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时间:2024-11-13 08:03: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1

  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的对比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轻时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直爽,豁达健谈。他写的诗新巧自然,淡而有味。

  三、诗歌背景

  天宝初,因朝政日非,诗人请求退隐,得以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四、朗读正音

  偶(ǒu)

  鬓(bìn)

  衰(cuī)

  (shuāi)衰弱。

  五、翻译分析

  我在少年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所有儿童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六、课堂提问

  请问“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不能。“笑”字在这里既体现出了儿童的礼貌,又能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浪漫的好奇的特点。所以不能改。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作于作者辞官后告老还乡,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的感慨。在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逶迤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该诗还体现了作者不忘故土热爱家乡的好品质。本篇抒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喜悦和感慨,从而表达了对故乡眷恋和深情。朴实亲切,回味无穷。

  八、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当我教完《回乡偶书》这节课后,我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备课的时候,很多教学设计我唯恐孩子们不能如我设计的.那样去感悟。比如这首诗表达的是贺知章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淡淡的忧伤。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还能很直观地感受得到,可是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较为含蓄,要是要领会作者的那种忧伤、百感交集之情可有点难度了。我在备课时也预想的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如何让他们去感悟这种“忧伤之情”呢?我决定从古诗中的“客”入手。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孩子们把贺知章当做“客”?

  2、贺知章真的是“客”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预想孩子们肯定不会回答的很正确,可是在课堂上孩子却思维活跃,能紧扣古诗和文中插图去思考问题,还有的孩子的能结合自己生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群二年级的孩子的出色的表现令我佩服不已,孩子在本节课竟然能深刻的领悟到作者内心隐藏的感慨。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们,其实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老师还要广,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3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2.会认“偶、鬓、衰”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二、学生自读。

  1.学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2.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三、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诗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者辞官回家、正式人道修炼时已是86岁高龄。骤然回到久别几十年的故乡,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今昔对比,感慨系之:“乡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鬓毛”却不能使其不“衰”。(板书:老大回鬓毛衰)

  未改的“乡音”使我时时忆念故乡,难以忘怀,但不知回到故乡时,故乡还能认得我吗?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全诗以此有问无答的一句结束了,但弦外之音却哀婉不绝,久久回响在读者心田,让读者各自去想象、沉思。此诗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板书:不相识何处来)

  诗题“偶书”,不但说诗是偶然而得,也隐含了其诗来自生活、发于心扉的一层意思。第一、二句似说家常,起得平淡却又自然、真挚。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便别开境界,以极富于生活情趣的儿童问客的场面,于儿童天真的欢乐中见出作者的悲哀,借儿童简短无意的问话抒发作者难言的情怀。

  2.古诗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学生表演。

  4.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5齐诵全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贺知章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大体意思。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4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1-06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20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2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推荐)08-15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2-1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2-02

小学语文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