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文,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能编写一个帮助小朋友挑实害处的童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已经练习过组合玩具来编写童话故事了!今天我们再来编童话故事,虽然比上一次难了一些,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编写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阅读例文,了解写法。1、学生轻声自读例文。
思考:
(1)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2)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再读例文,想一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三、根据要求,自编童话
1、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帮助挑食的小朋友。
2、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想象故事的主体情节———挑食的结果是不能健康的成长,体质差,甚至畸形。
3、指导学生将故事说的具体一些。
4、同桌互听,相互帮助修改。
四、交流评议,动笔协作。
1、各组推选教好的向全班编讲童话故事。
2、边集体评议、修改。
3、学生动笔将童话故事写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花开热切盼望
结桃又惊又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说说自己的理解。
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剪枝充满信心夺走不禁远近闻名红润胖娃娃
仿佛靠挥舞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
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为主线,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桃园之谜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大伯是一位——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所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想探个究竟。
二、初探桃园之疑
1、在王大伯的桃园中“我”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2、3小节,边读边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2、指导学生交流:
(1)看到的:“……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看到这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挥舞”中体会到剪枝技术的熟练,从“一根根”中体会枝条剪掉得很多)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此时你心中有什么疑惑?(生:王大伯为什么要将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剪掉了枝条还能结出那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吗?)
3、是呀,文中的“我”也感到很疑惑,听,“我”正着急地问王大伯呢!指名学生读“我”问王大伯的话,读出“我”当时的疑惑,从语气(着急)、表情(一脸疑惑)等方面进行指导评价。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5、指名交流,出示王大伯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
(剪去的是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如果不剪去这种枝条,就会影响其他枝条开花结果。)
(抓住“笑了笑”、“充满信心”体会王大伯的自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配上动作,模仿王大伯语气读一读。
7、王大伯充满自信,可是“我”呢?(将信将疑)
8、“将信将疑”就是说——(生: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不是肯定)有个词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是——(生:半信半疑)
9、“我”究竟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相信的是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他决不可能做不利于桃树丰产的事,再说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怀疑的是:按照一般的推理,枝少了,桃子就少了,况且他剪掉的都是“好好的枝条“)
10、指导学生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11、指导学生分角色读2、3自然段。
三、享受桃园之乐
1、时间过得飞快,春天到了,王大伯的桃园里又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2、播放课件配乐(桃园美景欣赏)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4、出示第四小节1、2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体会桃花的多、美,以及桃树的生机。
5、来到这样的桃园中你都在想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6、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呢!出示第四小节3、4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奔跑着”“嬉戏着”体会作者与小伙伴嬉戏的欢乐,抓住“盼望”、“早日”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四、感受桃多之喜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自读课文第五小节,划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2、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学生交流,谈感受。
(“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
3、此时的“我”真是——又惊又喜,你知道文中的“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预料变成了现实;“喜”的是:桃园丰收,结出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4、指导学生朗读1—3句,读出“又惊又喜”的心情,特别指导读好语气词“啊”。
5、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出示第三自然段王大伯的话,齐读。
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什么道理呢?播放剪枝录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奥秘。
看过录象后,现在你明白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减少”是为了“增加”。(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王大伯的话还真有道理,剪枝也是有学问的。(再读课题)
五、领悟生活之理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还有哪些事例也包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呢?
(给月季花剪枝,来年长出更多的枝条,结出更多的花蕾。)
(考试的时候不能想得太多,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
2、“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发现奥秘,更好地生活。
六、作业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请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减少”是为了“增加”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我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学会取舍,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教学重点:
从三次进桃园的所见所感中领悟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民乐《苗岭的早晨》。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课题
1、同学们,有句俗话说得好:生活处处皆学问。学问的意思就是——知识。你的学问都从哪儿来?(书本、老师、生活、父母……)其实获得学问的途径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各个行业都有它的学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桃园,看看果农能教给我们什么学问。
2、师指板书,谁来读一读课题?
3、剪枝究竟有什么的学问呢?我们不明白,小作者一开始也不明白,后来他三进桃园,经过王大伯的介绍,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终于弄明白了。
4、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1)、老师带来了四个词语,你会读吗?这四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2)、这四个词就是小作者三进桃园,弄明白“剪枝的学问”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3)、同学们,读词和读课文一样也要读出感情,比如(师范读)会读吗?(指名读)
(4)、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好吗?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早就耳闻王大伯家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我很好奇,他是用什么办法让桃子年年丰收的呢?于是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可眼前的一幕让我一脸疑惑。
(1)、“我”看到了什么?小声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说。怎么剪的?接着往下读。
②、“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了什么?读出你的理解。如果是你,也能剪得如此娴熟吗?这正说明了王大伯经验丰富。
(2)、而“我”的疑惑是什么?(指名说)此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来问问王大伯吧。
是呀,这么好的枝条剪下来,能不让人心疼吗?(再指名读)
(3)、体会的好就一定能读好,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又是怎样解开“我”心中的疑团的呢?
(1)、指名读王大伯的话。(出示)
①、王大伯剪掉的是什么枝条?(“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疯长”、“夺走养分”)
②、王大伯一眼就能识别出这些枝条,如果是你能识别出吗?这不正说明了王大伯经验丰富,不愧为种桃能手吗?
③、同桌分好角色,一人读“我”的问,一人读王大伯的答,来练一练两人的对话,马上老师请人上前表演。(1—2组表演)
(2)、接着,王大伯又是怎么做的?
①、指名读后出示。
②、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抚摸”、“充满信心”去理解)
正因为王大伯经验丰富,他才充满信心地说——(引读句子)
③、王大伯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向我解释了剪枝的原因,我们再一起来读读他的话。(齐读王大伯的话)
(3)、听了王大伯的话,你信吗?
①、信。为什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看来你是王大伯忠实的“粉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那你就用敬佩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②、不信。为什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否认)老师和你一样也不相信,正所谓“眼见为实”,我的怀疑是什么?(指名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这就叫将信将疑。(分男、女生读句子)
3、真的能象往年一样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为了揭开心中的谜团。春天,小作者再次走进桃园,这次他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随小作者去看看吧。
(1)、边欣赏边听老师读。
(2)、你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此时你最想说什么?能读出来吗?(齐读第四自然段)
(4)、春华秋实,桃花谢了,就要结桃子了,这似红云片片的桃林该结出多少桃子呀,我站在树下入神地凝视着盛开的桃花会想什么?(指名2人读“盼望”的句子)
4、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桃子成熟的夏季,“我”第三次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名读看到的情景,再次走进桃园你有什么感受?(指名3—4人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体会桃子的“大、多、甜”)
(3)、小作者的心情是什么?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这又多又好的桃子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也就是减少了桃树上无用的枝条,而增加了桃子的产量。(相机板书: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4)、不仅是种桃树,其他果树也需要剪枝,剪什么枝,留什么枝,怎么剪可都是学问,农业生产中的学问可真不少呀!
(5)、除了桃子大丰收让小作者喜悦之外,还有一喜,想知道吗?齐读最后一句。
①、原来他还收获了一个道理呢,再读读去年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学生自由读)
②、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是呀,这就是剪枝的学问,也正是王大伯在众多种桃者中成为能手的原因。现在你对王大伯的话还怀疑吗?而是深信不疑,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三、总结
王大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深地明白了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增加桃子产量的道理。因此他必须舍弃那些看上去粗壮的枝条,所以我们也要象王大伯一样学会取舍,其实这个道理还藏在我们生活的许多地方。比如小红想学舞蹈、又想学美术、还想学音乐,可是她发现这三门都学得平平,因此第二年她舍弃了其中的两门,花更多的时间学其中的一门,结果这门成绩突飞猛进,这不正验证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吗?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都有它的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向王大伯这样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就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5
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石”,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
1、什么叫“疯长”?
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
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四、点拨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课文结尾写道:“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这句话中,“‘减少’是为了‘增加”’便是课文的文眼,它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顿悟,我们可以让孩子回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讨论这样四个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王大伯家桃园的?
2、王大伯家桃子长得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3、人们为什么称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4、假如不剪掉那些闲枝,王大伯家桃子还会长得好吗?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才能快捷行走”的内涵。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课文对话,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知识和哲理。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向家人或其他人了解果树剪枝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二、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朗读下列词语,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剪枝挥舞盼望疯长夺走靠红润仿佛胖娃娃
脸蛋不禁远近闻名充满信心满怀好奇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三、二读课文,理清层次,读懂课文
1、尝试理清课文层次。(友情提示:找到季节变化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读懂课文!)
2、完成下面两个练习,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进桃园,看到;春天到了,“我”又到桃园,看到了;暑假里,“我”再到桃园,看到了。
②王大伯家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让“我”;王大伯忙着剪枝,又让“我”;听了王大伯的介绍,“我”;看到王大伯家的桃子光鲜红润,“我”。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型,说识记方法。
2、书写提示:“剪、夺、蛋、禁、靠”注意上紧下松,“挥、仿、佛、娃”左窄右宽,“疯”注意两笔竖撇要写好,不能过于倾斜。
3、描红,临写。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复习
1、听写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2、尝试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换词理解能手()、远近闻名()。
2、读好这一段,应该读出()的语气。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一读第二段。体会满怀好奇,带表情读好这个词语。
2、走进桃园,我看到了什么?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番情景。
3、再读,说说还从这些内容中读懂了什么?
4、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或者说表情是什么样的呢?读好作者他问王大伯的话。
温馨提示: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语气词,读出两个问号表达的当时的心情、神情:()
5、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
结合课文理解并读好“将信将疑”。
6、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学习第三段
1、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2、此时的我最盼望什么?
3、读一读,体会语气。()
五、学习第四段
1、暑假里,“我”就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读读相应语句。
2、王大伯桃园里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
4、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中代表的感情,再读我看到的景象。
5、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读好最后一句话。
7、现在的“我”还“将信将疑”吗?“我”明白了什么?
【总结延伸】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作业设计】
1、你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08-28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10-04
剪枝的学问教案10-11
《剪枝学问》说课稿12-10
《剪枝的学问》教案三06-02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10篇09-26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01-12
包装学问教学设计10-15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07-09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