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6 09:51: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教学设计15篇

《寓言》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寓言》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成语,引入新课

  1、说说你们知道的成语。

  2、导语: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成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习惯用成语来表达意思,准确、生动、简洁。知道吗?许多成语都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读完故事,相信你会对成语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导板书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课文中找依据。

  四、检查自读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汇报“亡、牢”的意思。可争论,可查字典。

  4、相机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进一步理解内容。

  ⑴第二段,要读出劝说的语气。

  ⑵第三段,要读出养羊人着急、泄气的心情。

  ⑶最后一段,要读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六、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八、学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写字。

  3、比一比,组成词语:

  悔()叼()屈()窿()

  梅()叨()窟()隆()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战国时期,魏王曾想进攻赵国。魏过的'贤人季梁十分着急,就匆匆地去见魏王。为了开导魏王,他给魏王讲了一个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吗?魏王最终会不会打赵国呢?请你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辕北辙、盘缠”两个词。

  3、练习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四、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相对哪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文开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打赵国呢?为什么?

  五、总结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边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七、拓展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讲寓言故事。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自欺欺人。

  (2)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处事方法,不能太教条了,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重点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滥竽充数》,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意思,体会寓意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1. 搜集到的《韩非子》的资料

  2. 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介绍寓言,导入新课

  1. 带学生温习语言的`资料,回忆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他不但具备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 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3. 介绍韩非子(参看韩非子的资料)

  二、读准、读通课文

  1. 教师示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文言文的停顿。

  2. 学生借助自读课文,掌握本课中生字新词。

  3. 检查学生自读生字的情况。

  4. 指明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

  5. 逐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好文言文

  6.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从读起来觉得拗口到能逐步的感受文言文的音律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读懂文言文

  1. 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的意思。

  3. 集体反馈,对照文中的大意检测自读情况。

  四、说故事,明里

  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 讨论:齐宣王死后,南郭为什么要逃走?

  3.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事,你会怎么劝他呢?

  4. 教师小结:是呀,南郭处事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别人们发现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五、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南郭处事的行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同学们一定要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背诵《滥竽充数》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必三百人混

  缗王一一听之逃

  寓意: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郑人买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体会他的寓意。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上街买过鞋吗?怎么买到的鞋?古时候有个郑国人也上街,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学文吧!

  2.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 初读,提读文要求:读准滋阴,注意停顿的地方,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流利。

  2. 指名读一读全文,指导生字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1. 教师指导:读懂文言文最关键得理解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利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注释,,读懂《郑人买履》的意思。

  2. 全班交流归纳

  3. 重点理解句子中“之”的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

  (2)反归取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配乐体会

  四、课堂小结

  1. 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买履最后不得履的认可笑在哪里?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个人?为什么?

  2.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之相信量好的尺寸去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郑人买履》

  2. 再找一两则寓言读一读。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返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言》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庄子天运》,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点浅显的基础,能借助工具书和译文理解大概内容,但对具体词语的理解还有困难。

  教具准备:

  1、布置收集课文的'有关资料。

  2、布置预习,作好自读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同时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二、出示课题:东施效颦。

  指名提示“颦”的写法。齐读课题。

  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有关资料。

  三、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认真听。

  互评,纠正字音。

  2、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 挈 亦……

  3、、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4、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 挈:带领 亦:也

  5、根据你的理解复述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里有两个人作出“颦”的表情,分别是谁和谁?

  西施和东施“颦”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勾画有关语句。抽答。

  2、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讨论。交流。

  3、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4、你想对东施说点什么呢?

  五、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点明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六、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西施(美) 病 而颦

  东施(丑) 见 亦颦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古文教学不好把握,如何把枯燥无味、离学生感知比较远的东西 变的生机昂然让学生乐学于接受,是每位授课教师思索的难题!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向孩子渗透先整体——再局部——回归整体的意识,强调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把握,理解寓意为主。学习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在古声古色的基调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效果会更好。

《寓言》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⑴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⑵ 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⑶ 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

  ⑴ 嘴和眼的对话

  ⑵ 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⑴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⑵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⑴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⑴默读课文,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⑵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⑶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⑷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⑸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4、小结全文:

  ⑴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⑵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⑶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三、教学《南辕北辙》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读自悟:

  ⑴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⑴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⑵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⑶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⑷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⑸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⑹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4、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⑴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背影,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⑵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⑶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5、写字练习:

  ⑴抄写生字;

  ⑵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⑶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教学设计1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⑶ 结果学得怎样?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为纪昌勤学苦练,很有恒心和毅力;练好了基本功。)

  三、总结课文,揭示寓意

  1、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写几句话。(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四、作业设计

  1、将下面的技能与基本功搭配练线:

  射箭: 练腕力。

  唱歌: 练基本招式。

  书法: 练眼力。

  武术: 练丹田之气。

  2、我认为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扁鹊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

  2、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或者课件播放扁鹊的故事: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的医学家,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学课文 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习生字:

  ⑴ 字音重点的是:

  “肠”读成 chá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韵。

  “烫”和“汤”都是后鼻韵。

  ⑵ 分析对比记忆字形:

  “肠、烫、汤”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⑶ 学生质疑,全班讨论理解字(词)义:

  一声不响: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理会。

  缚: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回答思考题,同时指导朗读:

  ⑴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⑵ 每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当时双方分别会想些什么?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要有变化)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3、抽学生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教师小结: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讳疾忌医才让蔡桓公丧失了生命)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作业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第一则:《掩盖过失的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掩盖过失”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3.练读课文,互评互议。(注意听辩“捕瘦蚤呛”的发音),达到读熟。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引导学生体会这只猫的弱点,“爱吹嘘”正是“掩盖过失”的原因。

  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是怎样“百般掩盖”的?

  1.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讨论:猫为什么要“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呢?(爱虚荣,要面子)

  3.有感情朗读,抓住“吹嘘、百般掩盖”等关键词表现猫的虚荣、自欺欺人。

  4.引读: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他却说.......”“他却笑着说......”“他却对伙伴们说.......”

  四、理解寓意:这只猫,为了吹嘘自己,掩盖过失险些丧命,不知道这只被救上来的猫是否会从中得到教训。同学们想想该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以后正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说,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认识掩盖过失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则:躲雨

  一、读一读寓言

  1.练读《躲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评互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听辩“嚷跨刮否咂”的发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小组讲故事,指名上台将给同学们听,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具体。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头丧气嚷”等关键词,进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评议,重点落实到是否能通过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三、说一说寓言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要是.......)是的,如果他们去试一试,那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看来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这样才会不会留下遗憾了。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设计08-02

《寓言》教学设计11-17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04-08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0-10

寓言教学设计09-08

《寓言》教学设计(15篇)09-18

寓言《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资料06-02

坐井观天寓言的教案设计08-11

《寓言》教学教案12-06

《寓言》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