。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每个人物的形象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三、讨论交流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情感。
四、再读课文联系自己,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或“父母”你会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续写“我回家之后”(注意关键词:沟通、和谐)
【板书】
要回羚羊木雕──伤害
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 沟通 商量 换位思考──避免矛盾 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
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14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遇到不幸,不要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体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
[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成长的经历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而改编,写的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说明了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动画比较感兴趣,而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他们虽然聪明活泼,但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流于形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2.对,这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3.其实在它小的时候并不快乐。不信,你们看!(播放动画)
4.动画看完了,那它小的时候为什么不快乐呢?(相机板书:丑小鸭)
[评:教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来满足学生的视觉期待,使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高涨,达到“一发而不能收”的境地。]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汇报预习情况。
2.小组合作,检查识字情况。(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生字挑战游戏:挑战其他同学,随便问他关于生字的'情况,如:字音、组词、小魔术、造句子……
4.检查课文读得是否通顺。(教师了解学生的读文情况)
[评:识字在传统的教法中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课改后的识字,教者把它做为游戏的主要内容,用别开生面的形式与学生见面,让学生感到其乐融融。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教者把读文识字向课前开放,一是节省了课上的有限时间,二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细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读一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和同桌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教师检查)
2.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和大家说一说。(有的说:“我知道别的小动物都嘲笑它,叫它丑小鸭,于是它伤心地离开了家”;有的说:“大家都不喜欢,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有的说:“我知道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时又惊奇又羡慕。”)
3.教师相机点拨:丑小鸭惊奇时会是什么表情?(呆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4.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边读边体会。(学生反馈)
5.学生质疑:当丑小鸭看见白天鹅时会想什么呢?(众生: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
6.正因为天鹅有的而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有,这就叫“羡慕”。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指导朗读)
7.丑小鸭遇到了种种不幸,那它后来怎样了呢?你能不能把丑小鸭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师生评价)
8.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评:教者在此起彼伏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放飞学生思维想象的情愫。在不断的生成中去认识事物,在多元的评价中找到思维的融合点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评论批判意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因为丑小鸭长得丑,大家都讨厌它,他伤心地离开了家,期间又遇到了种种不幸,后来他知道自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非常高兴,快乐。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老师给你一个机会!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丑小鸭,经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什么?(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他们一起玩,让它们感到快乐;丑陋不等于心灵不美,我们不能嘲笑、欺负那些长得丑的动物;爱美之心人人都有,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的美丽;我最想做的,就是找那些欺负过我的人算帐,把它们身上所有的缺点说出来,让它们在众人面前难堪,能打过的要让它们尝尝我的厉害!)
同学们,你觉得这只白天鹅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采用不同方式有的表演、有的谈体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有信心,一定会发现自己超越别人的地方。
[评:此时的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驰骋,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使之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学生的回答源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折射出了不同的个性色彩,有的切合文本意义构想和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可谓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可与以支持;有的同学见解虽有个性,但显然偏离价值取向。老师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启发学生讨论、表演、思考体会到白天鹅有高贵的外表更有善良的美好心灵,不会做出不道德的复仇行为,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外表。在个性化空间的表达、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对所谓真正美的认识更深刻,真正避免了评价在潜层面上徘徊。]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让学生去参与知识的构建。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敏锐地捕捉到个体学生背景中已经拥有和欠缺的东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
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观念,但这是不是等于课堂上老师只能唯学生视听,跟着学生的尾巴走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改使教师实现了从“主宰者”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心理换位,但并不等于课堂上“放散羊”,并不等于降低教学目标,而是不断增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服务意识,增强为学生成长、发展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课堂上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难深入的时候,教师不能再旁观、再等待,而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把学生从天马行空或死胡同中拉回来,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点拨,从而调整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进入自我激发、自我定位、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规划、自我控制的良好运转状态。
本设计自感遗憾之处还是读的空间不大,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克服的。
[设计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情境,灵活用“文”,把动画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析词句的一个范例。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三)激发想象,鼓励创新。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意图】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 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 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 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 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 读句子。
② 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 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 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讨论、畅谈、提升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河道纵横交错,桥梁姿态各异,小艇轻便灵活。威尼斯充满了异国情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前去游览欣赏。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威尼斯,去细细感受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风味。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为这样三个大问题:1、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样子?2、又是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3、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浏览资料,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在研究时,可以先读读课文,在数字课堂上找寻资料,独立思考,然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新发现、新体会、新感受,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述研究结果。
三、各抒己见,交流发表
1、交流一: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样子
(1)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点拨:这句抓住小艇的长度、深窄写出了小艇外型特点。
(2)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点拨:什么时候的月亮称为新月?小艇像天边一弯新月,造型多美啊。除了像新月,还像什么?
(3)小艇行动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点拨:这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灵活。
[相机出示句子:
1、行动轻快灵活,好像一条蛇。
2、行动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能不能改?师小结:作者打比方也不重复,写得那么好,多生动、形象、优美。还有其它的比喻词吗?]
(4)观看录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威尼斯小艇的独特、轻快、灵活。
(5)指导读第二节:这么漂亮的小艇,这么优美的文字,一起来美美地读好吧。
(6)填空:美妙的文字,真想牢牢记在脑海里啊。完成填空题。
(7)学生假想: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有什么感觉?最想做什么?
(8)指导读第三节:游客坐在小艇里观赏周围的景色,多惬意。书上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那休闲自得愉快的情致?我们也一齐把那份悠闲自得的情致读出来。
2、交流二: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
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船夫。
(1)谁能概括地说说船夫的驾驶技术,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2)威尼斯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精湛,我们来欣赏。(观看录像)
(3)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4)演一演:推荐三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己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5)交流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交流网上看到的资料]
(5)师生对读第四节。
3、交流三: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离不开小艇。谁来说说小艇与人们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1)想想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去?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3)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4)指导读第六节: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四、课堂练笔,抒发情感
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
五、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人们习惯把我国的苏州称作东方的威尼斯,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苏州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