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0 08:29: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荐)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词语积累。

  2.学会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3.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l.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2.听、说、读、写训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八》。

  二、出示生字卡片。

  1.自己读这些生字词,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能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这些字都有些相同的地方。)

  三、教师归纳。

  这些有相同部分的字叫形近字。

  四、读准这些字,并自己识记住它们。

  五、学习“看看说说”。

  1.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东西?

  (一个又大又黑的圆柱子和四个小小的白色的柱子。)

  2你能从中找出几组反义词。

  黑——白 大——小 多——少

  长——短 高——矮

  3.齐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三、出示词语卡片。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记住它们。

  四、学习“我会选”。

  1.黑板板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

  教学方法:引导、点评

  教学流程: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己的'习作,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本次习作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

  二、题解

  劳山 现写成崂山,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 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áng) 负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赉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课前谈话。

  2、板书课题。

  3、复习旧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象画面。

  2、交流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提问:课文读完了,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过度: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感受肆虐的洪水。(板书:洪水)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词句。(屏幕出示相关的六个句子)

  ①品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雨怎样大?“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除了让你感受到雨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b)指导朗读。

  ②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品读另外四个句子。

  (二)体会人们的惊慌。(过度:洪水像恶魔,席卷了村庄。这时人们的反应怎样,在文中找答案。)

  (板书:如魔人们)

  1、指名接读“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2、指名接读“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只能怎样?

  3、指名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从以上句子中,你感受到人们怎么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板书:惊慌)

  5、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有路吗?路在哪里?(生答)屏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齐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8、小结板书:(板书:==)

  9、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

  10、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

  (三)领悟老汉如山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自由说,师不作评价。)

  2、小组学习,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透过老汉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小组内用心地读,细细地体会,作好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A、交流第8自然段

  B、交流第10自然段。

  C、交流第15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师提示:(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D、交流第20自然段

  4、深情诵读小诗。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所以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深情齐诵。(屏幕出示小诗)

  师生齐诵小诗。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过度: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2、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样拿出学习卡,接着往下写。

  3、交流

  4、小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

  四、作业

  1、选词填一填

  先人后己鞠躬尽瘁心潮澎湃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十分感人。老汉()的高尚品质犹如一座丰碑,永驻人们心中。

  2、精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象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语文教案 篇6

  秋魂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散文诗的优美、闲适、自然的语言,并尝试背诵课文。

  2、让学生在品读重点语句中,深刻体会作家在散文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和母子之间和谐、温馨的爱。

  3、联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母亲寻找儿子的那一段文字,提升学生对母爱情感的进一步体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精美的语言和蕴含其中的浓浓母爱深情。

  2、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品味散文诗中的蕴含的情感,并联系生活情感经验,感悟无所不在的母爱深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故事导入法:讲述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麻雀》,一只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从猎狗的嘴巴中勇夺下自己的孩子。(故事略)。作者说,“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呀?(母爱)是啊,一只小小的麻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颂过崇高的母爱,大家印象中有没有关于母爱的“古诗”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好,其实在我们东方,除了我们国家以外,还有许多古国在他们的文明中都歌颂过母爱的光辉,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瞧一瞧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如何来歌颂母爱的。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让他们边听边想,用笔圈出重点的字词、语句)

  明确: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如:“假如我变成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体现了孩子的调皮,好动。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体现孩子天真、俏皮、撒娇,与妈妈捉迷藏,又懂得体谅妈妈的可爱形象。(注意“匿”的读音与字义。)

  3、分析研讨

  (1)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分角色朗读:请男生读文中关于“我”的句子,女生读妈妈说的话。要求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妈妈的关心与担忧。并进行简要的点评。

  A、明确前半个问题:金色花是圣树上所开的一种花,在印度非常受尊敬。“我”在这里变成一朵金色花,不仅仅是因为“好玩”,也不是为了和妈妈捉迷藏,而是也希望为妈妈做点什么事情。在妈妈时祷告嗅到香气,在午后看书时不伤眼睛。

  B、明确后半个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是为了做好事不留名?还是为了回报母爱?……(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到各种丰富多彩的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这篇散文诗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所做的几件事和表达的心情,有没有偏离母爱的主题呢?

  (重在探讨孩子的行为与母爱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母子之爱,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正是因为他沐浴在母爱之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关怀。)

  A、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两句话,“孩子,你在哪里呀?”和“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重点朗读,请学生个别读,特别是“你这坏孩子”应该用怎样的口吻来读。教师指导读。

  明确: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谈谈当孩子不见时母亲的心情和再见时的情感变化。

  其实是母亲在一天见不到孩子的焦急心情,自然要嗔怪孩子,又惊又喜。(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自然容易理解)。

  B、“我不告诉你,妈妈” 是孩子的得意又善意的谎言,要读出童真的孩子可爱撒娇的口吻。

  (3)有感情地全班齐读,注意读出孩子天真、活泼、嬉戏又略带撒娇的口吻和母亲的焦急与关心,细细体会纯洁的母爱。

  4、拓展阅读

  请学生欣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中的一个片段,感受母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全班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史铁生,了解写作的背景。

  对比阅读,思考“我”为什么要躲着母亲?与《金色花》中我躲起来有什么不同点?感受两个孩子对母亲的不同体悟,一种是童真的交流,另一种是懊悔的表达。学会珍惜母爱,学会善于表达对母亲的爱。

  5、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一谈,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会为母亲做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首散文诗,不同与我们所学过的诗歌和散文,它既有诗歌简洁含蓄的特点,同时又不囿于诗歌格式的限制,具有散文闲散优美的特点。让我们珍惜点滴的母爱,她就在我们的身边,请记得好好珍惜,细细体悟,千万不要到失去了再后悔莫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

  《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初读、细读、背诵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读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语文教案(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荐)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词语积累。

  2.学会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3.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l.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2.听、说、读、写训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八》。

  二、出示生字卡片。

  1.自己读这些生字词,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能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这些字都有些相同的地方。)

  三、教师归纳。

  这些有相同部分的字叫形近字。

  四、读准这些字,并自己识记住它们。

  五、学习“看看说说”。

  1.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东西?

  (一个又大又黑的圆柱子和四个小小的白色的柱子。)

  2你能从中找出几组反义词。

  黑——白 大——小 多——少

  长——短 高——矮

  3.齐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三、出示词语卡片。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记住它们。

  四、学习“我会选”。

  1.黑板板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

  教学方法:引导、点评

  教学流程: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己的'习作,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本次习作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

  二、题解

  劳山 现写成崂山,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 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áng) 负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赉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课前谈话。

  2、板书课题。

  3、复习旧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象画面。

  2、交流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提问:课文读完了,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过度: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感受肆虐的洪水。(板书:洪水)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词句。(屏幕出示相关的六个句子)

  ①品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雨怎样大?“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除了让你感受到雨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b)指导朗读。

  ②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品读另外四个句子。

  (二)体会人们的惊慌。(过度:洪水像恶魔,席卷了村庄。这时人们的反应怎样,在文中找答案。)

  (板书:如魔人们)

  1、指名接读“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2、指名接读“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只能怎样?

  3、指名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从以上句子中,你感受到人们怎么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板书:惊慌)

  5、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有路吗?路在哪里?(生答)屏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齐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8、小结板书:(板书:==)

  9、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

  10、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

  (三)领悟老汉如山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自由说,师不作评价。)

  2、小组学习,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透过老汉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小组内用心地读,细细地体会,作好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A、交流第8自然段

  B、交流第10自然段。

  C、交流第15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师提示:(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D、交流第20自然段

  4、深情诵读小诗。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所以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深情齐诵。(屏幕出示小诗)

  师生齐诵小诗。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过度: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2、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样拿出学习卡,接着往下写。

  3、交流

  4、小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

  四、作业

  1、选词填一填

  先人后己鞠躬尽瘁心潮澎湃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十分感人。老汉()的高尚品质犹如一座丰碑,永驻人们心中。

  2、精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象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语文教案 篇6

  秋魂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散文诗的优美、闲适、自然的语言,并尝试背诵课文。

  2、让学生在品读重点语句中,深刻体会作家在散文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和母子之间和谐、温馨的爱。

  3、联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母亲寻找儿子的那一段文字,提升学生对母爱情感的进一步体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精美的语言和蕴含其中的浓浓母爱深情。

  2、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品味散文诗中的蕴含的情感,并联系生活情感经验,感悟无所不在的母爱深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故事导入法:讲述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麻雀》,一只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从猎狗的嘴巴中勇夺下自己的孩子。(故事略)。作者说,“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呀?(母爱)是啊,一只小小的麻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颂过崇高的母爱,大家印象中有没有关于母爱的“古诗”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好,其实在我们东方,除了我们国家以外,还有许多古国在他们的文明中都歌颂过母爱的光辉,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瞧一瞧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如何来歌颂母爱的。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让他们边听边想,用笔圈出重点的字词、语句)

  明确: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如:“假如我变成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体现了孩子的调皮,好动。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体现孩子天真、俏皮、撒娇,与妈妈捉迷藏,又懂得体谅妈妈的可爱形象。(注意“匿”的读音与字义。)

  3、分析研讨

  (1)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分角色朗读:请男生读文中关于“我”的句子,女生读妈妈说的话。要求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妈妈的关心与担忧。并进行简要的点评。

  A、明确前半个问题:金色花是圣树上所开的一种花,在印度非常受尊敬。“我”在这里变成一朵金色花,不仅仅是因为“好玩”,也不是为了和妈妈捉迷藏,而是也希望为妈妈做点什么事情。在妈妈时祷告嗅到香气,在午后看书时不伤眼睛。

  B、明确后半个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是为了做好事不留名?还是为了回报母爱?……(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到各种丰富多彩的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这篇散文诗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所做的几件事和表达的心情,有没有偏离母爱的主题呢?

  (重在探讨孩子的行为与母爱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母子之爱,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正是因为他沐浴在母爱之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关怀。)

  A、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两句话,“孩子,你在哪里呀?”和“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重点朗读,请学生个别读,特别是“你这坏孩子”应该用怎样的口吻来读。教师指导读。

  明确: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谈谈当孩子不见时母亲的心情和再见时的情感变化。

  其实是母亲在一天见不到孩子的焦急心情,自然要嗔怪孩子,又惊又喜。(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自然容易理解)。

  B、“我不告诉你,妈妈” 是孩子的得意又善意的谎言,要读出童真的孩子可爱撒娇的口吻。

  (3)有感情地全班齐读,注意读出孩子天真、活泼、嬉戏又略带撒娇的口吻和母亲的焦急与关心,细细体会纯洁的母爱。

  4、拓展阅读

  请学生欣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中的一个片段,感受母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全班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史铁生,了解写作的背景。

  对比阅读,思考“我”为什么要躲着母亲?与《金色花》中我躲起来有什么不同点?感受两个孩子对母亲的不同体悟,一种是童真的交流,另一种是懊悔的表达。学会珍惜母爱,学会善于表达对母亲的爱。

  5、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一谈,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会为母亲做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首散文诗,不同与我们所学过的诗歌和散文,它既有诗歌简洁含蓄的特点,同时又不囿于诗歌格式的限制,具有散文闲散优美的特点。让我们珍惜点滴的母爱,她就在我们的身边,请记得好好珍惜,细细体悟,千万不要到失去了再后悔莫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

  《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初读、细读、背诵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读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