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图片)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想知道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丑小鸭,老师板书:4、丑小鸭(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反复拼读,同桌相互检查。
3、用开火车的形式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用小黑板出示本课要认识的字,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5、听录音磁带,听完后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汇报。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第一幅插图,说说画面中的内容;
2、课文哪几个小节是写这幅图?
3、指名读1、2小节,说说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呢?(板书: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过渡: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它的处境如何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出示第二幅插图:图上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1)齐读三、四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都有谁欺负它?怎么欺负它?
(2)请你从这些人物或动物中找出一个,你扮演一下,它怎么欺负丑小鸭?(抓住咬、啄、讨厌、孤单、讥笑、追赶、躲等词语表演)
(3)小鸟讥笑它,可能会说些什么?
(4)人欺负的丑小鸭哭了,它会想些什么?
(5)有了这么多想法,你们看它是怎样做的?(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5、看到别人都欺负丑小鸭,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伤心、难过)所以我们要读出一种怎样的语气?(悲凉、同情)
6、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7、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地在天空飞翔。)
(3)伴随着天气变化,它是怎样过冬的?(体会冻僵、幸亏两个词语,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4)感情朗读五、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8、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这时的丑小鸭和过去可不一样了,这时的丑小鸭是什么样呢?
(1)指名读课文
(2)丑小鸭变成什么样子?(老师板书:天鹅、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3)听音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在读中去祝贺丑小鸭。
(4)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假如又回到了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它们不知道是谁,可能会对它说些什么?
(5)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后评议。
9、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或自己想演的角色试演,为演课本剧作准备。
10、学生选好伙伴编演课本剧
四、达标深化
1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学会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1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还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并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生活,将爱心和传统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三、重视语言文字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课文录音磁带、相关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激情
你或你的亲友有人去过九寨沟吗?把你所了解的九寨沟介
绍给大家。(电视、杂志上看到的也可以,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3、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⑴读生字词: 潘、敏、禽 (前鼻音) 坪、羚(后鼻音)
宵、县、恰、窜(三拼音) 掬、咀(同声韵不同声调)
⑵读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⑶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录音范读
讨论:
1、你听了课文录音,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4自然段)
3、其它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自然段)
第三段(第5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讨论:九寨沟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是个什么样的
地方?(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突出神奇的、因为所以、一就、
童话世界。
4、齐读。
五、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
2、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善:上边的羊字一竖要出头。
县:里面是两横。
3、范写:善、窜、捷、禽
4、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九寨沟是由几条神奇的山沟组成的,如果人们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仙境般的童话世界。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3、再读读,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能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吗?
4、学生自学。
5、全班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在谈感受时品析词句,理解宛如、白练腾空、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等词语。
**感受雪峰时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耸,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感受湖泊时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身临此山此水真似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通过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等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一句点明了五花海、无彩池的由来;
**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看图联想那道道激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
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板书: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
2、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谈感受,读句子,互相交流。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四种珍稀动物,作者抓住了林深叶茂,游人稀少来点明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抓住体态粗壮、机灵的小眼睛写出金丝猴的特点;抓住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来描述大熊猫的特点;抓住行动敏捷、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写出了小熊猫的可爱。
作者在介绍这四种动物的语句间用上了四个也许,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的语句再读一读。
3、默读课文,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小结:
⑴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九寨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⑵使文章首尾呼应:最后一句与前文的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相照应。
5、指导有感情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欣赏《神奇的九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秋游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4—5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 学准 备:情境图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图意。
2、结合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全班汇报提出的问题。
(1)两队都上了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2、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两队都上了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请同学们先独立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1)90-45-25=20(人)
(2)两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数。 不能上船的人数。
45+25=70(人) 90-70=20(人)
重点指导第一种算法的竖式,问:每一步都求的是什么?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4、解决第二个问题。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请你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5、算一算。
89―36―27=100―54―38=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8 55 67 16 4 ― 2 5― 1 7― 3 4― 1 2( )( ) ( )( )
2、计算。
77―33―2596―39―45 100―91―8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 秋游
(1)90-45-25=20(人)
(2)两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数; 空着的座位数数。 45+25=70(人) 90-70=20(人)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各要素分析和设计的外化成果,通常包括课程标题和概述、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与反馈设计、总结与帮助等内容。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有助于设计人员反思自己的设计过程,尽可能避免一些由于设计上的疏漏而导致试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小结;总结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
即运用此方案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含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1、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预习案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想像、夸张、激情)。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知识链接
背景材料: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将进酒》,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将:请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 (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 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用“君不见”的重复呼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好像读者在面对诗人,看他豪饮,听他放歌。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狂放。“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点题之笔,是主旨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自信,何等豪迈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全诗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诗情大起大落。诗中表达感情的词“悲”、“欢”、“乐”、“原”、“欢”、“愁”,一线贯穿。
练习案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 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解析:选C。取,语气助词。
3.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狂风暴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解析:选C。“略给以空浮之感”错。
4、默写本课名句 :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但愿长醉不复醒。
(4)古来圣贤皆寂寞, 。陈王昔时宴平乐, 。
(5)五花马, ,呼儿将出换美酒, 。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1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爱与恨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皇家花园,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
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四、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2、抄写生词。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
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什么叫众星拱月?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
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
3、讨论:
⑴ 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⑵ 齐读第一句:
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象征是什么意思?
⑶ 补充介绍买卖街山乡村野。
⑷ 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读后讨论:
刚才读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⑸ 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六句。有如是什么意思?(好像)流连其间是什么意思?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
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珍贵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五、总结
课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它不仅宏伟、壮观、美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六、查学生背诵第二段
七、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3、学生自学后讨论。
4、小结:
(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
5、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
八、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九、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
1、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1、认识:小步舞曲。
2、欣赏《小步舞曲》。
3、了解比捷。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能在欣赏《小步舞曲》中,感知乐曲婉转如歌和活泼跳跃两个不同段落主题所表现的情绪以及乐曲的演奏形式。
(二)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三)通过音乐的欣赏以及学习和理解,希望能够对西方的音乐有更多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自主学习、体验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在信息交流、听、唱、奏、演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小步舞曲”这一体裁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方式表现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重点
欣赏《小步舞曲》,感知乐曲的内涵。了解比捷,了解西方音乐
教学难点
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口风琴、钢琴、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预习:
自主查寻、收集关于“小步舞曲”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
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比捷及其求学之路。
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方音乐的文化。
二、初步了解小步舞曲
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小步舞曲。
三、讲述《小步舞曲》的音乐内容
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
四、结合谱例分段学习《小步舞曲》
1、学习乐曲A’段
说明:依据乐曲创作背景,合理创设“舞会”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舞蹈表现手段演绎此乐段,发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享受到美的愉悦。
2、学习乐曲B段
说明: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式辅助以及一系列贴近学生思维逻辑的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乐段情绪,并能用指挥、伴奏等方式表现该乐段。
3、完整欣赏《小步舞曲》
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
五、视频欣赏
说明:通过视屏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
六、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
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课 题: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能正确演唱歌曲。
(2)、能为歌曲即兴创编歌词并演唱,从中体会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乐趣。
重 点:指导学生把握歌曲情绪,准确演唱歌曲。
难 点:“一二一”旋律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创设情景,合理引入。
1、提问:“同学们知道今天谁过生日吗?”引入新课。
2、聆听:播放歌曲,学生感受歌曲内容与情绪。跟随音乐模仿各种 动物的动作。
师生交流:音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内容与情绪。
学生边听边随音乐进行二拍子律动。
二、学唱歌曲:方法:师生演唱接龙、生生演唱接龙、分小组演唱。
1、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曲。(生唱前面一句,教师唱后面的“一二一”。
2、师生交换演唱。(目的'为了检查学生掌握了难点的情况)
3、教师伴奏学生完整演唱一次。
4、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再来演唱一次。
5、歌曲情绪处理:
师生共同总结:欢快、活泼、体现玩耍时尽情欢乐的情景。
6、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现与创造:自主创遍、升华体验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创遍歌词。并进行歌表演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