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12 18:26: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蝶恋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蝶恋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蝶恋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二、重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三、难点: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集体学习:

  1、导入新课:晏殊——《蝶恋花》。

  2、自主学习:

  (1) 作者。

  (2)诵读全词。

  ①对照注释,注音。

  ②听读录音。

  ③ 齐读。

  (二)合作学习:

  1、 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提示抓关键词 “离别苦” 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①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②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③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④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7)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①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②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蝶恋花》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又一座高峰,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宋词艺术多姿多彩,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而柳永被视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词二首》中的《蝶恋花》虽是言情,格调却偏与高雅,此词所表现出来的爱情是高度升华了的审美对象,当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功力、色貌之类的东西,看到的只是美的灵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必修三的《宋词四首》,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积累,而本学期我们主要进行选修一的教学,在期中考前,学生结束了唐诗之旅的学习,巩固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总结了不同诗歌的题材特点,现阶段的学习是要由唐诗过渡到宋词唐诗和宋词虽然都是诗歌,但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需要再次结合宋词的特点巩固鉴赏诗词的方法。另外对于诗词的学习,我们教学一向倾向于读背默,往往忽略了运用,本课想在解读宋词、品读千古名句的基础上重视运用诗词来表达情感,从而实现诗词学习的另一价值。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宋词婉约派作品细腻委婉、百转千回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优秀文学作品阐释的开放性

  课文: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不减唐人高处”

  2、看似无限风光,背后的苦楚谁知?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此词,读准字音。

  伫 黯 阑 憔悴

  2、反复朗读,融入自己对这首词营造的意境和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婉约风格的宋词,在朗读时需要想象画面,揣摩情义,节奏上一般要放缓,要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知

  1、圈划朗读过程中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问并讨论解决。

  注释未涉及及需要更正之处:

  生:渐渐生发 残照:夕阳余晖

  会:领会 凭:靠

  阑:栏杆 图:贪图

  一醉:痛痛快快大醉一场 伊:第三人称代词

  消得:值得

  2、教师串讲此词大意(鉴于这是学习的第一首词,学生对宋词语言表现的特点比较陌生,教师带一次路)

  3、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朗读,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值得细细咀嚼,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描写的景色是怎样的?反映怎样的内心情感?

  面对此时此景,诗人本人的所做、所思以及心绪是怎样的?

  有哪些字词是尤其值得揣摩体会的?

  4、结合对句子的感悟进行朗读

  5、在阐发诗人内心幽微的情绪的基础上,理出诗人内心活动的变化的过程。了解宋词婉约派情感表达方式含蓄、过程百转千回的特点。

  四、深入理解

  1、介绍柳永的生平经历

  “儒家的家庭传统、仕宦观念,与他个人的浪漫性格与音乐天才其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幸的矛盾”——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

  写《鹤冲天》得罪仁宗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回复: “且去填词”

  柳永回复:“奉旨填词柳三变”

  2、自甘身处社会底层,混迹教坊歌楼,为歌儿舞女填词。

  3、在了解柳永生平经历之后,说一说你对此词最后一句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伊人”指什么?

  结合屈原的“所为伊人”——中国文学传统中,多为理想的化身

  4、再次朗读

  五、作业:

  用描写性语言扩写这首词,在保持原有情感、意境、语言风格基本不变的前题下,融入对意境画面的想象和抒情性语言。

《蝶恋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手法,感悟全诗情感。

  2、体会诗词在“炼字”上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去野外踏青,我们常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和谐图景。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要迷恋花丛吗?

  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为了食物而留恋。

  但这个解答实在太过冷漠。文学家们对此有自己诗意的理解。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而花生来就是在等待那飞翔的精灵。

  这种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简文帝就有“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而晏殊就用其中的“蝶恋花”三字,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词中的《鹊踏枝》的词牌,改成了现在的《蝶恋花》。这就是词牌名《蝶恋花》的由来。从这些看来,《蝶恋花》充满了相思之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晏殊的这首《蝶恋花》,看看其中的情感是否如我们对词牌的解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是打开诗词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感知其中的情感。

  2.请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多会评价同学缺乏情感)

  3.那么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词眼——离别苦)

  三、品味诗歌:

  我们通过整体的感知获得了对词的初步印象,对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感知,那么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选择一句你认为能体现离别之苦的句子,说一说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之苦的;试一试怎样把这种苦给朗读出来。

  (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读)

  1、槛菊愁烟兰泣露。

  (1)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

  兰花: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2)那菊花怎么会悲愁,兰草怎会哭泣呢?

  (拟人: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主人公内心在流泪,表现了主人公的愁情愁绪——这是以悲景写哀情的烘托手法。)

  (3)为什么用的是“菊”和“兰”这两种植物?为什么不用别的植物(如松、竹)?

  松:坚忍不拔的性格

  竹:刚正有节的节操

  兰和菊的共同特点是高洁,高雅,超凡脱俗。作者借此也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品质。

  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1)这里燕子有什么特征?(双——追逐嬉戏、相随相伴的欢乐)

  (燕之双飞更反衬出人之孤独。我们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时而绕梁嬉戏、时而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时,该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啊?——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2)燕子为什么要飞去啊?(罗幕“轻寒”——感到这丝丝寒意)

  只是燕子感受到吗?

  (帷幕中的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寂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月:明月即圆月,月圆而人不能圆,反衬出人之孤独——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2)这里含有对明月怎样的情感?(怨恨)

  (3)为什么怨恨明月啊?(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明月本来就不懂得离别的苦楚的啊!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对月亮无理的迁怒,更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中的煎熬及对月彻夜无眠的惆怅)

  (5)如果是懂得,你觉得该怎么样呢?(似乎不该那么明亮地照耀得人心烦吧)

  (6)谙——熟知,表明主人公离别的煎熬是常态啊!!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主人公独上高楼,想干什么?可能在想什么?而她看到了什么?(想象!)

  A、“昨夜西风凋碧树”——“凋”字写出了什么?

  a、一夜就使碧树凋,写出了西风惨烈。)

  b、也表现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瑟,人更孤独——以哀景衬托悲情

  (也许主人公不只是今晨看到“西风凋碧树”,昨夜一夜未眠早就听到了吧!)

  B.“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望穿秋水、望眼欲穿!)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2)独上——照应上文“离恨”,反照“双飞”。正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孤寂凄凉啊!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兼——彩笺、尺素叠用:

  寄书愿望之殷切

  寄书内容之繁富

  (3)山长水阔知何处

  山长水阔——有两重的阻隔,像山那样的绵长,也像水那样的宽广。

  知何处——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处可寄的可悲现实对比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把“离别苦”推向极致!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6、小结:多情自古伤离别!晏殊把离别之苦写得非常细腻感人。

  全班齐读,读出愁苦的语调。

  四.领会意象、意境的关系

  晏殊的确把离别之苦写得非常细腻感人。这无疑是本词著名的重要原因。但本词被那么多人推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上下片意境、风格是有所不同的。

  再次自由朗读,说说上下片意境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愁苦,下阕高昂,全词语调有起伏。与意象选择有关。

  上阕选取“菊、兰、燕子、明月”等柔婉的意象,意境狭小,风格偏于柔婉。

  下阕选取“高楼、天涯、山长水阔”等壮阔的意象,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使主人公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眺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曾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引入他的《人间词话》中,作为阐述做学问者的第一个境界。

  山长水阔知何处——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也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

  五、总结:

  本词以“离别苦”作为贯穿全词的情感线索,上片通过拟人、衬托等手法,以哀景烘托,以乐景反衬,把离别的愁苦寄寓在菊、兰、燕子、明月等客观事物之上,写出因思念而彻夜无眠的'煎熬,境界狭小,风格偏于柔婉;下片登高远望而不见所思,音书远寄却无处可寄,通过内心强烈愿望与残忍现实的对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凄凉、悲苦惆怅,把离别之苦推到极致。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

  六.主题提升:

  晏殊是位太平宰相,仕途坦荡,一帆风顺,他没有苏轼宦海沉浮的经历,也没有杜甫颠沛流离的苦痛,却把离别的哀怨凄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这正表明:

  离愁——这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谁也逃不脱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深情朗读,深入感受。

  七、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词别是一家

  我们赏读了晏殊这首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的词作,现在来看看他写的同是表达离别之苦的诗作,比较词与诗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解:

  油壁香车:用油漆漆过装饰华丽的车子,古代为女子所乘,此处代指女子。禁烟:即寒食禁烟,古代风俗,清明前二日不举火,吃冷食物,谓之禁烟。鱼书:书信。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

  附板书:

  蝶恋花

  菊愁兰泣(烘托)

  (柔婉)燕子双飞

  明月穿户(反衬)寓情于景

  离别苦

  望天涯路

  (壮阔)

  山长水阔(对比)

《蝶恋花》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二、课时:1节。

  三、教学方式:研习式。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见教材P64注⑥。

  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

【《蝶恋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买书教学设计

2.钠教学设计

3.《第几》教学设计

4.《爱莲说》教学设计

5.《寒号鸟》教学设计

6.《zcs》教学设计

7.蜜蜂教学设计

8.白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