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方法读懂课文,在自读中明理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吠、裸、鲫、撩、襟”等五个会认字,理解并积累“千丝万缕”“一言不发”“青山绿水”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姐弟俩勤劳、纯朴而诚实的高贵品质。
3.从小女孩的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女主人公纯朴、诚实的美好心灵。
2.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设计流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当你买东西发现售货员多找钱给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月下桨声》中的小女孩也许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2.读课题,提问:读了文章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探究,重点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准“吠、裸、鲫、撩、襟”。
2.默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互动交流自读所得。教师巡视点拨。
4.全班交流。教师尽可能提问更多的学生,让学生通过运用在前几课中获得的方法深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优秀品质。
三、自读课文,感悟写法。
1.画一画。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把文中描写小女孩性格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2.说一说。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什么性格特点,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读一读。指导朗读描写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语句,深入体会小女孩诚实、淳朴的品质。
四、巩固积累。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吠、裸、鲫、撩、襟”,并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词语采集。抄写“千丝万缕 一言不发 青山绿水”等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同步练习】
一、照例子,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例:一(面)红旗
一( )小船 一( )上衣 一( )鱼 一( )钱
一( )钞票 一( )葱 一( )发夹 一( )圆月
二、读一读,联系课文体会下面句子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1.女孩儿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船头上,一个更小的男孩儿在划桨。他们各忙各的,一言不发。
2.“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3.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间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喜欢的词语:
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对孝敬父母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式】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二.简介思想: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抽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分读等。
四.讲述故事:
讲述孟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悟名句:
1、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
释义: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解读】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熟读背诵:
1、学习小组合作背诵。
2、减字法背诵。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材料1:老师讲有关父母关心爱护儿女的真实故事。
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②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xx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请讲: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
八.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背诵本节课和校本教材中的名言名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涵义;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划分段落。
2.体会争吵后“我”的心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预习内容
(一)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1.“争吵”是什么意思?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1)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争吵?
(2)为什么事发生争吵?
(3)他们争吵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各自的心情如何?
(4)争吵的结果如何?
(5)“争吵”这件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了解预习内容。
1.自读预习。
2.说说你从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对照括号中的注音把字读准,找出不懂的词或句。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读课文,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
(二)用小节归并法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1~4节)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第二段(5~8节)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9~13节)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14节)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一)说出注音字的形、意:
填空练习:
1.“匠”字是( )结构,它的第二笔应为( )。
2.“哀”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悲哀”的意思是( )。
(二)解词:
嫉妒——心里忌恨别人比自己强。
瞟——斜着眼睛看。
防御——防卫。
五、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抄写生词:
吵架 嫉妒 石匠 后悔 缘故 胳膊肘
原谅 瞟我 悲哀 防御 毕竟 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分成了几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划出争吵时,“我”做的不对之处和克莱谛做得比“我”好的地方。
(1)学生默读划出。
(2)讨论。
我错:①克莱谛无意碰了我,我火了,并骂了他。②我听了他的道歉后,不但没能原谅他,反而故意碰了他。
他对:①他无意碰我之后立即向我道歉。②当他气急了,举起手要打我时,看见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缩回手去。
3.细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与克莱谛争吵?克莱谛为什么与“我”争吵?
(1)“我”与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有二①是他碰了“我”,“我”的本子被弄脏了;②是克莱谛得了奖,“我”嫉妒他。尽管“我”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但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看问题的偏斜。
(2)克莱谛与“我”争吵的原因主要是他无意碰了“我”,及时道了歉,见“我”还不依不饶,所以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三段。用“——”划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用“ ”划出克莱谛与“我”争吵后的表现。
2.讨论“表现”,并说说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1)“我”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我”很不安。
②“我”很后悔那样做。
③想向他认错但觉得太丢脸。
④想到外面后不是先认错,而是怎样去防御克莱谛。
⑤出去后,他走近“我”时,“我”举起戒尺。
⑥当听到他说要求和好的话,“我”愣住了。
⑦当听到他的问话后,“我”说:“再也不了!”并高兴地与他分手。
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不安——后悔——矛盾——愣住——高兴
(2)克莱谛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用眼睛瞟“我”,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为“我”不原谅他起初的无意而伤心;也为自己刚才不冷静举手想打“我”的行为而伤心,他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②第二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这一句比第一次说时多了一个“着”字,但这正说明他刚才想打架的思想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思考后的冷静。这是要和好的诚恳语气。)
③放学后他从后面跟上来,走近“我”。
(走近“我”的目的是主动接近“我”。)
④他微笑着拨开戒尺,并温和地说出友好的话。
⑤他两手搭在“我”的'肩上,并用商量的口吻与“我”和好。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后板书:
悲哀——后悔——诚恳——高兴
3.从文中找出克莱谛在争吵时和争吵后的两次微笑,这“微笑”分别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
(1)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个“微笑”使“我”不高兴,认为他得了奖,有意在“我”面前显示,造成了“我”想报复他的心理。
(2)他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这个“微笑”使“我”愣住,一时之间简直不敢相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他竟很容易地原谅了“我”,他的诚恳让“我”感动,于是我们高兴地和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
造句
1.缘故
2.诚心诚意
要求:
先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分别口头造句。
四、布署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爸爸听了我的叙述,有什么表情?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讨论:
1.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爸爸说“高贵”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高贵”的?
(这“高贵的朋友”指的是克莱谛。他的高贵之处在于敢于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用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
3.爸爸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爸爸希望“我”和错误的嫉妒心理、知错不改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朋友的狭隘心理及行为彻底决裂。)
(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和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如果有了错误,应该主动请求别人原谅,决不能以虚荣之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别人,更不能以狭隘的心理来对待朋友。)
(四)说说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二、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吵( ) 妒( ) 肘( )
抄( ) 护( ) 讨( )
扛( ) 谅( ) 瞟( )
杠( ) 掠( ) 漂( )
御( ) 竟( ) 嫉( )
卸( ) 竞( ) 疾(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写出近义词:
温和—— 缘故——
情形—— 防御——
2.写出反义词:
故意—— 高尚——
(三)课堂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成一个片断,把“诚心诚意”、“缘故”这两个词用进去。
1.同桌议一议,然后写下来。
2.用投影显示一个同学写的片断,集体评改。
三、课后作业
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破晓、流萤”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四时的情趣。学会并运用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四时不同的情趣,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学生朗诵四首古诗。
2、教师导入。
同学们,四季的交替给我们带来了淅沥的春雨、灿烂的夏花、沉静的秋夜、飘洒的冬雪,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四时的情趣》。
3、教师板书课题。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欣赏文中的美景。
3、 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三、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秋天的情趣。
1、明确学习要求。
我们先来感受秋的情趣。在学习中,要掌握“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方法,然后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春、夏、冬的段落。
2、掌握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2)这些景物带给我们哪些情趣呢?谁想和老师分句接读这一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哪些情趣?
结合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四字词语(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理解词语急匆匆: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乌鸦急于归巢的情景。想象一下,乌鸦为什么这么急于回家?(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小乌鸦,也可能有年迈的老乌鸦,引出乌鸦反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3)夕阳辉煌是静态描写,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是动态描写,作者就是这样动静结合,把一幅秋天傍晚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创设朗读情境。
(4)指导朗读。
谁还想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过渡:出示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秋季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我们结合着景物与情趣学习了秋的段落,你想用这种方法学习哪个季节的情趣?
(二)学习春天的情趣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2、分组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山顶 云彩 山顶白亮 紫云飘横
山顶白亮: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体会色彩变化 :渐渐发白,有点亮了起来,说明作者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细腻。
紫云飘横: 比较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横在哪里。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在哪里。
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飘:没规则,可以是任意形状任意飘。
飘横:云是横着飘的.,细细的,可以想象出云的形状。
结合课件理解句子。一个横字,飘逸着的是一种轻灵,可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情是优雅、快意的。
3、 指导朗读。
带着这种感受自由的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三)学习夏天的情趣
1、 教师过渡,引发想象:夏夜,拂去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能够在夜色中欣赏萤火虫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们来看图片。 说说你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就置身在图画中,你会做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段。
2、 理解句子: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师范读。流萤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在这样的雨夜中,你会有什么乐趣?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3、 夏夜里,你抓住了哪些景物体会情趣?自主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4、学生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雨 萤火虫 微光点点
(四)学习冬天的情趣
1、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很灵活,小组合作学习冬天这一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2、汇报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炭火 白色的灰 生火送炭 炭火成灰
3、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有人给你送来温暖的炭火,你心里感受如何?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你会怎么做?(感受爱 传递爱 传递社会正能量)
4、 浏览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课文结尾说“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消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不好看为什么还写?
这是对比的写法。这句话笔锋一转,虽然让人有淡淡的失望,但与上句生火送炭相对比,更体会出冬天早晨的浓浓情趣。
四、创编小诗,张扬个性
五、配乐读文,提升感受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熟字加笔画”是一种有效的记字方法。
2.积累ABAB式的词语。
3.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重点练习相关的基本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并交流书写的感受。
6.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敢于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的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3.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练习卡。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汉字也十分有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习汉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
2.学习讨论:
(1)请学生先读一读,想想: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想好后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
(3)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后三个字都是给口字加上两笔所组成的。
(4)请你也来试一试。(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3.扩展训练:
(1)还可以给口字加上三笔或四笔。
(2)小组学习:自己找可添加笔画的字。
例:“日”加一笔:田、申、白、旦、旧……
加两笔:百、自、早……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
1.先来看看词语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碧蓝
黝黑通红
雪白碧绿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描写颜色的词。)
(2)再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金黄金黄碧蓝碧蓝碧蓝
黝黑黝黑黝黑通红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碧绿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
(一、三相同;二、四相同,是ABAB试,感受到词语描写得更生动。)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4)练一练。
①()的荷叶。
②请学生从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5)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ABAB式词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6)鼓励学生在平时
注意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请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带读。
3.教师带学生理解词语大意。(提示词语的使用范围)
4.请学生自选词语练习说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说句子。
5.指名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6.老师要在学生写句子时在座位间巡视发现学生有写的不完整的,要及时帮助修改或补充。
(写时可以请同学帮助修改、补充,这样更好。)
(四)阅读欣赏。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通过朗读,我们对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4.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5.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6.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杜甫和贾岛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1)请学生再练习诵读。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反馈。(配乐朗诵)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两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行字,想想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是一句古诗。)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习“迟”字。
(1)学生按笔顺自学“迟”字。(了解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三笔写成)。
(3)学生练写“迟”字。
3.小组学习:观察其余的字。
(1)重点观察,说一说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先描一描,然后再写。
(二)语文生活。
1.看图思考。
课本第51页图上的猴子、小熊和小白兔举着相机照什么呢?
2.想象训练。
小小的照片能记下美好的时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
3.小组学习。请学生介绍自己照片的故事。
请小组推荐本组说得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指导,要求不要过高,说出给谁拍照,为什么拍照即可。
4.请同学们动笔,把这个拍照片的故事试着写一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写。)
(三)作业。
把想象的内容写成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酬谢、叮嘱、发誓、倾盆大雨”等词语。
2、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3、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阅读一些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民间故事吗?(交流)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报答、酬谢、崩塌、千真万确
指名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片,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读后交流、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
经过:海力布得宝石
结果: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4、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己准备
交流
三、深入文本,感受、探究人物品质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感人之处。再仔细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交流:
(1)第2节
他热心帮助别人……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敬爱他。
指名读齐读
(2)第3——6节
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指导朗读对话
(3)第7——9节
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抓住海力布的语气和心情:急切——焦急——镇定)
海力布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指导朗读)
……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看出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板书)
齐读最后一节
3、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能够流传千年呢?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想像奇特丰富,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2、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板书设计:
救龙女受感谢热心助人
25猎人海力布得宝石知灾难
救乡亲变石头舍己为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教学时应避免繁杂的讲读分析。这堂课我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学习指导: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二、指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整理故事内容。三、根据记事的三要素,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收效不错。
语文教案 篇8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语文教案 篇9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会“早、次、奶、让、步、午、全、肉”这8个字,会认“忙、叠、帮、散、饺、尝、钻”这7个字认识1个偏旁“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文章还渗透着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会“早、次、奶、让、步、午、全、肉”这8个字,会认“忙、叠、帮、散、饺、尝、钻”这7个字认识1个偏旁“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文章还渗透着劳动的教育。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学习了一周,好不容易放假了,在双休日里,你会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2、今天,有一位小朋友兰兰,她想跟我们讲讲她双休日是怎么过的,想去看看吗?这篇课文的名字就叫做《今天我很忙》。师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圈出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1.自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本课要学会的和要会认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和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帮一帮,看看字音都读准了没有。
3.出示生字词,用开火车的方式抽读生字词。
三、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1.把生字词送回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2.同座互读课文,听一听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了吗?
3.出示长句子:“中午,全家包饺子,爸爸和面,妈妈擀皮儿,我往皮儿里放馅。”重点指导读好“擀皮儿”、“皮儿里”里的儿化音;指导读好逗号的停顿。
4.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奶”。
2、指名生分析“奶”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奶”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会“早、次、奶、让、步、午、全、肉”这8个字,会认“忙、叠、帮、散、饺、尝、钻”这7个字认识1个偏旁“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文章还渗透着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文章还渗透着劳动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好了和同座分角色读。指名读,指导读“叠得很慢很慢”时,可让学生做一做体会“我”第一次叠被子,十分想叠好的心情。接着指导读最后一句,体会陪奶奶散步时的高兴心情。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请三位同学上来演一演,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读出“越包越高兴”的心情。
3.在小组里读第四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最好的读给全班同学听。
4.把1---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后引读6、7自然段。
5.自由读全文,读后说说“你也有忙的时候吗?你在忙些什么呢?”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写有生字的爱心卡,去拼音认读生字,读对得一张爱心卡。
2.学生选择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识记汉字的方法,独立识记生字。
3.全班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位置,指导书写。
四、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15、今天我很忙
早上我自己叠被子
中午全家包饺子
晚上我自己铺被子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下册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