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01 16:27: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知识技能

  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过程方法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设计思路

  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老师

  准备录音机、磁带

  学生

  提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

  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教学程序及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四、再读课文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

  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

  课后练习

  作业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

  日常生活范围

  插叙

  政治活动

  杨修聪明才智恃才放旷

  曹操十分奸诈深谋远虑

  课后反思

  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作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营造了一种与小说相吻合的深厚凝重的历史氛围。课堂思考题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洁紧凑。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惇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惇( ) 潛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 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信息快递

  1、注音:

  鸡肋 主簿 恃才放旷 谮害

  绰刀 夏侯惇 讫 曹丕

  2、简介常识知识

  《三国演义》作者 , (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描写了 的历史故事,集中体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鲜明的反映了 的思想。

  3、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本探究

  读课广文思考

  1、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件事,杨修会被杀吗?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

  知识精点: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从原文勾画出每一次犯忌,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态度

  3、探究杨修死因

  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

  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

  4、小说将曹杨二人置于矛盾冲突中,鲜明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加以分析。

  杨修:才思敏捷 曹操:虚伪奸诈

  恃才放旷 残忍多疑

  卖弄聪明 妒贤嫉能

  轻率大意 老谋深算

  4、质疑交流。

  (四)、课后拓展

  1、杨修的遭遇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可从曹、杨角度考虑)

  2、三国中的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除去文中的事情,你还知道名著中哪些事情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五)、命题练笔

  《我眼中的曹操》

  要求: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百姓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百姓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

  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

  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吴质事件――愈恶;

  ⑤教植出门――怒;

  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 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导入】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惇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以“你想对杨修说些什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

  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

  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

  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

  (一)、展示学习内容:

  (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

  (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

  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自测自评)

  庖官()恃才放旷()诈败()食讫()

  麾军()夏侯惇()潛害()绰刀()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学生自测自评)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学生自测自评)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教师小结:课文中生字生词应从字词的音形意方面熟练掌握。

  2、学生分组交流成果(4分钟)

  第一组学生代表:《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第二组学生代表: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初举孝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后封魏王。精通兵法谋略,著有《孙子略解》等书。善诗歌,如《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第三组学生代表: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借故杀之。

  第四组学生代表:写作背景: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师小结:课前预习要养成习惯,如作者,记住朝代、国别及成就。

  3、梳理课文,解读文本(3分钟)

  (课件4)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杨修因犯何罪被杀?(直接原因)

  生: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问题二:杨修死前犯了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情?(用四字概括)

  生:园门改阔;众人分酥;梦中杀人;吴质事件;教植斩吏;为植答教共六件事情。

  问题三:对杨修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用原文回答)

  生:操甚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之。

  过渡: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隐含着杨修的悲剧就要发生。

  4、辨析“杨修之死”的原因(8分钟)

  (课件5)归纳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

  生一: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嫉贤妒能

  生二:杨修:恃才放旷卖弄才华轻率大意

  思考: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修之过?操之过?还是另有它因?“杨修式的悲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一:修之过。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导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鼓掌)

  生二:修之过。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生三:修之过。小事聪明,大事胡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公真知魏王之肺腑也”。但是对于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卷入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鼓掌)

  生四:操之过。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嫉贤妒能。从杨修死前犯忌的六件事情中可见曹操对杨修早应是心存芥蒂,怨恨已久,找不到机会而已,现在正好撞在枪口上,早磨好刀刃等着呀!杨修岂能不死?!(鼓掌)

  ……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人咧讨论,我们明白了杨修的死既有自身恃才放旷的内在原因,又有曹操消除隐患的外在原因。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式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鼓掌)

  5、拓展训练解读人物(5分钟)

  训练一:穿越时空,回到三国时期,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也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一什么言?(引导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性评论。)

  训练二:说一说曹操

  (课件6)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历史上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

  生一: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生二: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善于领兵打仗,统一北方,有积极作用。如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生三:历史上的曹操,不但懂得兵法,还善于诗歌,如《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慷慨悲凉,气魄雄伟。

  教师:同学们说的好精彩。(师鼓掌)易中天《品三国》评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说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掌声热烈)

  教师小结: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点:1、紧密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当堂作业,教学相长(10分钟)

  (课件7)学生任选一题,当堂完成:

  1、以《“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2、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曹操的生平事迹,以《曹操小传》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教师小结:通过检查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大家犯了一个共性错误。评价历史人物应实事求是,不拔高人物,不贬低人物,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面目。

  结束语: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好书来经典自己别样的人生!

  五、(课件8)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之死的原因----------矛盾冲突---------曹操

  1、鸡肋事件恃才2、园门改阔嫉贤外因3、众人分酥妒能放旷4、梦中杀人参与曹氏5、吴质事件老谋家族立世子内因6、教植斩吏深算之争 7、教植答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2、课前大家已预习过课文,对于杨修之死,你想说点儿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PPT):唉(哼,嗨),杨修你太——

  3、的确,杨修聪明过人,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赞扬,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2、小结: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可谓聪明过人、料问如神,有诗为证(PPT):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惇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字词,从别人所不经意处去读,通过字义与朗读,充分理解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擅作主张、行事草率的性格)如: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杀人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3、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一条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同学们,你怎么看?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1、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2、杨修因才受赏,也因才而丧命。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鸡肋事件(2)园门阔事件(3)一盒酥事件(4)梦中杀人事件(5)藏吴质事件(6)试才干事件(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4.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在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军事斗争。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重点研讨。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1——3)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9)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小组讨论)

  ①破解“活”意;②分食“一合酥”;(杨修卖弄聪明)

  ③揭密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密告曹丕;⑤教曹植斩门吏;⑥为植作答教。(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对杨修的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反应?(小组讨论)

  ①虽称美,心甚忌之;②虽喜笑,而心恶之;③愈恶之;④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⑤大怒;⑥已有杀修之心;

  4、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杀修直接原因:鸡肋”事件,“乱我军心”

  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小组讨论)

  明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杨修:才智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父亲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六、感想和收获: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从杨修的死因上,我们应该得知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谦虚谨慎,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或小黑板

  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

  二、新授

  1、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 复述故事:

  ①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A、鸡肋的故事;

  B、改修花园;

  C、一盒酥。

  ②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A、梦中杀人;

  B、簏中物;

  C、斩吏出门;

  D、代作答教。

  ⑵ 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

  明确:

  ① 给字注意、释义:

  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

  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

  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 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

  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

  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

  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

  C、延弃弓 chāo(绰)刀

  ⑶ 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② 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③ 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三、小组间辩论

  分两组,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明确观点:(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在辩论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四、反馈练习

  1、读字词(小黑板示)。

  2、研讨与练习二、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2、方法归纳:

  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原因

  杨修 曹操

  持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明

  内 因 外 因

  (男)恃才放旷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02-2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11-22

《杨修之死》说课稿10-22

《杨修之死》教案01-06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11-03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09-05

《杨修之死》读后感10-14

杨修之死读后感07-27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6-05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