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3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应和下坠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哑口无言若无其事引经据典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1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2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2-2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2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15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11-2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01-0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12-28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1-25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