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椋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灰椋鸟》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灰椋鸟》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灰椋鸟》教学设计1
灰椋鸟是我们盐城地区常见的鸟类,但它的素朴与寻常,被人们所忘却,谁也不会对它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遑论感情。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类却受到了我国环保战线上因公殉职的第一人徐秀娟烈士的关注,并写下了一篇感人的美文。是什么,促使徐秀娟拿起了她的笔,为灰椋鸟写照留存?灰椋鸟的什么特点令她感动?徐秀娟又是用怎样的文字为灰椋鸟“拍摄”下难能可贵的“倩影”?教者将领着学生先感知后感悟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灰椋鸟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和建构。
第一教时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一段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为什么早没去看?既然灰不溜秋的又去看什么?什么那录像?我们自然无法欣赏,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观赏一番。
到什么地方看灰椋鸟?为什么林场灰椋鸟多?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静谧优美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第二段
作者看到灰椋鸟归林了,心情会怎样?为什么?那么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鸟儿归林的(时间)。“陆续”换成连续行不?为什么?排空而至什么意思?哪些句子写出了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意思?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浩浩荡荡?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指名读)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学习第三段
看鸟归来,作者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自由背诵最喜欢的部分
《灰椋鸟》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品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壮观场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灰椋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2、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不简单!那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
师述:同学们,要想把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景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老师提醒大家带好三样宝物:
第一是我们的眼睛,要用眼睛仔细地看;
第二是我们的耳朵,要用耳朵认真地听;
第三是我们的心,要让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生齐答)那好,让我们跟随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一)学习第四节。
配乐过渡:周围静极了,路两旁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同伴的.一声呼喊,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那它是怎样归林的呢?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唤醒了耳朵,用心去感受吧。
1、自由读第四小节,不论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读,圈画,思考。
3、学生汇报,师随即指导朗读,体会。
重点对下面两句进行交流品读:
4、师总结第四小节及写法:
同学们的眼睛不仅亮,耳朵还很灵。你看,我们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喉所演奏的一曲委婉动听的奏鸣曲。同学们,当作者置身于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欢快地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再一起。那么,作者想要把它描述下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他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快地鸣叫,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这样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4小节,感受感受吧。
学生朗读第4小节。
(二)学习第5小节。
配乐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是整个林子里的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它们在林子里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畅。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眼、用耳、用心去感受吧。
1、读一读第5小节,哪些描写灰椋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了你,你最喜欢的,勾画下来,在旁边可以把喜欢的原因写下来,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交流。
2、学生边读边画,并做一些适当的批注。
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原因,老师随即指导品读。
重点对以下两句进行品读:
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4、师小结4、5两节:
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时候,那是一曲动听的奏鸣曲。那么,此时百鸟争鸣就汇合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我们现在不妨来静静地聆听4、5两小节,进一步去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吧。
播放4、5两节录音。
三、引读第6小节。
师述:是啊!此情此景出现在作者面前,作者不由地激动万分。他想了许多,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还是……要不……我被……竟情不自禁……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
四、总结全文。
是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正是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它们才能那么快乐地生活着。而作者为了能够把这种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尽情地描述,可以说文中精彩之处,不胜枚举。课后,同学们可以拿出你的笔记本,摘录一些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一读,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灰椋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灰椋鸟》教学设计10-31
《灰椋鸟》教案09-06
灰椋鸟教案07-05
灰雀教学设计01-20
《灰雀》教学设计08-04
《灰雀》教学设计04-06
灰雀教学设计10-01
灰雀教学设计01-07
灰雀优秀教学设计03-15
《灰雀》教学设计模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