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10 16:3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读题识字

  .导言: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被人们称作兽中之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有两只小狮子,他们小时候的表现可不一样呢!那么他们是不是都能够成为勇猛的动物,成为兽中之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狮”。提示:“shī”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怎样记住这个字?(反犬旁加上“老师”的“师”字)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全文。

  .学生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识其中的生字。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根据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整”是翘舌音、后鼻韵母;“懒、练”的声母是边音“l”;“洋”是后鼻音。

  (2)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整”的下面是“正”,把“正”换成第三声就是“整”的读音;“滚”,水烧开了就是滚烫的,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练习用这些生字组词。

  (4)再朗读这个自然段,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5)指导学生写本自然段中的五个字。①教师边示范边提醒学生注意:“练”的右边不是“东”;“习”的笔画虽少,但不容易写好,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

  (6)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设问导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第一只小狮子练本领非常刻苦?(整天,滚、扑、撕、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朗读

  .投影显示两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指名读第三至七自然段,想一想:懒狮子真的很懒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组讨论、探究。(整天晒太阳;不学本领;不愿吃苦头)应该怎样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结合懒狮子的话说一说。

  .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从懒狮子和**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第三至七自然段,读出角色的语气,体会其中的道理。

  .读读说说。①学生看课件(或投影、或课后题),读“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兴冲冲地走进来”。②填词补句:懒洋洋地。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多说一些短语,可提示学生要填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认“将、*、应”等三个生字。

  (三)举行朗读比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每个小组在人人朗读的基础上,选出一个代表,大家协助他准备,然后到全班朗读,评一评谁读得最好。教师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四)扩展训练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狮子**的话。想一想:懒狮子听了狮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发言,然后全班集中讨论交流。

  .根据讨论的意见,一人扮懒狮子,一人扮妈妈,表演懒狮子和**的对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新教学观念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的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理论可以说是走在了新课程改革之前,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似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新课改相融合,将课改的精髓与目标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我也将其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

  我的基本教学观念: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七八项智能,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强调智能的情境性,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

  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

  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设立了几个培养目标:

  1、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⑵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2、多元智能的能力培养:

  ⑴ 让学生主动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

  ⑵ 让学生全面参与,创设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情境。

  【授课时间】

  20**年10月8日。

  【授课地点】

  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

  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

  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 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 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 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板书:长、 短[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活动内容:聪明的小兔子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绕着障碍物四散跑,培养幼儿的动作灵活性。

  2.在游戏中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小路,圈圈作河中的石头,若干小伞作蘑菇,布置森林情景。

  2.狐狸和兔妈妈的头饰各一。

  3.《刷牙歌》《悄悄话》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以兔妈妈带宝宝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创设游戏情境。师戴兔妈妈头饰:“兔宝宝们,起床了。(播放刷牙歌,带幼儿做动作)今天天气很好,妈妈带你们去玩,好吗?”

  2.以师生共同游戏的形式通过练习双脚跳跃、踮脚走的身体动作练习,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为游戏做好准备。

  师:妈妈带兔宝宝们去森林采蘑菇吃好吗?(介绍场地,教师先完整示范)

  (1)踮脚走的'形式走小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师:我们要先走过小路,这条小路太窄了,兔宝宝们要踮起脚尖,张开双臂走。

  (2)以师生双脚跳跃的形式过小河,发展跳跃能力。师:前面有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应该怎么办?河面上有石头,我们可以跳在石头上过河。兔宝宝可要小心了,别掉进河里去了。(孩子开始走小路,过小河,要求幼儿不推不挤,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游戏) 森林到了,兔宝宝们我们来玩一个《抓人》的游戏吧!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妈妈在睡觉的时候,你们就绕着蘑菇跑,如果妈妈醒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抓你们,妈妈要抓你们的时候,你们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里。(提出要求:跑的时候不能跑到森林外面去,不能碰到蘑菇伞。)

  (2)第二次游戏。 森林里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专门抓我们小兔子。妈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如果狐狸要抓到你们的时候,就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

  里,这样狐狸就抓不到你们了。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师:“下雨了,我们赶紧撑着蘑菇伞回家吧。”(兔宝宝大家一起合作撑着蘑菇伞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0分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放鱼

  3、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10分钟)

  (1)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父亲)

  (3)反馈,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出示课件)

  相机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板书:得意)

  指导朗读: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4)“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2、研读“放鱼”部分:(15分钟)

  (1)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2)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板书:依依不舍)

  (3)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学?(分角色读或表演等)

  (4)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板书:不容争辩)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2分钟)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