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优选(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波的干涉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波的干涉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波的干涉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2波的干涉:
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干涉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波的干涉现象、
例2、声波的干涉现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波的干涉?
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
探究活动
研究声音的干涉现象、
物理教案多普勒效应
高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到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多普勒效应
教学建议
因多普勒效应和此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建议用一个课时、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会解释多普勒效应、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旋转的录音机发出的声波所表现的多普勒效应,教师可以适当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声波的概念和形成声波的`条件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仪器:音叉、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请学生阅读课本的第21页——24页的内容、
二、应用
问题1: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问题2:能现场做实验吗?请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演示实验1、用音叉在学生耳朵边运动、2、用录音机在教室边放音乐,边运动、
问题3:人的耳朵能听到任何频率的声音吗?(不能)
问题4:怎样划分呢?(频率低于20Hz的属于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人耳大约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波、)
问题5:次声波有什么用途呢?(次声波的衍射能力强,可以探知几千米以外的核试验、)
问题6:超声波有什么用途呢?(声纳、B超等)
探究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多普勒效应
【高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09-23
高中物理教案05-24
高中物理教案[集合]10-29
高中物理教案(15篇)10-09
高中物理教案15篇07-26
初中物理教案07-04
初中物理教案08-03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04-1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