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0 14:18: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常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审题质疑

  教师板书“葬礼”二字,问:谁能谈谈对“葬礼”的理解?

  生1: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生2:追悼会

  (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学生读课题。)

  师:我读了课题,脑海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要举行这么一个葬礼?

  生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瀑布?

  生3: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举行的葬礼?

  生4:是什么人组织的?

  生5:有什么人参加了这个葬礼?

  生6:是谁主持的,致了什么样的悼词?

  生7:大瀑布是怎么枯竭的?

  (教师把上述问题列在黑板一边。)

  二、自读课文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位合作找一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生自读自画,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几个问题比较重要。

  经过讨论,达成一致,确定了四个重点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瀑布?2、为什么要举行这么一个葬礼?2、大瀑布是怎么枯竭的?4、谁致了什么样的悼词?

  上述的四个问题中的前三个,在课文中有具体明确的描写。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描写大瀑布特点的第四、五自然段和描写大瀑布一步步枯竭的第七、八自然段。

  三、再次质疑

  师:除了我们列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为什么在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又一次提到。

  师:这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的`结构更显紧凑,二是突出了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葬礼。

  四、写悼词

  师:四个重点问题我们解决了三个,还有一个课文没有具体写,只是简单地做了介绍,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读。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升官,现在你们都是菲格雷特总统的秘书,请你们根据这一段话的提示和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写出菲格雷特总统在大瀑布葬礼上的致辞。

  在笑声中,学生铺开纸张,动笔写了起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

  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

  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意思。

  3、初步感受打碗碗花的清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打碗碗花;板书课题;

  问:你想知道打碗碗花哪些事情?

  随学生交流相机板书:1、开在哪里?2、是怎样的花?3、为什么叫打碗碗花?4、打不打碗?

  二、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1时落实生字“荒”;

  交流2时让学生在找到句子后反复朗读并把打碗碗花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3明确因为传说要打破碗,所以叫打碗碗花;

  交流4明确打碗碗花不打碗。

  三、再读课文,要求:

  1、读一句你以为最难读的句子。

  2、读一句你以为读得最棒的.句子。

  3、读出2—4个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写在白纸上。

  4、读懂文章围绕打碗碗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朗读后,逐个进行交流。

  四、三读课文。

  要求:快速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找得最快。

  1、交流,并把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写在卡片上。(新奇、将信将疑、紧张、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2、能为能通过表演来说明你已理解了这些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重点难点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观看MTV《爱我中华》,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朴、峻”等7个生字,会写“雄、朴、旬”等10个生字。

  2、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里,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丽江古城自然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当中的重点词语,指生读、齐读。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丽江的哪几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2、师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丽江的风景。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读这段的感受。

  3、请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呢?

  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搜集的图片,谈一谈。

  (3)配乐朗读本段,感受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习课文5自然段

  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丽江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观?

  (2)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哪些迷人的风光?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出示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1)作者为了把这么多美丽的景点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在景点与景点过渡的地方,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句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各归纳或启示了什么?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读。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美丽的古城——丽江,请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

  四、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精选】语文教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