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
教学目标:
本课是前苏联作家的作品。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读通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一课时花了大量的精力通……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交流时说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听的同学要认……
识字学词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分角色表演
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此ppt多媒体课件总共16页,请往下拉点……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
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起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起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一、字音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ü er
(复韵母6个) ai ei ao ou ie üe
(鼻韵母8个)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标调识记口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隔声符号运用: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 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3、拼写注意事项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 把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与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拼作huār。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4、 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读。
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的误读。
5、要应对语音这一关,就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1)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二、书写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 人有关,"饣"多和饮食有关;"纟"多和丝、棉、麻有关,"氵"多和水有关;"衤"多 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菅"和"管";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与"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辶"和"廴",从"廴"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余均从"辶"。
5.不随意简化
(二)笔画和笔顺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先左后右,如"认"、"助"、"则"、"仁"等;
先上后下,如"王"、"旦"、"恩"、"梦"等;
先横后竖,如"十"、"干"、"主"、"井"等;
先撇后捺,如"人"、"文"、"令"、"义"等;
从外到内,如"同"、"月"、"闻"、"风"等;
先进后关,如"园"、"田"、"因"、"国"等;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少"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断"、"画"、"函"等。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还能使写出的字
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左形右声:偏 铜 冻 征 硝 城
右形左声:攻 劲 削 瓢 故 雌
上形下声:管 霜 爸 芳 崖 界
下形上声:慈 斧 贡 忿 凳 膏
外形内声:固 病 阀 园 裹 衷
内形外声:闻 问 闷 辩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的"未"和"末梢"的"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壁"和"璧"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ú)。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3、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4、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5、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二、检查朗读以及背诵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1、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
(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
(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2、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3、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雨巷、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4、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明白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明白得不论做啥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止字旁,能读准多音字“朝”的字音,懂得“铁棒、诗人、艰苦、进步、更加、工夫、不论、决心、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啥地点赶啥”的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第二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肯下苦工夫。”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要求懂得的词语较抽象,学生懂得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感知词义,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懂得词义。
教学预备:
CAI、生字卡片、一根铁棒、一根针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懂得课题的意思。
2、学习、懂得第1、7自然段,教学生字:铁、棒、磨、针、诗、困。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针、铁棒。问:这是啥?说说针和铁棒的模样。
2、问:特别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3、揭示课题2 铁棒磨成针读题,标题里的生字想个方法记住它。
教学:铁:金字旁,为啥用金字旁?与“秩”比较。
棒:书空右边的“奉”,组词。与“捧“比较。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书空。
针:与“叶”比较,为啥也是金字旁?
二、自学课文,懂得大意。
1、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文共有几段?讲了谁,啥时候的故事?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正音:诗、更、决、此
3、卡片认读字词。
4、训练朗读句子
(1)能!一定能!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2)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
5、说说课文讲了李白小时侯的啥故事。
三、学习第1段。
1、看文中插图,图中的少年是谁?找到书上写李白的一段读一读。
2、指名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学习后你明白了那些事情?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懂得“大诗人、唐朝”懂得多音字“朝”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许多驰名的诗人,李白一定是其中感觉驰名的诗人。“诗人”是指专门写诗,并有一定成就的人。为啥用个“大”呢?
教学:唐:半包围结构,书空里面的笔顺。共10画。
诗: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与“持、等”比较。
指名读第二句。问:这个地点的“他”是指谁?“读书进步不快”指啥?文书们李白读书进步不快?懂得“贪玩、艰苦。”
教学:困,用“捆”来记。[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啥艰苦?你是怎么样对待的?
4、读第1自然段。小结:李白小时侯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小孩。他后来纠正了吗?你是从哪一段明白的?
这部分能够放到第二课时去
四、学习第7段。
1、齐读第7段,李白如何会成为著名的大诗人?他回如何刻苦学习?
2、认读“从此”,李白是从啥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指导“棒、磨、诗”,接着学生抄写生字。
2、自由读课文。(机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学习懂得2-6段,重点懂得“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的道理。
2、学习生字:更、加、功、夫,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因( ) 工( ) 比( ) 轮( )
困( ) 功( ) 此( ) 论( )
3、说说李白小时侯不同的表现,他是从啥事中明白应当刻苦学习的呢?
二、学习2-6段。[改为学习2-7段]
1、自由读2-6段,划出李白和头儿娘说的话。
2、指名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话。
问:课文中两次出现“惊奇”,感到惊奇的是谁?他为啥感到惊奇?
(1)看到头儿娘在磨铁棒,不明白为啥。(不明白)
(2)听说头儿娘要用铁棒做针。(不可思议,不可能。)
3、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李白的问话。
自由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4、头儿娘是再如何答复的呢?
为啥头儿娘说了“能”后,还要说“一定能”,而且用了两个感叹号?引读“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啥是“工夫深”?
用干脆、坚决的语气读第5段。
教学:更:去偏旁记,与“便”比较。
加:组词。
功:力字旁,工的横改成提。
夫:编顺口溜。
5、听了头儿娘的话,李白明白了啥道理?找到读读第6段。[指导朗读]
指名答复,有啥不明白的地点,请学生释疑。
教学:论:换偏旁记,与“轮”比较,组词。
此:认识止字旁,书空笔顺。
6、从此以后,李白怎么样?以读代讲。
“从此”到底是从啥时候起?
三、分角色读课文。
1、自由读预备。
2、男女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对话。
3、决定喜欢的角色读读。
四、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更、功、此”,学生写3个。
2、完成《课堂作业》的第4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了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明白得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事情就会做好,学习也会进步。
3、能用“谁看见谁在啥地点干啥”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词语。
2、完成课作第2题。
(1)李白是我国唐朝(chao zhao)的一位大诗人。
(2)春季,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chao zhao)。
3、看拼音写词语。
tie bang shi ren kun nan ke ku geng jia
( ) ( ) ( ) ( ) ( )
gong fu bu lun cong ci
( ) ( ) ( )
二、总结课文,进一步明白此课文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1、齐读全文,李白的两次问话应当读出惊奇的语气。头儿娘的话读得干脆、坚决。
2、启发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遇到艰苦会如何想,如何做?
3、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在学习上假如遇到艰苦应当如何做?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指导。
1、出示例句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在说的基础上写句子。
(谁正在哪里干啥)
2、完成其余作业。
板书:
铁棒磨成针
有决心
做事情 成功
下苦功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 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 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近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请同学们找一下,这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平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动笔来写写你心中的故事,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文,感知作文介绍自己家庭的方法。
2、能凭借“习作要点提示”,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写作要领。
3、能像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并突出家庭的主要成员。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重点观察其中的主要成员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一课时用于写作
五、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仔细观察加重的每一个人,看看个人有什么特点、爱好,你们做到了吗?
2、指名2~3人说一说
3、今天,老师让你们介绍自己的.家庭,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例文:
1、怎样写好今天的文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例文。
2、学生阅读例文。
3、指名说说例文的主要内容。
4、师生共同小结:
A、共有四个自然段。
B、先告诉我们全家一共几口人。
C、接着重点介绍爸爸、妈**爱好和特点。
D、最后简单介绍了字的爱好。
E、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三、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阅读“习作要点提示”。
2、学生小组讨论:“习作要点提示”告诉我们。介绍自己家庭的要领是什么?
3、检查点拨并小结:
A、全家有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
B、家庭主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C、家庭次主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D、家庭次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4、作者又是怎样写“爸爸”的呢?
5、点拨: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人物写具体
6、再读例文体会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明确作业要求
2、指名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3、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提示,再分小组说
4、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 )的小花( )的蚜虫
( )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 )的小花雪白美丽可爱红艳艳
( )的蚜虫害人讨厌可气
(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二、朗读练习。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习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习。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运用)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3、PPT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2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活动一:
巩固生字词
观察图片并填空感知生命
PPT图片一组句式:
生命是()。
初步了解生命的美好
活动二:
默读全文。
思考:问中写了几个事例?
了解课文内容
活动三:
为每个事例概括小标题
示例:提取准确信息
概括段落大意
活动四:
朗读法学习:飞饿求生自主品读: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PPT:重点段落和词语
品读、背诵
理解:飞饿珍惜生命
活动五:
用讨论法学习:瓜苗破土
PPT:重点段落和词语
整理、点拨概括、板书
理解小草生命的顽强
活动六:
用体验法学习:
聆听心跳
1、 感受心跳
2、 句子:着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感受生命的活力,产生珍惜生命的情感
活动六
背诵课文:先背诵喜欢的段落,再背全文
引读背诵
积累精华
课堂练习
1、PPT:班长林昊图片
填空:生命因( )而美丽。
2、反复诵读喜欢的段落
课堂小结
再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积极主动,效果较好。不足:第一课时密度很大
作业布置
写写学习本课的体会、能力训练册。
教学后记
课堂练习设计合理。读书密度集中。不足:写的时间少了。对于背诵练习,能够体现差异性教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背诵重点段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树教案08-13
语文小学教案10-02
语文教案12-07
语文优秀教案11-12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台阶》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