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1
一、授课教师:张玲芳(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
二、指导教师:王仙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室)
三、教 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表面及地球内部有了基本的认识。从这课开始,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文本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在学生眼里,岩石都是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呢?教材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分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本课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组成。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实际上,按分化的作用分,外力对岩石的分化作用分为物理分化及化学分化。教材提的基本上是物理分化。因此在教学上不要使学生理解成分化作用仅指物理分化,导致科学性错误。第二:认识分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流程图是一种整理信息的工具,它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种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某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顺序、步骤。学习画流程图,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过程与方法的.能力之一。
最后的拖长活动是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是一个课外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B、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A、引入
1、出示实物:
师:这是一块岩石谁来用这把锤子来敲,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受。
指名学生上台敲
2、出示图片
师:这是一些各地的风景图片大家欣赏后有什么感受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引导质疑
师:岩石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4、引导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B、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C、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3、尝试有选择地画出海南第一山或云南的路南石林的风化流程图。
D、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准备下节“家乡地质科考汇报会”的发言稿。
五、教后感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教材体系一目了然,按照它的体系上下来后,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对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改变模样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课堂上学生通过模拟冷热变化、流水、植物对岩石影响的实验来验证了学生自己的推测。学生还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学着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过程。遗憾的是学生对课堂上的模拟实验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风化作用的还不能有效的整和,课堂上的体验、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和实际总存在着一定的“缝隙”。为了填补这条缝隙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课前我让学生去野外寻找大自然的杰作,把自己认为有什么特殊地质景观的地方拍下来,在查找质料找到原因准备在课堂上汇报。由于是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整理出的问题,课堂交流起来就很能切入到问题的要害。学生在理解了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的概念后,在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风化作用的理解。这种变更教材顺序的方法教起来效果还好,但课前费时较多,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做不到,特别是城里的学生困难更大。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有收获最大的困难,我们当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
《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2
学习内容: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教师:多媒体放“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各种各样的岩石说课稿11-0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9-25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11
《学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09
教学教学设计11-17
a的教学设计10-11
教学设计08-10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