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桥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纸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在孩子眼中纸是一种平凡而又好玩的东西。生活中他们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喜欢拿着纸折成、拼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每当孩子用纸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总是欢呼雀跃。因此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利用一张普通的纸造出一座不平凡而且坚固的纸桥,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凡事动手试一试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体验实践的意义,让幼儿了解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发现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它的承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并能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广告纸若干、易啦罐做成的"小国王"若干、椅子、积木若干。
2、电脑课件故事《纸桥》
四、活动过程:
1、利用课件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与兴趣。
师:小朋友你想去童话王国吗?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童话王国,看看童话王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动脑筋想问题。
2、幼儿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
(1)师:"小朋友你们想当建筑师帮助纸国王用一张纸造一座坚固的纸桥吗?瞧,纸国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宝宝,你们能把这一张纸宝宝变形,让它变成一坐可以让国王站上去的纸桥吗?
(2)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把纸宝宝变成波浪型的纸桥,国王就可以站桥上了,真棒!
3、在幼儿已经了解把纸变形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了解,一张纸改变了形状它所承受的力也不同了。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并向同伴说说自己成功的桥是怎样做成的,可以做成怎样的纸桥。
(1)师:"小朋友,真棒做了这么多的纸桥,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的纸桥是怎样做的?
(2)师:"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新发现吗?(纸改变了形状后它承受的力也改变了)(3)师:"小朋友,你们真棒帮国王造了一座坚固的纸桥,国王可高兴了,可是他说波浪型的纸桥不好走,走起来很难受,还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帮帮他,让波浪形的桥面可以平整一点,好走一点,你们谁想到了好办法?在桥面上在放些什么?(放多一张纸)4、游戏体验,师幼合作利用纸桥的原理造一座"快乐桥"。
(1)师:"瞧,现在国王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桥,去看看美丽的世界了。"(2)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工程师用纸宝宝为我们造一座快乐大桥,你们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帮忙。"
桥教案 篇2
教学构想: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围绕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这一训练重点,切实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长江大桥、白水桥(石拱桥)以及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桥。仔细回忆自己见过的各种桥。
2.在观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桥的特点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布置大家观察了桥(教师板书,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枝城长江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把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材料做,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地供通行才是共同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是“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的重要特点,能力训练即从此开始。]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按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共同点。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这样显而易见,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可能难度就会增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中国石拱桥》,先看课文写到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找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说说《中国石拱桥》有哪些共同点。
生:形式优美。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最好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生: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生:作者在写赵州桥的时候这样写:“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说得不错,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以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特点?
生:有,那就是结构坚固。
师:(板书结构坚固)何以见得?
生:书中说这种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生:书中还说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师:回答得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课文中看到中国石拱桥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历史悠久。
师:(板书历史悠久)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1)形式优美;(2)结构坚固;(3)历史悠久。那么怎样说明才能把这些特点说清楚呢?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例子。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选择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重点写了哪两个例子。
生: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师: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说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
生: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历史悠久,前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后者修建于1189-1192年间。这两座桥都形式优美,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这两座桥作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简洁吗?
生:简洁是简洁了,但是那样就不够全面。
师:此话怎讲?
生: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既选单拱的例子,又选联拱的例子,就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石拱桥的概貌。
师:看来选例子除了典型以外,还要全面,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保证主要方面有代表。选例子很重要,选准了例子把例子写好,通过它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重要。下面我们看课文是如何写例子的。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
生:第4、5段写赵州桥,第6~8段写卢沟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4、5段,读后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赵州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先总写桥的外形和使用情况,给人以总体印象,再详细地写这座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给人以具体的形象。
师:我仔细阅读了课文,作者写赵州桥用了这样一些字眼:“横跨在河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非常雄伟”。(示图)就书上的插图来看,赵州桥只不过跟我们的白水桥差不多,但比起枝城长江大桥来只不过是“小鸟”中的“小鸟”,作者说它“雄伟”准确吗?
生(笑):赵州桥是不及枝城长江大桥高大,但我们说一个建筑物雄伟主要不只看它的体积如何大。
师:那还要看什么?
生:还要看它的气魄和声势。比如我们说雄伟的天安门,并不是说天安门就有几十层上百层楼那样高,我们从电视上见过天安门,还没有我们的教学楼高,但是它造型很有气势,见过天安门的人没有一个怀疑“雄伟的天安门”,“雄伟”一词用得不准确吗?(众生笑)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再看卢沟桥的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6~8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写卢沟桥与写赵州桥有什么不同。
(学生朗读)
生:相同点是也说明了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不同点是侧重说明它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笔法上多采用生动说明,如柱头上的石狮作者说它们“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请稍等,你能不能说说这里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生:当然是描写。
师(笑问):你是否意识到这种描写与一般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有所不同。(生默然)其他同学呢?(也默然)不要紧,我们先来研究几个问题。这些石刻狮子能“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吗?
生:狮子是石刻的,当然不能。
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很像是母子相抱,很像是在交头接耳,很像是在倾听水声。
师:也就是说作者把那些石刻狮子的样子写出来了。你见过卢沟桥吗?
生:没有!
师:你脑海中有那些石刻狮子的形象吗?
生:有了,而且非常清晰。
师:这正是说明文中描写的功劳,说明文中的描写重在摹写事物的样子——摹状貌,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更准确、更形象的了解。与一般记叙文中的描写有所区别,请同学们体会。
师:好,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去,作者写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确实同中有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这样处理于大同中存小异,使行文富于变化,文章更有魅力。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的内容。请大家参照黑板上的板书思考:写作说明文应该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
生: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而写特征一般要精选例子来说明,所选例子一要典型,二要全面。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按照上述方法来操练这种技能。
(出示笔)笔,大家都不陌生吧!你们见过哪些种类的笔?
生: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彩笔、蜡笔、铁笔等等……
师:谁能说说笔的共同点?
生:尽管笔的结构千差万别,不管什么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的作用不外两个:一是用来写字;二是用来作图画画。它是写字画图的用具。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笔的用途,按照上述分析,少不了选例子来说明,如果选例子应该选哪些例子?
生:钢笔。
生:毛笔。
师:为什么?
生:钢笔在硬笔中使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毛笔不但是软笔中的一绝,而且和古老的书法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说笔自然少不了毛笔。
师:好,我们就来讨论钢笔和钢笔书法有哪些具体特点。从形象方面,从使用方法方面,从书写效果方面着眼,发挥大家的创造性,看谁说得准确生动。
生:只有吸了墨水,才能写出字来。
生:能写小而好看、笔画整齐的字。
生:墨水吞进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吐,早晚随身带,最易作记录。
生:胸中墨万点,下笔成千言。
师:大家说得很形象,很生动,本节课就练习到这里。课外请大家采用同样的方法写写“毛笔”,然后再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说说中国的笔”吧。好,现在下课。
桥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最近我们接触了不少对联,快谈谈你对对联的了解吧。(对联,雅称“楹联”是一种对偶句。。。。)(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
师:谈到春联,你家门上新换的春联是什么?谁注意了?(你真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播放图片)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结婚,祝寿,搬迁,开业等向人表示庆贺而赠送的对联叫贺联。而哀悼死者时专用的对联我们把它叫挽联
可以说,在生活中,对联随处可见,关于对联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李老师就带你们穿越时空,去清代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郑板桥。
二、简介郑板桥
师:关于郑板桥,你们了解多少?(找三名学生)(课件显示)
师:你们预习得很有深度,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就是他为官期间题联赠渔民的故事。齐读课题。
学习“题”字:
师:“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它有两个意思,谁来说说?
生:(1)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写作或演讲的名目。
师:比如说哪个词?(标题 主题 例题 正题 专题 题目 题材 问题)
生:(2)它的第二个意思是写上或签字
师: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有(题名 题诗 题字 题词 题签 题辞 题壁 题额)
题词:为纪念而写的词 题辞 :晚辈对长辈的赞美 题壁:在壁上写字或诗文
题字:为留纪念而写的字 题额:题写匾额
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我们在预习生字时,不仅要弄清字义,还要弄清词义,不论是预习生字,还是预习课文,都要做到,不懂就问,不懂就查,做一个好学好问的孩子,记住了吗?好,请大声再读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渔民们看到对联会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郑板桥的故事。找三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2.这三个同学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掌声鼓励。故事中有几个字音值得大家注意,谁有信心读准确?(指名读):一艘傍晚、中堡湖,袅袅、狂风骤起、稻麦果蔬 、菱藕、斛
师:你读得很准确,请你领大家大声读一遍。在这些生字中,我们要注意那个字的字音?
艘:它是平舌音,是个量词,专门指什么?(船只)比如说“一艘轮船”它有半部分的笔顺也值得注意。学生书空。
袅:它念“niao”而不念“miao”文中词是 “轻烟袅袅”,袅是什么意思呢?
骤:骤是翘舌音,狂风骤起谁来解释一下? “骤“是什么意思呢?(急突然)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另外“骤”的第十二笔很重要是什么?(撇)这笔撇不能丢。
堡:它是个多音字。
3.现在我们已经扫除了朗读上的所有障碍,刚才大家就课题提出了很多疑问,现在就请大家放声朗读,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本文讲述了郑板桥一次乘船到兴化北乡途中观赏湖光山色触景生情吟一上联后到渔民家中做客,与渔民交谈后又想出一个绝妙下联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师:你真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孩子。文章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默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
2.都有哪些?“夕阳西下” “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一弯新月” “映照湖面”“细浪如银”“ 触景生情”“ 脱口吟道”
师:短短的几行文字中竟有如此多的四字词语,真是佩服作者的文采,那位小老师愿意领读一遍?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师:通过这些词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默默的读一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那个词让你想到了这些?
生:我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时,渔家在船上静立的身影,就像一幅水墨画。
生:我看到了垂柳边袅袅的炊烟,仿佛在召唤晚归的渔夫。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来,就像一个晶莹的玉盘
生:夕阳下的湖水漾起粼粼的波纹,看起来格外温柔。
生:我听到了那嘹亮又轻快地渔歌,满含着收获的喜悦
师:此时郑板桥心情会怎样呢?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心情?(触景生情)
什么是“触景生情”呢(受到眼前景物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师:是啊,眼前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夜色朦胧,新月如钩,水面如银,微波荡漾,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随即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师:谁来美美的读一读。我觉得还不够美,声音再柔美一些。声音再拉长一些(指名读)大家齐读
师:这“半湾活水千江月”对应着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呢?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师:是的,正是观赏如此美景才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齐读。
生:半湾活水指的就是中堡湖
生:千江月指的'就是傍晚时分的一弯新月。
师:此刻,你想怎样评价一下郑板桥?(有才)
师:那个词最能体现他的才华?(脱口吟道)什么意思?
师:这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语句未完,意思未尽)
师:是啊正当郑板桥陶醉其中,沉思下联之时,又发生了什么意外的状况呢?
生:狂风骤起,湖水波澜,他落水了。
师:有补充的吗?继续说
生:幸亏周围又好心的渔民,他又很快得救了。
师:正是因为这样的际遇,才使得他有机会和渔民走得很近,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快乐。他了解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
师:郑板桥从渔民的口中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里盛产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师:菱藕谁来介绍一下?图片
师:这两个词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是什么?(美),什么美?山美水美人美物美
师:在这特有的情境里,郑板桥完全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于是又脱口吟道:“一粒沉沙万斛珠。”真是有才啊。
师:这个“斛”字谁来讲一讲。(斛是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师:那这里的万斛珠说明了什么?那“一粒尘沙万斛珠”你怎么理解?(指这里盛产珍珠)正好与文中的哪些语句的描写相对应。(湖中还产一种大蚌,蚌中还有绿豆大的珍珠呢?这里的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宝啊)
师:这里盛产珍珠,每一粒沙子都有可能变成绿豆大的珍珠。作者在这里要赞美的仅仅是珍珠吗?
生:作者是以珍珠为例,赞美这里丰富的水产资源。
师:此时,在郑板桥的眼里,中堡湖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是啊,渔民的热情更让郑板桥觉得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就写了:“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尘沙万斛珠“后来,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师:此刻,我们真的要为郑板桥竖起大拇指了,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这幅对联。要读出你内心中那份情不自禁的赞叹的语气。
三、拓展
1、《郑板桥吟诗送贼》
师:郑板桥的才华真是令人佩服啊,听说过郑板桥吟诗送贼的故事吗?想听吗?
郑板桥吟诗送贼
一个细雨蒙蒙的寒夜,有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门,把郑板桥惊醒了。他想,如果高声呼喊,恐怕不是小偷对手,假装熟睡,任他拿取。心又不甘,思来想去,:他坐在床上轻轻吟了一首打油诗: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后,心想,这么倒霉,偷个穷家,也罢。正想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
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翻墙而出。正欲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此刻低头一看,墙头果有一盆兰花,于是小心避开,屋里又传出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郑板桥就这样客客气气地把小偷打发走了。
师:郑板桥真是太有才了
关于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可以上网继续查阅。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桥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活动准备:
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老师问,幼儿答。《组织形式灵活性》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活动过程问题情景性》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学习要求针对性》《以上几个环节体现了递进性》做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体现《教学方法的探索性》
有外婆《体现环境》(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外婆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吃点心。
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策略
《赵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深读文本,体会“世界闻名”
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说说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
赵州桥是一座( )的石拱桥。
1.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想一想读了这个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点名答,师做总结。
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影响。
3.质疑过渡。
什么叫“世界闻名”?
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因为它历史悠久,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读文本,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找到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第一处: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
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出示课件: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建造的艰难。
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大桥。你能想象他们是怎么修建的赵州桥吗?想对建桥者说点什么吗?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2.指导朗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出示课件: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看示意图,讲解。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第四处: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被称为一个创举。
1.“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为什么称它为创举?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什么好处?再次结合示意图讲读。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词语拓展:减轻的反义词(加重);节省的反义词(浪费)。
3.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总结升华。
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四百多年。像赵州桥这种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有,比我们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5.带着感受再次朗读。
6.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赵州桥坚固与雄伟的气势,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深读文本,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1.说它美观是因为桥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有的……;有的……;还有的……。
2.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这句话读出来。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5.指导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6.指导背诵本段。
7.第三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师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小结: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坚固,后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美观,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画出这句话,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四)深读文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总结。
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造桥的──人们。所以课文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师生接读,升华主题。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坚固,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拓展延伸。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再次夸夸赵州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桥教案 篇6
一、预习
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注音组词辨字形。(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练习及课文后练习七)
二、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1.初步熟悉课文,检查预习1的完成情况。(此步宜简捷完成,不多占时间,只需大致明了课文主要内容,对全文有个总体印象,以利对课文重点的深入学习。)
讨论明确: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又进一步讲到中国石拱桥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许多惊人的杰作中的两个代表;在介绍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事理.指出我闲石拱桥为什么会有光辉成就的原因;最后又概述了我国石拱桥在解放后的飞跃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2.讨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①朗读第1、2段,找出点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②这两个特点的表述,作者用了不但……而且……,能不能省去关联;能不能将两个特点前6颠倒?
(两个特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先写形式,写桥给人的直观印象,人们从它的外形,进一步了解它内在结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文章第一段是写外形,第二段写结构坚固。因此,从所写的内容到行文的顺序,不但……而且……都不能删去,两个特征的先后次序也不能颠倒。)
③我国石拱桥的特征还有什么?
(历史悠久)
④作者是怎样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对石拱桥的概述中,抓住本质特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接着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引出典型介绍。
3.学习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说明。
学习提示:文章对两个杰作的说明也同全文的表述一样,先总述,然后分述。在说明过程中,既写了它俩与一般石拱桥所共有的特点,又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①完成课文后练习二。注意结构特点的概括。
②学习对赵州桥的说明。指出赵州桥有一般石拱桥所共有的特点,以及它独有的特征。
讨论明确: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历史悠久雄姿非常雄伟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形式优美,一直使用还保持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结构坚固。赵州桥独有的特点,文章以
(一)(二)(三)(四)为标志分四方面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_l:技术,以突出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学习对卢沟桥的说明。(要求同对赵州桥的学习)
讨论明确:(体现共性特点的内容略)对卢沟桥的独有特点介经,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赵州桥是独拱桥的杰作,而卢沟桥是联拱桥的杰作。
三、学习对事理的阐述。
在对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具体的介绍后,作者对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1.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原因最主要?
人读后讨论明确:作者写了三点原因,用首先、其次、再次为标志。第一个原问是最主要的,因为人的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能创造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在施工中具有巧妙绝伦的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蕴含其中。
四、学习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是对我国解放后石拱桥建设技术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概括,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段6句话,也按着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组合,具体分析一段各句的关系。
讨论明确:第一句承接上文,对两千年的一句总括。第2句承接第一句,表示时间的延续,石拱桥继续发展,而且第二句又统领了后面三句。第三句用典型实例介绍了石拱桥的发展一1961年,在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第四、五句则是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的石拱桥基础_L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是世界仅有的新创造。第六句是总括句,点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密切关系。在客观的情况叙述中恰如其分的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本文是怎样说明事物特点、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的?
本文是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令理的说明顺序,总分为主的结构形式和准确多样的说明语言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的。
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总分为主的结构形式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接触,恰当的说明方法将在下一步学习,这里着重学习准确的语言。
逐题完成课后有关题目,具体体会本文准确的语言。
第三题,既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些形式也就是不同的说明方式的具体体现),又明确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第四题,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体会准确的说明对象,语言必须有所限制,讲究分寸。
第五题,从词、句的次序的讨论中来体会语言的准确和周密,并明确合理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事物的需要来安排。
第六题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统写中加深对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
六、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
1.说明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但说明文里常常含有记叙成分;找出本文里的记叙成分。
(文章第8、10段,有记叙成分,叙述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和解放以来我国桥梁发展的情况。)
2.明确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运用服务于写作目的。本文旨在给人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因此以说明为主。为叙述历史意义和发展情况,交叉运用记叙方式。说明为主,穿插记叙,就是本文的特点。
表达方式的交叉现象在记叙文中也普遍存在,在学习下一篇课文《北京立交桥》时,对此可以具体体会。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学习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二课时学习对事理的阐述和准确的说明语言。有关表达方式的学习可简略些,注意引入下一课的学习。
桥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学习需要,我选择了儿歌《小熊过桥》。此儿歌篇幅短小,通过小熊过桥前后的心情变化塑造了一只勇敢小熊的形象,内容有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可以理解。而且儿歌词汇生动,如“走不稳、站不牢、心乱跳”,通过学习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特别是帮助幼儿理解小熊过桥前后的心情变化,让幼儿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根据小熊过桥的心情变化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基于上述的解读,本次活动的设想是先以提问走独木桥的经历导入活动,唤起幼儿原有过桥的经验;接着再借助flash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最后通过听教师朗诵、看教育挂图、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儿歌,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认真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加儿歌活动,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 能够背诵儿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小熊过桥的情感变化,丰富词汇:走不稳、站不牢、心乱跳,并能根据小熊过桥的不同心情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 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有勇敢的.精神
活动准备
① 教具:事先消过音的“小熊过桥”的flash、有关故事内容的教育挂图
② ②学具:独木桥、用皱纹纸做成的小河、小熊和鲤鱼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走独木桥的经历引入活动,唤起幼儿原有过桥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前天,我们在饭后散步的时候走过了铁索桥,小朋友站在桥上有什么感觉啊?
(二)通过观看flash,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启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有只小熊也想过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1、发生了什么事,小熊过桥遇到了什么困难?
2、小熊为什么不敢过桥啊?小熊站在桥上有什么感觉,它的心情怎么样?(丰富词汇:立不稳、站不牢、心乱跳)
3、谁来帮助它了?鲤鱼是怎么帮助小熊的?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鲤鱼会对小熊说什么?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4、最后怎么样?小熊过桥了吗?它的心情怎么样?
(三)多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2、教师结合挂图再次有表情地朗诵儿歌,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的心情变化,鼓励幼儿争做
勇敢的孩子
3、师幼结合挂图共同朗诵儿歌
4、教师创设情境,幼儿带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儿歌
(四)以“小熊过桥、回班庆祝”的形式结束活动
师:小熊过桥心情很高兴,它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我们回班庆祝一下吧。
(五)活动延伸:
1、将挂图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进一步学习、朗诵
2、将头饰、“小河”、“独木桥”投放到表演区,鼓励幼儿用夸张的动作、表情表演儿歌
附儿歌:
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边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桥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感受不同立交桥,体会立交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它又与幼儿的生活很接近,每天都要接触,可是能有几个幼儿会对立交桥的特点有很细致完整地了解呢?所以设计了这次活动,让由儿真正了解"立交桥"的含义和特征。
组织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 感受立交桥的形态,进一步了解立交桥的`功能。
2、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都见过城市里的一些立交桥。
环境准备
城市里常见立交桥的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我知道的立交桥。
小朋友,你见过立交桥吗?你看到的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你们分别是从立交桥的什么地方看的?有什么感觉?这些桥为什么叫“立交桥”呢?
二、欣赏漂亮的立交桥。
师带来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说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为什么?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有几层?有哪些你觉得特别的地方?这么多立交桥,你觉得哪些立交桥是从上面往下看到的?哪些是从下面往上看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叉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很多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
三、师幼讨论:立交桥的作用。
你觉得城市里有立交桥好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会堵车呢?在城市的什么地方需要立交桥?为什么?
附: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嘉定交通展新容,
四、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活动反思
课前幼儿对各种立交桥已经有所认识,对立交桥也产生了比较高地兴趣,尤其是双重立交特别感兴趣,通过师幼讨论,我发现幼儿对立交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桥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识字、写字;难点是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桥。
三、教学特色: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常识性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本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同时,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识字教学上采用先读书,再识字的倒置法。
四、教学方法: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桥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两种神奇的桥的主要特点。
3、了解比喻句的用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看到过桥吗?你走过或认识哪些桥?(学生个别回答)
2、(出示兰兰图片并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课文的主人公叫兰兰,课文讲的就是兰兰过桥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爷爷带着兰兰一起去郊游,他将带着兰兰走过两座非同一般的桥,想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桥吗?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你将会知道答案。(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你知道兰兰过的是什么桥了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3、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潜水桥和塑料桥非同一般?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并填好调查表。(表中加粗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因学生写字量有限,也可口头反馈,教师板书)
桥教案 篇10
设计背景
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A4纸,2个易拉罐,吸管,积木数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
教学反思
1. 打断幼儿讲述桥的知识时候的讲话。
2.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没有讲述桥的结构。
3. 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12-26
《桥》教案07-10
奇怪的桥教案11-15
《乌龟桥》教案12-15
象鼻桥教案10-28
关于桥的教案11-19
精品桥教案10-15
桥的小学教案01-08
桥教案范文11-22
奇妙的桥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