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8 19:11: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培养他们对父母、亲人、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文章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学会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愁的风格特点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川端康成___________(国籍)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

  又陆续病故。孤苦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篇多于长篇。作品重抒情和主观感受的描写,富抒情性。主要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按原文填空

  ①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______________,那副___________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②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出了舱房。

  ③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_____________,但是看见那位妈妈_______________的样子,

  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④您给的钱我们_______________,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褴褛(lán lǚ):

  ②风度:

  ③寒酸:

  ④酬谢:

  ⑤如数奉还:

  ⑥失魂落魄: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共____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文章开头用一二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6)开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7—12)发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13—16)高潮。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17)结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不愿把自己________________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______对自己____________的一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本文的故事比较平淡,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波三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般不以情节取胜。他擅长写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仔细体味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吗?

  ①财主富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走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次子换回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女儿换回次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回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积累一些有关父母爱子女的名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是川端康成作品的风格。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女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

  例句:父爱是一座山,有山的伟大和崇高;母爱是一种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中;父母的爱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它永远让女儿看到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悟父母深情,乌鸦反哺,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 学 流 程

  一、学生自主完成:

  1、我会拼读我会写

  濑户内海( ) 褴褛( ) 女佣( )

  失魂落魄( ) 酬谢( ) 不妥( )

  2、解释词语我在行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二、资料助读

  1、走仅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角色创意朗读课文

  ②梳理故事情节

  送走( )--------( )换( )

  ------------( )换( )---------- 要回( )

  ③细读品味 体会主题

  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4.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呢?

  (提示:用“父母的爱是……,我会……”的句式表达)

  【个人补充】

  三、教师精讲点拨、拓展引伸:

  1.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就是说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

  就这一评论,谈谈你对此艺术风格的理解。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达标测评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 ) 吩咐( ) 酬谢( )

  失魂落魄( ) 妥(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 如数俸还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5.仿写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

  父母的心是

  6.阅读《父爱昼夜无眠》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choú)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看拼音写汉字

  崩kuì( ) liáo( )绕 养精蓄ruì( ) 报chóu( )

  (2)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气呵成——

  落英缤纷——

  (3)仿写比喻句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那么父爱犹如 。

  (4)对于父亲睡觉时“鼾声如雷”,“我”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从中流露出儿子对父亲什么爱的。

  (5)有一天,当“我”发现父亲比原来瘦了许多而让他多加强营养时,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6)当朋友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时,我是怎样回答的?这流露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的。

  (7) 你的父亲肯定也类似于文中的父亲,平时对你关心、爱护,能举个例子吗?

  《父爱昼夜无眠》

  (1) 溃 缭 锐 酬

  (2)指睡觉的整个过程没有间断

  这里指头发掉的多、掉的快

  (3)如:父爱如山般沉重(海般博大)

  (4)我先是提出带父亲去看病,当父亲“不肯”时,我“恼火”。所作所为,流露出“我”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

  (5)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寥寥数语勾画出父亲不愿让儿子为自己担心的关怀与体贴之情。

  (6)“我”响亮地回答“是”,我被父亲感动了,此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与敬爱之情。

  (7)略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编者这样说明编写设计目的:“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联系学校和家庭生活,沟通平行学科;注意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引导组织学生注意掌握必须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注意链接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父母的心》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主题为“至爱亲情”。编入的课文依次是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亲情的伟大,读来感人至深。《父母的心》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父母之心”。我认为在完成前几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对“至爱亲情”的感受已经很深,而且初二的《思想品德》课程同时进行“至爱亲情”这一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已经达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而学生对赏析文本的方法并未完全掌握。对不同作者在反映同一主题方面的写法,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训练,以此使得他们认识到细心观察、用心品味生活,用灵动的笔触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情分析:

  首先,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的乡镇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班级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总体来说偏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两极分化较大。第二,在教学《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小说《草》和《甜甜的泥土》,已经接触过小说解读方法。只是对这种方法学生们还不够熟悉,还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第三,这篇课文是我校初二年级同题开课的对象,了解到其他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在解读“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上,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必须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避开与其他老师相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想:

  深思熟虑后,笔者在教《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时,将教学设计为:以文本教学为基础向现实生活适当延伸,同时兼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文本教学延伸至把握作者作品共同的风格,把教学过程艺术性地安排为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教学板块:第一块,课内教学——《父母的心》的文本教学(18分钟);第二块,把握作者作品风格,感受缺少父母之爱的温暖的作者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15分钟);第三块,课外延伸——链接现实生活(12分钟)。三块教学板块中,第二和第三块内容既是第一块内容的延伸,又能相互融合,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拥有父母之爱的幸福,激发学生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这样,三块教学活动相互联系,组合形成“扩容思路”使课文的文化底蕴,在延伸中越发显得深刻动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回忆学习小说方法的基础上,解读这篇小说,理解“父母的心”的含义。

  了解川端康成“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作品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细读小说内容,找出并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的字词句,联系小说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

  感受“父母的心”,体会拥有父母之爱的幸福感,并激发学生感恩父母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文字,感受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的方法理解小说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教学准备:

  1、 文章内容较长,课前组织学生充分预习。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课文写作背景。

  3、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关键语段,感悟父母的心的内涵。

  2、研讨点拨法:用于对小说主题、作者作品风格的探究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诸位把眼睛闭上一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心。”

  教师选择一两名学生说他们父母对其最大的心愿。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父母的心只在儿女身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前途,自己的儿女生活幸福。这一片爱子之心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起再次走进《父母的心》。

  (PPT出示课题)

  这是一篇小说。在学习这篇小说时,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小说阅读方法,来“拿下”这篇小说。同学们,能做到吗?大声地告诉李老师。

  【当学生大声回答“能”后,开始解读小说。】

  二、解读小说内容

  学习准备:忆旧知

  教师:李老师在学习《草》一文时,给大家介绍的小说学习的方法是——【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旧知】

  第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第二,读情节,了解内容;第三,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第四,联系人物形象与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PPT出示小说阅读方法:了解背景——读情节——析人物——解主题)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一步:了解背景

  教师组织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PPT出示教师准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两岁丧父,3岁丧母,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岁时祖父亦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等。

  在川端康成的内心深处,一直特别渴望父母之爱。小说《父母的心》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二步:读情节

  教师:(PPT出示)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抓住情节中的要素(PPT出示抓要素),简要复述小说情节。比比看——谁读得既快,抓的又准。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五分钟,请学生简要复述情节。

  明确:要素一:人物——贵妇人、贫夫妇

  (板书:贫夫妇——贵妇人)

  要素二: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贵夫人要求贫夫妇送一个孩子给她,贫夫妇犹豫之后答应了,送走了大儿子,接着又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然后有用女儿换回而儿子,最后又将女儿要回。贵夫人最终被他们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最后,这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在横线上填空:(PPT出示)

  本文情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贫夫妇先后三次要回自己的儿女。用八个字来形容这个故事情节的特点就是一波三折,跌容起伏。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贫夫妇。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品评一下文中的中心人物描写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三步:析人物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细品味。

  (PPT出示)抓关键、细品味

  教师:请大家快速寻找人物描写关键词,细细品味,然后将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巡视,学生寻找、品味人物描写关键字词句,找到即举手发言。)

  明确:先找出写贫夫妇描写文字,从中抓住关键词,品味“父母的心”。

  【学生不一定把所有关键词都找出来,只要能够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品味出贫夫妇这对父母的真实心理即可。文中第15段为重点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情节探究贫夫妇的内心深处情与理的激烈斗争过程。】

  第2段中外貌描写,关键词:“衣衫褴褛”“寒酸相” “相当的破旧”,突出贫夫妇的寒酸,穷苦难度。

  第4段中语言描写:表明贫夫妇明知自己家艰难处境,仍态度坚决地表明心态——绝不扔掉孩子。他们的爱子之心初次显露。

  第6段中语言、神态描写,关键词“十分犹豫”“商量之后才能决定”。面对贵夫人优厚的条件,贫穷父亲的犹豫神情已经透露出他难舍亲子的心态。

  第7段中神态描写,关键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表现了贫夫妇对大儿子难以割舍的爱意。

  第9段中神态、与语言描写。由“无精打采”和“仔细地想了又想”可见贫穷的父亲面对送走儿子,得到优厚条件的现实,内心忍受了一夜的煎熬,其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见。

  第11段神态、语言描写,由“很不好意思”可见贫穷的母亲也为自己来回换儿女而深感歉疚。但是她还是来到贵夫人哪里要求换儿子。这与其后第12段中的“失魂落魄”一起见证了她爱子之深。同时又透露出这位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心神不定,惊慌异常的心理,为下文要回女儿做好了铺垫。

  第15段中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由“失声痛哭”“又哭”进一步表现了贫夫妇送走女儿后的痛哭心理。由“决不留恋孩子” “总担心”“一夜难眠”“与其……还不如”可知这对贫夫妇的真实心声——在优厚的条件面前,他们也想理智地答应送走一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但是情感上对女儿难以割舍的厚爱最终战胜了理智,使得他们宁愿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也不分开。

  教师总结: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见证贫夫妇厚爱子女之心。

  (在之前的板书“贫夫妇——贵妇人”的横线下板书:厚爱子女)

  (PPT出示)贫夫妇面对优越的条件,最终拒绝这份诱惑,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师:文章还写到了另一类人——贵夫人(PPT出示“贵妇人”)

  (PPT出示)原作节选:

  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作为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你就拿它作为在北海道干下去的资本。”

  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

  教师:读文章并结合原作内容,细细品味贵妇人的表现,感受她是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明确:贵夫人了解到贫夫妇的艰难处境就问贫夫妇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还开出优厚的条件;当看到贫父母失魂落魄的样子,不高兴的她也同意了贫穷父母的要求;当得知贫夫妇要回女儿的真实理由时,贵妇人“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并且对贫夫妇表示“完全理解”,甚至“羡慕”贫夫妇。由此可见,贵夫人对贫夫妇有同情心;她虽然没做过母亲,但是对贫夫妇的爱子之心同样理解。综合以上两点认识可知:贵妇人也有厚爱子女这一共同的人性。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四步:解主题

  教师:根据贫夫妇和贵妇人的共同性,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总结:作者通过刻画贫夫妇和贵妇人这两类身世、境遇、经济状况完全不同的人,因父母厚爱子女之心而相互理解,充分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板书:父母的心)

  三、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教师:有人说《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体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前者,刚才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那么后者体现在哪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各组间巡视,视各组讨论情况或者引导学生读情节,关注读时的内心感受,或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认识,然后请一两名学生发言。

  讨论明确:

  如:小说第四段中贫夫妇最初的决心——“……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绝不会把他们扔了……”,还有第15段中贫夫妇最后的决心——“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两个“决心”,都令我们读者不禁为他们担心:一家人的确团聚了,但是他们一家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呢?他们会不会饿死在一起?读时,我们总觉得有一缕哀愁的情调,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怨的力量。

  如: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多好,可是家境又是那样的艰难,舍不得也要舍得,送出去却又牵肠挂肚,故事本身就会令人伤感,产生哀愁的情调。

  如:川端康成自幼丧失父母,内心特别渴望父母的爱。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写作本文时,一定是把他自己的伤感、哀愁情调,融入那语言之中,让我们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教师总结:古人云:“文如其人。”川端康成父母早逝,无法得到父母浓浓的关爱之心,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融入了他对父母之爱的渴盼。那“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就形成了川端康成作品共同的风格。大家课后也可以选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古都》,再次感受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魅力。

  四、链接生活体验

  教师:川端康成很不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爱,而我们是幸运的,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之爱的温暖。你能说说你所发现的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吗?在感受这份浓浓的父母之爱时,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视教学时间的多少选择学生发言。

  【前问得发言多侧重于父母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给予的启发和帮助等方面;后一问的发言多是要努力学习,让父母开心;或者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

  五、教师寄语:

  父母对我们子女的爱也许早已淹没在生活的琐屑里,也许早已令我们厌烦甚至不屑,然而当我们的心空变得漆黑一片时,这份爱总会如冬日的阳光一般温暖着我们冰冷的躯体,同时为我们照亮前程。因此,拥有这份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的父母,并时时想着为他们带去爱的温暖。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自己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亲口告诉父母,并且给他们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将父母和自己的表现形成文字书写出来。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探究文章主旨。

  助读资料

  川端康成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母父母和姐姐有陆续病故,孤独忧郁其伴其一生。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 《古都》获诺贝尔奖。

  一、自主预习,互检互测(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1、完成练习册上的字音字形部分。

  2、预习完课文,你认为父母的心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我的课堂我做主)

  1、复述故事 注意:(1)抓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讲。(2 )语言简明生动。

  2、穷父母为什么要一次次从贵妇人那里要回自己送走的孩子?每一次换孩子的理由是什么?神情怎样?这是什么写法?

  送孩子 理由 神情

  送走长子时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要回女儿时

  3、用笔勾画出你认为最精采,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你如何看待父母亲调换孩子是的理由?他们是父母亲的心里话吗?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我参与,我快乐!)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再接再厉!)

  1、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你发表你的见解。

  2、收集有关父母子女的格言、名句、诗歌或歌词。

  3、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有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2.理解父母在送孩子时候的心理活动,感悟一家六口的不离不弃的挚爱深情;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意。

  教学难点:

  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理;

  2、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放映《我的兄弟姐妹》的剪辑视频,教师讲述画外音:

  《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咳血,父亲背着病重的母亲上医院,临走前嘱咐大儿子:“忆苦,你是哥哥,照顾好弟妹”,谁知,意外发生了,天黑路滑,父母跌落山崖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

  导入:命运总是捉弄多难、贫穷的家庭。当一个家庭面临着分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去体会那血水深情。

  二、朗读课文

  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父亲的对白,女生读财主夫人、女佣、母亲的对白。

  朗读要求:

  1、正音

  褴褛(lán)(lǚ)嗓门(sǎng)一妥百妥(tuǒ)

  爹妈(diē)酬谢(chóu)失魂落魄(pò)

  2、揣摩人物心理,带着情感朗读。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贵妇人的故事。

  三、构思探究

  1、“最终”只是故事的结局,这个故事,如果只是一句话,就没有感染力了。试梳理概括情节。

  送走大儿子——用次子换大儿子——用女儿换次子——要回女儿

  明确结构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想一想:如果文章一开始就写穷夫妇拒绝了财主夫人,不同意把孩子送给她,这样的情节安排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些?课文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一波三折的写法的好处:

  1、符合生活真实;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3、更富于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四、小组合作探究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节找相应的表情词句品析,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活动。

  情节表情词句心理活动

  财主要求送孩子给她十分犹豫这样虽好,可是……还是和孩子妈商量后才决定吧。

  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分难舍,但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以让他过好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要轻些。

  用次子换长子无精打采舍不得长子,要把他要回来,怎么要?

  拿老二去换老大吧,就说老大是接班人,不论怎么穷,也不能把长子给人。

  用女儿换儿子失魂落魄次子也舍不得呀,也要将他要回来,怎么要?用女儿去换吧,就说老二长得和去世的婆婆很像,扔了就像扔了婆婆似的,这是不孝呀!

  要回女儿痛哭失声女儿太小,也舍不得。现在拿了她的钱怎

  么办呀?如数奉还吧,哪怕饿死也要一家

  六口在一起。

  五、走进作者,体会情感

  1、川端康成经历:三岁失去父亲。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去世。所以,他特别渴望父母之爱。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大师,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散文。其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1968年因《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读读他的作品选句:

  《十六岁的日记》

  “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文学自传》

  “我自幼是孤儿,受到人们过多的帮助。因此,我成了一个决不会恨别人,生别人气的人……”

  《致父母的信》

  祖父母去世以后,自己能活下来是不可想象的。在祖父母的爱抚之下,我有着一颗充满傻劲的赤诚的心,任性得如同发了疯一样,这可能是残留的一点爱的火焰吧。

  你们是不是想看看留在人世间的儿子?你们是不是毫不迟疑地安详地闭上眼睛?连你们的独生子也想不起你们了,故去的父母啊,安息吧!

  评论家:川端康成的作品——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心

  3、父母的心到底深含着什么?

  可自由说,围绕“眷爱子女之心”展开。

  4、放映《我的兄弟姐妹》结尾视频。画外音:长大之后的兄弟姐妹,随养父母出国的思甜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回国后寻找哥哥弟弟妹妹,哥哥忆苦因为在找思甜的过程中,因误会与人争执,在追赶的过程中,导致一人被车撞受重伤。哥哥因而被警察追击。演奏会当天,尽管忆苦在到音乐厅的路上被警察发现并逮捕,在恳求之下,在原先父亲创作的音乐中,齐家四兄妹又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他们是齐忆苦、齐思甜、齐天、齐妙。父亲生前所说,一家人是从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落到地上,化成水,便再也分不开了。

  六、亲情分享

  1、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两则故事,也可以是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与大家分享。

  2、文中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继续运用这样一波三折的写法,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字数150左右)

  教学反思:

  此篇为参加区级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比的教学设计。因是第一次借班上课,对学情不熟,便有了诸多的担心。在设计上反复斟酌,终有定稿。明确了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和品析表情词语从而理解父母的心理上。在课堂教学时,面对昆明十一中初二(五)班的学生,我有太多的纠结,终成了一堂有遗憾的课:

  一、关于视频的启用。当初选用此视频一是为了在开篇吸引学生的眼前,预想通过画面及动情的画外音,让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亲人分离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二是为了渲染气氛,使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朗读时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在送——换孩子时难割难舍的情感。三是想在结尾时呼应视频内容,兄弟姐妹经历千辛万苦终在一起,守护亲情的完整与父母不舍送走孩子终于团聚相一致,从而得出亲情的可贵——父母对子女的眷恋可以胜于一切。然而,实践中,设备的音响效果不佳,对开篇时的氛围渲染有所影响。好在我课前对学生有一定的沟通,加上我的极力描述,学生尚且动容,对朗读的效果确有些情感的促发。但终是效果不明显。最后的总结联系,也有些仓促,整体说来,这个视频所起到的作用没预设的好。对于视频的启用,因为是费劲周折找来,课前向刘翥师傅请教时,师傅曾建议我舍弃,但终因不舍,没能割爱。

  二、关于心理活动的揣摩。此环节在预设中,曾认为,给一定的示例,且带领学生找到相应的词句,讲解转述的方法后,应该能很快呈现。谁知,在给足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时间后,呈现并不完美。学生对心理活动的阐述局限在课本的词句,或是游离在课本之外。在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后,生拉硬拽将此呈现。现在想来,还是在于没能更清晰地讲解转述的技巧,单纯地将心理活动说成是以第一人称阐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真的不足以理解。示例的呈现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但对个别学生而言,依然二丈摸不着头。似乎他们的心思并不在课堂之上。这正是我应该深刻反思的地方。不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如果老师的课堂魅力足够存在的话,就不会存在没有吸引力。

  三、关于教学节奏的把握。每个环节的设计本是相衔接的,每个环节的推进,应该有层递性,可是预设和生成本不是一回事。在一波三折情节安排的好处分析时,本来在问题提出来之后,就有学生积极地想回答,并已经将其中的一两个要点说出来了。我有意的压了一下,想给其他学生表现的机会,就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在学案上写出答案。我在学生中巡视了一圈,学生的答案几乎和之前学生所说的一致,再无创意。大都是说,一波三折的情节更吸引读者,更有效的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深情。这便是人与亦云的效果了。好在终有一两个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最后还有一名学生能说出之前我都没想到的。“这样的安排能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不过这样的精彩答案出来已在我预设的时间范围外了。明知道在此环节浪费了时间,在后面的心理活动环节中又没能很快呈现,导致在品析川端康成的语言风格“淡淡哀愁、浓浓爱意”时就显得特别仓促,在主旨探究时也没能深入。最后还是拖堂两三分钟。

  当然,这样的课堂也让我收获了不少。课堂上,我尽量地照顾大多数学生,以达到教育的面最大化,虽然有些力不从心,但还是尽力而为了。我很重视课堂的反馈,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并给以肯定。自认为,自己的情感投入较多,对于亲情类文章的教学,教学语言的风格是把握得较好的。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中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和拓展文章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MV《让爱住我家》听了这首歌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的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首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吗?(生答:爱)

  因为有了父母的爱,所以我们感到幸福;因为有了父母的爱,所以我们感到甜蜜;因为有了爱,每个家庭才有了温暖。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一对父母,却要将自已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难道他们不爱自已的孩子了吗?

  二、初读感知:

  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父母心》

  读书要求:

  1、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给我们描述这样一个一波三折的感人肺腑的亲子故事,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出来同桌之间读一读。

  2、展示朗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想把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出来,该怎样去读?)指导朗读。

  3、讨论(幻灯):

  穷夫妻最后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你认为把孩子留在身边好,还是送给贵妇人去过那种富足的生活好?说出为什么。

  四、小结:

  就是因为这份亲情、这份爱与不舍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爱有多么的伟大。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提炼升华:

  我相信同学们不仅体会到了文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母对自已的那份无私的爱。父母的爱就是那清晨一杯浓浓的牛奶;父母的爱就是你生病时那双焦急的双眼。我们该怎样秋回报父母的这份爱,这份心呢?

  五、扩展阅读:

  《盒里的头发》《父亲的爱》《一朵玫瑰花》《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这些文章里有写母爱的,有写父爱的,也有写子女的爱的。哪篇文章你最喜欢,把受感动的总分读给大家听。(随机点评)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 , 快抓紧妈妈的手》。大家都知道,08年5月12日和今年的4月14日我国的汶川和玉树发生了两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地震使很多家庭受到重创,这首诗诠释着人间最温情最深沉的爱。谁愿意与我一起朗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及玉树地震后图片)

  六总结:希望玉树我们的同胞们能早日走出阴霾重建美好家园。孩子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爱我们的父母陪在身边,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这份爱、这份情。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播放《让爱住我家》)

  七作业:

  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谢,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7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3.文中在送出孩子一事上,这一对父母哭了两次,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是送出大儿子,离别时“流着眼泪”。第二次,是想要回女儿,没说话就放声大哭。这两次境况不同。第一次,写痛苦还是淡淡的,毕竟主要想着孩子进入富裕家庭,会有更好的生活。第二次,则主要想到马上就生死离别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担心的情绪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四、升华主题认识

  1.背景认识

  师:其实文章写了三重父母之心。在明暗双线之外,还有一层父母之心,更需要你潜心体验,才能察觉。

  投影,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二岁丧母,三岁丧父,他被寄养,而且与自己的姐姐,也分开。他一生感到生命的孤独,所以更渴望用文学艺术的描绘,来弥补生活里所缺少的。

  讨论,明确:

  这个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明白,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呵护,与亲人分离,是怎样痛苦与不幸的。所以,他在渴望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下,以小说的笔法,为自己圆了一个梦。他在这个故事里,深刻理解了父母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多么想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呀?

  2.文本着力讲述一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开头呢?这是不是累赘呀?

  请你联系《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下面片段,来理解。

  投影:

  (在雨天上学后)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

  讨论明确:文章开始,说,诸位,请你闭着眼睛想五分钟。可见,在很多时候,作者就依靠这么短暂的沉浸其中的想像,来满足自己对于父母之爱的渴望。

  师:现在你可以用一句话,给作者认定的幸福生活,下一个定义了吗?所谓幸福生活就是——

  明确,一个家庭,无论怎样贫穷,只要父母与孩子不分开,他们就拥有了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彼此都深深地爱着对方。——有爱的生活才幸福!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索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这一主题来安排的。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作者及小说的故事情节,准备讲述父母对我们的爱心故事。

  教师:查阅作者的相关材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体,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这篇小说虽构思新颖,情节吸引人,但内容还是较为简单,于是首先我以课外相关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接着又紧扣课文,通过辩论、讲故事,音乐影片的播放等形式,把学生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激发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激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实现了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以《南国都市报》上的《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的故事,导入新课。(见幻灯片2)

  导语:同学们,老师这段时间在《南国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很令人感动。请同学们先看看幻灯片,文章的题目是《五岁幼儿被铁笼中的黑熊咬住小手,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画面上的是病床上的母子俩,文章讲的是这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抚顺市劳动公园里玩,当他们走到黑熊所在的笼子附近时候,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这时不知不觉中,这孩子走近黑熊,拿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为巨大的勇气,使母亲将双手伸进熊嘴里,一只手代替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的从熊嘴里往外拉,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其中一只手肌腱断裂)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表达父母崇高爱心的文章,这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板出课题。见幻灯片3)

  2、作者简介(见幻灯片4)

  (二)学生速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老师前一节课已经布置你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点点时间速读或浏览课文,然后一起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看幻灯片5。(只要同学讲之有理就行,老师要多鼓励他们。)

  (1)、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你们认为父母的心是怎样的?请读文章后给予补充:

  父母的心是——————(见幻灯片6)明确:父母的心是纯洁的、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

  (2)、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见幻灯片7)明确:贫穷、多子等原因。

  (3)、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见幻灯片8)

  学生讨论交流,最好能从课文中找出父母送孩子时的心情的句子。

  明确:简单的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宁愿饿死______

  具体原因:1、送大儿子的原因(是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

  2、二儿子换大儿子的原因(大儿子,我们家的接班人)

  3、女儿换二儿子的原因(和去逝的婆婆一模一样)补充提问:这次顺利吗?不顺利。原因有二:一是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二是那位妈妈提出的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际上是孝顺的问题,而孝顺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财主夫人不得不答应。我们中国也有孝顺的传统文化,记得电视上有一则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妈妈下班回来,儿子也端着一盆水叫妈妈洗脚,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孝顺的传统文化。

  4、索回女儿的原因(她太小,总是担心,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小说通过______的故事,表达了贫穷父母的______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体验,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又让学生体会到“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难割难舍的亲子之情。)

  (三)探究交流,理解课文(见幻灯片9)

  师: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生1:我同意这个观点,对方条件那么好,送去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又可以继承财产,将来也可以帮助其他兄弟姐妹,加上财主夫人也很善良,何乐而不为?

  生2: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要是送我,我可不同意!困难是暂时的,现在他们父母不是正在找工作吗?把我和兄弟姐妹隔开,我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其实,困难的环境并不见得是坏事,困难可以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_____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师:同学们,同意或不同意,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都有各自的理由,希望大家课后给这个故事续写,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团聚后的命运怎样。(要求不少于200字)(通过这个问题的辩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一方面既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张扬个性,表达自己对问题独特看法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见幻灯片10)

  师:同学们,其实啊,亲子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哪位同学也来说说父母对我们的爱心故事吧!让同学和你一起分享父母那甜蜜的爱。(自由发言),(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到父母之爱不是凭空的说教,其实平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充满着爱意,这种爱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

  (五)感情升华(见幻灯片11,播放音乐影片)

  师:同学们,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连“乌鸦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最大愿望,可我们做儿女的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诗句告诉我们:小草报答不完太阳的光辉,我们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父母养育之恩情。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刻苦学习,更加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在这一节课就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来欣赏音乐《母亲》,来感受一下音乐家又是怎样歌唱父母对儿女崇高的爱心的。(同学们静静的观赏音乐影片,许多同学眼里噙着泪花)

  《母亲》阎维文演唱 你入学的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这个人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干啥,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他乡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这个人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其中较满意有两个点:一是我紧扣课文内容提出了“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同学们辩论,真是精彩、激烈,同学们的许多思想现实、观点鲜明,这是我们老师始料不及的。二是我紧扣课文,开发课外资源,以课外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我上课时报刊上文章的运用,谚语、名言、诗歌的引用,电视广告的活用,音乐的播放等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特别是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又通过音乐影片的播放,借助多媒体的特殊效果去震撼学生的心灵,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很好的熏陶感染作用,实现了这节课的最高学习目标。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析作者对主人公——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 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 比较阅读 。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因受到关心和照顾而倍感幸福的事例,导入新课“感谢同学们让我分享了你们的幸福感受,让我在这个寒冷的早晨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当我们在品味幸福的时候,你是否体察过父母的内心世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体悟“父母的心”。

  2、作者简介

  由学生介绍本文作者及他们所知道的相关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主要事物2、语言生动简明

  (二)读课文,理情节。

  领会本文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

  (三)读课文,品细节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四)读课文,绘心理

  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绘出父母在以下场景中的心理活动。

  1.财主夫人要一个孩子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长子时;

  4.用小女儿换回次子;

  5.要回女儿时。

  三、合作探究

  1、贫穷父母有没有爱心?

  2、贵妇人有没有爱心?

  3、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

  四、拓展延伸

  1、文中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

  2、有一种情感也许被我们疏忽了太久,让我们走近父母,想一想父母最让我感动的事是……

  五、自我检测

  1、仿写句子,抒写感受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找出赞美父爱母爱的故事、诗歌、谚语、歌曲吗?说给大家听听吧!(播放《让爱住我家》动画)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附: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吩咐()酬谢()失魂落魄()妥()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风度极佳痛哭失生无精打彩冷酷无情如数俸还

  三、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母爱无言>>,完成练习。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里,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来探望儿子,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期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无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多少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同龄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1.怎样理解文题“母爱无言”?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故事的内容。

  (1)(2)

  3.第二位儿子“忏悔了”,他会想些什么?

  4.人要学会感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常受到父母的无言的关爱,读了本文后,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人琴俱亡》的情感铺垫,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酝酿,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更多的是真正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碰撞出思想和心灵的火花,感情得到升华。

  2、教学目标分析

  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难词c

  2、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

  2、能走进文本,探寻小说中作者蕴含的淡淡哀怨。

  情感目标:

  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和掌握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笔法。感受父母心,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

  教学难点:体会川端康成小说“淡淡的哀怨”风格。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的融入作品,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关爱父母的情感,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而抒情的背景音乐,与本文相似情节相关漫画的插入,将为整堂课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用心去感受父母,感恩父母。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有几幅漫画想要和你们共勉。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欣赏漫画。看完漫画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同学说一说)尽管历经沧海桑田,但永远不变的还是父母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至爱亲情的文章《父母的心》。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有几个字词想要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来吧!以开火车的形式带读下列字词:

  濑()佣()酬()舱()褴褛()

  犹豫()失魂落魄()如数奉还()羡慕()

  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4、通过预习,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从体裁角度)

  5、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疑问答案。

  听一听

  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

  自由读文

  积累字词

  带读字词

  学生质疑

  朗读课文播放温馨的音乐欣赏漫画,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回忆,让学生想起,让学生包围在这份浓浓的爱的氛围中,才能用心走进课文。

  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要抓好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故事情节并找出文章线索。

  2、整体感知课文:抓线索,理情节:送走()()换()()换()要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3、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手法的运用:

  内容:

  ①符合生活的真实;

  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③只有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更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穷夫妇每次“送”和“换”孩子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什么?文中哪些词语刻画了他们的表情?请同学们找出穷夫妇四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2、补全图表内容。

  3、真情流露,体会爱。

  4、感悟主题:讨论:穷人夫妇一开始为什么不

  拒绝把孩子送给富太太?你赞成穷人要回孩子的做法吗?为什么?

  【送,是一种爱;不送也是一种爱】

  4、展示主题:父母的心爱子之心

  (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5、现在我们一同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1、父母之爱是如此伟大,他们的心倾注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请仿写句子,理性提升: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挥动想像的翅膀:文中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250左右)

  3、开动脑筋想一想: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赞美父爱母爱的古诗、诗歌、谚语、歌曲吧?快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外积累: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找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抓线索

  理情节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感悟主题

  说一说

  归纳主题

  走近作者

  积累作者相关常识

  仿写句子

  写一写

  说一说

  想一想

  诉真情

  各抒己见

  倾听感悟

  学会感恩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任何时候,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训练,我们都不能忽略。

  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主旨,用恰当的引导带领学生感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对美好人性的探求,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有一颗善良和美丽的心灵!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小说主题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的创设,情感的酝酿,要自始至终,让整堂课浓郁的亲情的芳香,惟其如此,学生才会得到亲情之美的熏陶,才能激发他们去聆听、去感受、去思考,才能去爱,去理解,去感恩。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

  挥动想像的翅膀

  训练学生思维想像能力

  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与积累,能学以致用

  学生得到亲情之美的熏陶,才能激发他们去聆听、去感受、去思考,才能去爱,去理解,去感恩。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2.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3.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

  领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板书:父母的心

  读读课题

  二、了解内容,进行总述式概括

  1.走进故事,阅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2.讲述故事,简练概括。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生说,教师随机作点拨。

  3.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的几种决定?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呢?

  时间决定表情理由

  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可以过好日子、继承家业、

  一百元酬金

  第二天早上二儿换大儿无精打采长子是接班人

  第二天傍晚女儿换二儿失魂落魄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儿痛哭失声太小冷酷无情

  三、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

  1.你认为他们换孩子、要孩子的理由充分吗?

  明确:三次理由前后之间很矛盾,基本上是借口。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2.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用笔为这颗心涂上颜色,你会涂上哪种色彩,为什么?

  3.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如果一开始就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爱子之情。

  这样写的好处:(1)符合生活的真实;

  (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3)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

  四、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达

  1.小组讨论:你认为是把孩子送出去好还是不送好?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爱。最后,“爱子女之心”战胜了“优越的条件”,主题得到了表现。

  2.文章结尾写到“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我们为他们的团聚感到高兴,大家设想这一家六口的生活。

  明确:比如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他们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他们会不会真的“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等等。

  过渡:其实大家的担心也正是作者的担心,我们读这篇小说时,似乎能嗅到一丝淡淡的感伤,这是为什么呢?

  3.介绍作者: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有人说,正是这种经历催生了这篇文章的诞生。(出示投影)

  小结:相信每一位读者会祝愿这对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劈风斩浪,克服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的活着。

  五、拓展留余,结束下课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变的是情节,不变的是爱心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15

  一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基本脉络。

  2 品析词句,能够对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

  3 初步尝试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改写小说情节并加入合理想象。

  二 教学重难点:

  1 体悟词句中蕴含的情感。

  2 对文本的改写融入情感与想象。

  三 教学对象及课时:八年级 一课时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五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完成生字词预习,全班齐读。

  濑户 ( ) 褴褛 ( )

  女佣 ( ) 酬谢 ( )

  失魂落魄 ( ) 一妥百妥( )

  2 直接入题

  同学们,你们好。你们有没有试过把一篇小说改成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改写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有人曾这样评价这篇文章:故事简单,语言朴素。但是在简单的故事背后有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在朴素的语言背后又蕴含着多种真情。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运用改写小说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和语言这两个话题来展开。

  (二)环节一 ——读故事,体会简单故事背后的矛盾冲突。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1-5段,结合学案老师改写的叙事诗填空,并观察这些词语间有什么联系。

  2 请几位同学抢答填空,并谈谈自己对词语间关系的发现。

  总结:作者采用对比为我们创设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两家人,一富一穷,一个孩子成群,一个膝下无子,一个到处讨生计,一个衣食无忧。正是鲜明的对照让我们的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登台,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小说改写成叙事诗,一定要遵循文章原有的矛盾冲突。齐读改写内容。

  4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6-15段,找找作者在这里设置了哪些波澜?

  5 请两位同学起来说说。

  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围绕在送与要的矛盾之间。作者在很简短的篇幅中就制造了三次矛盾,在叙事手法上我们叫它“一波三折”。

  (三)环节二 ——品味文本,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多层情感。

  1 请同学朗读6-15段(开火车),并将自己喜爱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2 点评同学的朗读。

  3 请同学起来说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语。

  总结:同学们找的词往往都是刻画人物神态的。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运用神态的变化将人物送子要子时的痛苦表达地淋漓尽致。我们在改写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用上这些词。

  4 请同学起来说自己觉得包含情感的句子,先读,再说,再读,力争读出情感。

  总结:这些朴素的语言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雕琢,但却是父母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亲子之爱是天下最纯真的感情。

  5 请齐读15段。

  6提醒同学注意两个隐藏信息。

  作者采用留白的方式,在文章的很多地方都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去推理故

  事中的情境和人物的感受,去体验这对父母痛的深度。我们在改写的时候,要注意补充合理的想象。

  7 请大家齐读老师的改写内容,并尝试运用母亲的口吻改写要回小女儿的环节。

  8 同学展示作品。

  9 教师展示。

  (四)总结全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颗父母之心。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从贵妇人的角度改写结尾,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和情感体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1.《父母之爱》 教学设计

2.父母的心教案

3.风的教学设计

4.an教学设计

5.《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6.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7.《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8.《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9.《图形的分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