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概述
· 小学数学一年级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九、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文理解:
课文写了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的孩子以挖野菜为乐,表达了对荠菜的特殊
感情,含蓄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孩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课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接着写“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具体记叙了“我”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财主家的人凶狠地追赶的事,既反映了旧社会财主欺压穷苦人家孩子的罪恶,也是“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课文最后写出春天带给“我”的希望。文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重点: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当段落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时,经常
用到自然段段意归并法。阅读时,先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接着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取主去次,归纳出完整的段落大意。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段(第2、3自然段)段意的概括(详见课本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难点在于对各自然段的段意根据主次关系进行取舍。在概括时应反复阅读体味才能确定,有时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如课文第3大段(第4---8自然段),在对各自然段段意串连起来时,对语句进行加工,使之完整通顺。这段段落大意可这样概括:“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
2、课文第9自然段“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读这段话,要这样去理解:1、劳苦的人家辛勤劳动了一年,秋天收起来的粮食大多被财主剥削去了,家里一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冬天只得挨饿。2、穷人盼望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一到,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可以挖野菜来充饥。3、“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多好吃了”。这样的食物只有穷人孩子才感到好吃,因为它比挨饿好受多了,所以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4、为什么“挖野菜时会有那种坦然的心情”,而且感到是一种享受呢?这更是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反映。因为如今去挖荠菜时,可无忧无虑,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空的小鸟、树上的杏花、天上的白云。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在
那个社会里,要是妈妈知道这件事,怎么会不哀愁呢?因为担忧自己的孩子遭到财主毒打,担忧财主会借此向父母敲诈、逼债。我怎么忍心看着妈妈再苦上加愁呢?孩子怕失去相依为命的父母,所以说“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四、参考资料:
荠菜,一种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有缺口,花白色,嫩叶可以吃。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