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4 08:20:04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语设计:

  北地的冬凛冽泼辣,江南的冬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会有一番怎样别致的性格?由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济南的秋天》里的一句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引入课文。

  二、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语句,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师可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脑海要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映显出的画面力求清晰完整。

  注意:朗读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

  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的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

  (要求:初读,把握基本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精读,理解中心意思,揣摩生动描写)。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了大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分小组通过对精彩片断的反复诵读,揣摩老舍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及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示例:

  1钡2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2钡3段,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后的景色,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3钡4段,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睛”“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在这段文字中写“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4钡5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写水的“温晴”的?

  四、《济南的冬天》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观察角度的新颖独特,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学习写景文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一个要点。结合本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写作技能的指导。

  首先要弄清作者描绘每幅画图时的“观察点”在哪里。描绘阳光下的济南全景,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描绘雪后山景,作者在远眺。描绘冬水,由俯视到仰视,再进而纵览。在弄清“观察点”的基础上,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例如,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观察所得具体化,就是常用的方法。作者远眺矮松树尖顶着白雪的景象,这是矮松的形态引起作者的联想,借助“日本看护妇”的比喻把观察所得具体化了。要引导学生在体味、揣摩中学习观察的方法。

  实施方案:学习了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依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秋(夏、冬)天”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较准确地把握《手拿碟儿敲起来》哀怨忧伤的情绪,并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敲碟儿”。

  2、能比较听赏〈手拿碟儿敲起来〉和〈凤阳花鼓〉,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3、了解与歌曲有关的鄂、皖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用淡淡哀怨的情绪演唱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并参与表演。

  教学难点

  “敲碟儿”的表演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鄂、皖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1、提问:(出示中国地图)

  指导学生观看地图,找到湖南省的位置。湖南简称什么?

  分别了解湖北、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学生认真观看地图,回答:湖南简称为“湘”。从地图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简称“鄂”,安徽简称“皖”。

  2、师小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北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

  3、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地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想去了解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二、展开

  1、了解湖北民歌

  走近“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

  师演唱湖北民歌〈绣荷包〉、〈龙船调〉等歌曲片段。

  师播放《纤夫的爱》的MTV。

  师:湖北是楚尾花的法院地,具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职员,民歌更是湖北的强项。不仅《绣荷包》、《龙船调》等民歌家喻户晓,《洪湖水,浪打浪》、《纤夫的爱》等现代歌曲也传唱大江南北。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旋律中很快进入角色,并随着MTV轻轻哼唱起来。

  2、影片欣赏

  (1)播放影片画面:战火弥漫,人民四处乞讨流浪。影片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

  师:从影片里,你了解到什么?你听清楚了哪几句歌词?

  (2)播放影片《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和画面:街头卖唱的父女俩。

  学生认真观看影片,并随乐轻轻律动。学生描述画面、歌词内容,各抒己见。

  3、学学“敲碟儿”

  (1)师简单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

  (2)问:谁能“敲碟子”?

  (3)师示范几种最基本的敲法。

  师:在湖北,“敲碟子”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技法,不少民缉拿艺人都身怀敲碟子的绝技。他们卖艺时边演唱碟子小调,边表演敲碟子,身受当地群众欢迎。

  (4)学生自主联系“敲碟子”的.技法。

  (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

  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来敲一敲。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并自由练习。

  (5)你能创造不同的敲法,随乐参与表演“敲碟子”。

  (请表演得好的学生,敲法有创意的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随意性发挥,并参与演奏。

  设计意图

  以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然走近“湖北小曲”。

  播放两段影片。以此作为感情基调抓住学生情绪。在音乐的烘托中把学生带进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通过模仿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深入

  唱一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1、学唱歌曲

  (1)全班一起随乐演唱歌曲。

  (2)歌曲难点的掌握:

  A倚音的唱法。

  B附点节奏。

  C连线音的唱法。

  经过共同探讨,学生选择用忧伤哀怨的情绪演唱歌曲。

  2、情绪的掌握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为什么?

  (分组演唱。)

  A组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

  B组用忧伤哀怨的情绪演唱。

  带着淡淡忧伤、哀怨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手拿碟儿敲起来》,边唱边表演“敲碟子”。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敲碟子”。

  师小结: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手拿碟儿敲起来》这首歌,歌词古朴平实,旋律温婉、流畅。平静中流溢着淡淡的哀怨,仿佛又把人带回到那艰难迁徙的历程。这就是湖北小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内涵的体验。

  四、拓展

  听赏与读谱《凤阳花鼓》1、听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出示妇女们手拿花鼓,沿街乞讨卖唱的画面和播放背景音乐:《凤阳花鼓》。)

  (学生仔细欣赏。学生谈感受。(凄凉、悲伤……))

  师:听听这首歌曲,说说你对乐曲的感受。

  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是安徽的一个曲种,属于民歌中小调的范畴。

  2、读谱延长《凤阳花鼓》

  (1)请对照歌谱自由地唱一唱。

  学生随乐自由哼唱。

  (2)师用琴示范。

  (注意情绪的把握。)

  随琴认真读谱。

  (3)解决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节奏难点:1·235|和3·56ⅰ|两处附点节奏。

  3、比较《凤阳花鼓》和《手拿碟儿敲起来》在音乐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与“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描写的生活相同。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两首都是民歌,都给人亲切感,都是反映老百姓贫苦生活的曲子……

  师:从歌中你常常会听到“说凤阳,道凤阳……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样的唱词。它与《手拿碟儿敲起来》中哪句歌词描写的生活画面相同?

  师小结:这两首曲子都属于民歌中的小调,流畅上口,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它们相近的历史背景,又带给我们一样忧伤、哀怨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历史背景相近的曲子的比较,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五、升华。

  赏析新时代的鄂皖民歌

  师:《手拿碟儿敲起来》和《凤阳花鼓》都是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北、安徽两地人民困苦生活的。那么今天的河北和安徽又是什么样子呢?

  (渗透德育教育。)

  (出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画面和播放背景音乐——宋祖英演唱的《越来越好》。)

  学生认真欣赏画面,情绪逐渐由忧伤变得活泼起来。

  设计意图:

  体会新社会、新世纪、新都市的美好,使忧伤的课堂氛围变得充满活力。

  六、结束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熟读(部分做到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3分)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迷人的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5分)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中勾画出的生字词,提醒同学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读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方写牧场?(教师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板书:晴天、雨天、黄昏、傍晚)。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12分)

  1、出示自学提示:

  (1)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哪些景色?

  (2)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运用“把……比作……”和“用……比喻……”认识勾画的比喻句。

  (3)组内赛读,选派小导游介绍牧场的迷人景色。

  2、小组汇报。

  四、披文入景,朗读体悟(10分)

  1、指名朗读2~4自然段,感受天山牧场晴天时的迷人景色,想象花草的艳丽丰茂、畜群的自由肥壮、牧女的快乐健美。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墨绿的原始森林、鲜艳的野花、青翠的酥油草、水泡似的蒙古包、肥壮的畜群、唱着歌的哈萨克族牧女)

  (3)再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阳光照耀下的天山牧场那美丽迷人的景象。

  2、指导感情朗读5、6自然段,感受阵雨过后草原的清新碧绿,想象黄昏之时牧场的神秘诱人。

  (1)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阵雨过后,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想一想:句中“绿宝石”“金钢钻”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边读边想象落日映照下的牧场那金碧辉煌的景象。

  3、课件出示夜色笼罩下的天山牧场图片,学生图文对照,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宁静安详。

  (1)学生看图,教师诵读7、8自然段。

  (2)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天山牧场夜晚的美。

  (通过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山牧场的美,因声明意,领略作者用语的精妙,以声传情,加强情

  感和美的熏陶。对自然景观的想象,使自然景象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再读再悟,积累升华(5分)

  1、欣赏天山牧场迷人的风光。(课件出示天山牧场风光片)

  2、通读课文,再次感受天山牧场无处不在的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扩展阅读。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九寨沟》一文,读后说说文中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5分)

  听了以上导游的介绍,虽然我们人没到牧场,但心已到那了。游客们假如我们现在就到天山牧场,看着这迷人的景色,指板书小结。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只是想到牧场的美吗?我们祖国这么大,有《桂林山水》、《善卷洞》《金华的双龙洞》、《西双版纳密林器奇观》等等,像天山牧场这样的美景各地都有。我们看到牧场的风光,就会想到祖国各地风光,用一句话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赞美呢?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

  板书设计:

  迷人的天山牧场

  晴天:森林野花牧群牧女

  雨天:云下雨中雨后

  黄昏:落日暮霭火光

  夜晚:牧民夜景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语文教案 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教科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初冬季节的一些景物特点,理解课文中太阳、田野和树林在雾中、雾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电脑,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精选】语文教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