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7 08:47: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合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 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 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 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 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 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 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 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 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这首诗。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 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 配乐齐读课文。

  3、 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 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 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 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 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 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行医著书的事迹。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3、给第4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和自然段的段意。

  4、学习生字新词。

  重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导预习。

  要求:

  1、自由读课文,力求正确。

  2、读后思考:(1)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2)课文写了李时珍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

  2、说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3、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

  四、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理解: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

  2、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并思考:

  (1)、“那时候”指什么时候?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为什么用“再”字?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让他再当医生?

  (2)、“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各是什么意思?

  (3)、李时珍为什么会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3、学习第3自然段。

  轻声读,边读边想:

  (1)、“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对症”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古方解决疑难病症呢?

  (3)、后来他父亲为什么又同意他学医了?父亲从“不愿”到“同意”说明了什么?

  五、教学生字词:

  诊 职 症 效 凑

  六、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诊费

  职业

  有效

  对症

  疑难

  病症

  救死扶伤

  2、辨析词语:“志愿”“自愿”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联系的?

  (2)、引导学生分层,把联系紧密的句子合并在一起。

  (3)、说说3层意思。

  (4)、理解重点词句。

  ①“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一句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②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③“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能算是完善的药物书?

  ④找出描写李时珍想法的句子,这些想法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说说图上内容。

  (2)读读议议:为了重新编写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先划出有关句子,再同桌交流。)

  (3)指导朗读。

  ①帮助学生定准1、2两句中的重音:轻读“在治病的时候”和重读“亲自”“采药”形成对比,暗示后者难度之大;重读“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突出困难之多;重读“走遍了”以及在读两个“不怕”后稍加停顿,突出李时珍不畏艰难的精神之可贵。

  ②后3句让学生边读边体味边定重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重读的.词语:好几天、饿了、干粮、天黑了、山上、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书本上。

  ③齐读这一节,进一步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3、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你们有谁见过《本草纲目》这本书?

  (3)、出示《本草纲目》,让学生翻翻(厚薄),看看(图文),掂掂(分量)。

  (4)、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部书怎样?课文中是怎样评价它的?(著名、伟大。)它著名在哪里?为什么说它伟大?

  (5)、讨论后齐读第6、7两段。

  (6)、介绍“出版说明”中的有关内容及第2部药物书《本草纲目拾遗》,告诉学生这本书是清代赵学敏编写,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后100多年,记载了900多种药物。

  (7)、再问:现在有人正准备编写一部更新更伟大的药物书,同学们知道是谁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意在将理想的种子播进幼小的心田。)

  三、作业。

  课文后思考题1、2。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家李时珍,为了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学医和编写著名药物书《本草纲目》的过程。

  2、认识李时珍的思想品质。(救死扶伤,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3、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进行具体的示例教学。

  三、复述课文。

  (着重复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四、教学生字词:缺

  载 况 编 酷 拜 访 判 纲 籍 译

  五、辨析:

  1、药物药材药方药性药效

  2、药方良方古方

  3、药物书中药书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李时珍是_____朝伟大的______家和______家,他从小就立下了志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不但______还______。采药时,他不怕______不怕______。走了______路,拜访了_____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2)、李时珍花了______年时间,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______字,记载了______种药物,是中药书籍中一部_______。

  附:板书

  4

  李时珍

  决心

  治病立志学医

  向父亲学医

  编写《本草纲目》

  准备工作

  采药

  为穷人

  志坚

  贡献

  结果

  访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听读识字把字读准确。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

  教学重点:正确拼读及熟记生字

  教学难点: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所以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出示贴纸“月亮”

  生:月亮。

  师:那么,你能说说月亮的样子吗?两头怎么样?就像什么?

  生:弯弯的,尖尖的,小小的船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 小小的船” 板书:13 小小的船

  生齐读课题。

  贴“月亮”,“晴朗的夜空里除了有月亮,还有什么呢?”

  生:星星。

  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空啊,有月亮,有星星,今天我们就一起坐上这艘小小的船到美丽的太空上翱翔,谁想去?想去的同学赶快打开书本98页,快速地把课文拼读一遍

  二、新授

  (一)初次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自由拼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生打开书,自由拼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二)认读字词

  师:课文里有一些认读字宝宝想和同学们交朋友,老师把它们请来了,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三)学习生字

  师:在这些生字和词语当中,有几个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你能找出它们,并读一读吗?

  1、出示生字:看

  指名领读。音节、书空、组词

  师:除了“看见”,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看”字。

  师:在这一个字,你最熟悉那部分,按上下结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一个“目”你这种方法也很好,奖励你一颗观察之星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生描一个练一个。

  2、出示生字:见

  师:第二个生字朋友迫不及待地要出来跟大家见面了,大家一起来和它交朋友吧

  生齐读,音节,书空,组词(看见)

  师:除了“看见”,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跟“见”有关的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见”字。

  师:“见”的结构,书写的时候从上到下,上面是一个未封口的“口”,下面像“儿”但不是“儿”,因为这两笔是靠在一起的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

  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生描一个,练一个。

  3、出示生字:星

  师:最后一位生字朋友已经等了好久了,大家快来跟它交个朋友吧。

  生齐读,音节,书空,组词(星星)

  师:除了“星星”,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跟“星”有关的词语?

  生自由组词

  师:除了刚才的认字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师引导生从整体上观察“星”字。

  师:“星”字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生”上面小,下面大。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样写好?

  师板书指导,生观察师写并书空比划。提醒写字姿势。

  (四)课中休息。

  师:今天同学们写字非常认真,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小小的船》,让我们放松一下吧,在歌声享受翱翔太空的快乐。

  播放音乐。

  (五)进入课文,讲解词句

  1、走进课文

  师: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这首儿歌,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欢快的心情

  师:谁能带着这样轻快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一两个。

  2、指导读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我读一句,你读一句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节奏。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读游戏,看看同学们对课文有多熟悉?

  3、理解课文

  师:游戏规则是:齐读“弯弯的月儿”,女同学读“弯弯的”,男同学来答( )。

  出示:弯弯的月儿 弯弯的( )

  生齐读。

  师:弯弯的月儿就像什么?

  生:小小的船

  出示:小小的船

  生齐读,对读“小小的( )”

  出示:闪闪的星星

  生齐读,对读“闪闪的( )”

  出示:蓝蓝的天

  生齐读,对读“蓝蓝的( )”

  (六)背诵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非常熟悉了。有谁能背下来了呢?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背下来了。那么一起来背一次吧

  生齐背课文。

  (七)拓展说句子

  师: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个生字朋友里,有两位朋友还能组合成一个词语。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比比谁最会说?获得今天的说话之星

  出示:用“看见”说一句话

  我看见星星。

  我看见闪闪的星星。

  我在小小的船里看见闪闪的星星

  师:第一句老师说清楚了谁看见了什么,“我看见星星。”

  第二句老师说清楚了我看见怎样的星星,“我看见闪闪的星星。”

  第三句老师说清楚我在哪里看见闪闪的星星,“我在小小的船里看见闪闪的星星。”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看见”来说一句话,比一比谁最会说,谁能获得今天的说话之星。

  评价:看来同学们学会了用“看见”说话。真棒!

  (八) 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太空里玩得开心吗?仔细回想一下学到了什么?再想一想我们在太空里看到了什么?

  生:学了三个生字“看、见和星”,星星和月亮

  师:你还想看到什么?

  生自由想象。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奇思妙想。那么就把你想到的画在图画纸上,这个就是今天的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奶奶把杏子分送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故事,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道理,引导学生从小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

  2.继续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们、乡亲们尝鲜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们看见过结满果子的'果树吗?

  如果你家有一棵果树,当果子成熟后,你准备怎么办?《杏儿熟了》这篇课文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

  (二)自读课文。

  (三)拼读生字词。

  黄澄澄羡慕栽仰着头糊涂忍不住傻不敢吱声馋猴儿揉揉腿

  颤颤巍巍衣兜婶子

  (四)再自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层次。

  △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合并?

  1.“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

  2.杏树是奶奶种的。

  3.奶奶让“我”数杏子。

  4.“我”数来数去没数清。

  5.邻居家孩子偷摘杏子摔下来。

  6.奶奶扶起孩子,叫他们别走。

  7.奶奶打杏子。

  8.奶奶把杏子分给孩子。

  9.“我”照奶奶的话,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10.今年“我”又把杏子送给乡亲们。

  分段,归纳段意。

  (六)范读课文。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指导:奶奶的话,要读得亲切。“我”的话要读得天真、可爱。“我”心里想的话,要读得轻。

  (八)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1.奶奶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结的杏子分给大家?

  2.指名读第七、八两个自然段。(突出:“颤颤巍巍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

  3.齐读奶奶的话。“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你觉得这句话对吗?再齐读奶奶的话。

  (九)总结。

  片断表演:

  “我”捧着果子给大爷、老奶奶、大婶、小伙伴们送去。乡亲们接过果子,表示感谢。通过表演体会把快乐分享给大家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设计意图: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本文寓意所在。而文章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4.有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隐含的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看图,谈话揭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件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葫芦放大图和带拼音的“葫芦”二字)师提醒学生注意“芦”在词语中的变调,读好轻声。

  2、我们认识了葫芦,你们看,这又是葫芦的什么?(指葫芦藤,待学生说对后,在课件中出示“葫芦藤”)提醒读好“藤”的后鼻音,再指名读“葫芦藤”,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都是草字头。

  3、揭题质疑。

  ①揭题: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葫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过渡: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①请用序号在文中标出共有几节。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预习时划出的生字多读几次。

  ③想想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记的?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效果。

  (1)谈话:小朋友学得真起劲。接下来我们就来向生字挑战,好吗?(课件出示)

  葫(hú)芦(lu)细长的藤(téng)盯(dīng)着邻(lín)居哇(wā) 挂着

  一棵 每天 自言自语 奇怪 治一治

  (2)检查读:

  ①请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②认为自己最能干的同学,请到讲台桌前当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

  ③认为自己聪明的同学,请举手对老师、同学说说你记生字的金点子。

  ④师:现在,我们让生字宝宝来到课文中,向课文挑战,好吗?

  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1][2][3]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来自网!

  三、看图比较,找出不同

  (一)、看图说话。

  1、出示课件。(第一节和第四节的插图)

  你们看,两幅图上都有叶子、葫芦和人,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很不一样。

  2、引导讨论

  (1)人的表情

  (2)葫芦叶子

  (3)葫芦

  1、过渡: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快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第一幅图,哪一段写第二幅图?(学生找到后,在图下分别出示课文第一段与第四段。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1、学习第一段

  ①自由读第一段后,指名读第一段(评读哪个句子读得好)

  ②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③师:葫芦真可爱,还有哪个句子也写葫芦长得好?指导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好此句中的“细长”、“长满”“雪白”。

  ④师引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连起来读读这段的一至四句。

  ⑤引读:葫芦长得这么好,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很喜欢葫芦。)指导读好喜欢的语气。

  2、学习第四段

  过渡:那个人多么喜欢自己可爱的葫芦,可结果呢?

  自己读第四段,指名读第四段,评评哪些词读得好。谈谈那个人的心情(伤心),再用伤心的语气读第四段。

  3、总结质疑

  ①再次读读第一段和第四段。

  ②从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词来说一说叶子、葫芦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板书)

  ③学了这两段,你们明白了这么多,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④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课外去查查资料、思考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五、巩固书写

  1、巩固生字:

  (1)学到现在,小朋友一定有点儿累了。咱们到智慧树下摘摘智慧果,放松放松,好吗?

  (2)猜字游戏。

  ①老师出字谜:

  领队在前。(邻)

  有眼不见灯火(盯)

  ②鼓励学生编字谜或做动作,大家猜字。

  2、指导书写:

  (1)出示“每、言、挂、哇”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言”和“每”。

  言:注意第一横长,第二、三横短。

  每:注意笔顺。师范写,学生书空,再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4)评价。让学生把最满意的字拿给同桌看,并介绍经验。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葫芦

  绿可爱

  ↓?↓

  生虫→黄、落

语文教案 篇6

  一、材料导入

  课间展示阅读材料投影,学生自读(名字为《让孩子多睡会儿》)上课自然导入

  二、落实重点,明确选材真实可信的范围

  1.老师引导学生一起逐步填齐24小时时间“表”:

  重点内容:以“我”为中心;

  标出相应时间所在的地点;

  标出相应时间接触的人;

  标出相应时间的常规活动;

  补充假日部分,小表作为补充。

  2.分析图表,小结选材范围以及可以生发的主题:

  地点:学校、 家中、 路上

  时间:11小时---12小时—1小时

  主题:友情、 师生情---亲情---关爱,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

  学生尝试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题目所选的题材,提出并自己把材料放进表内相应内容

  学生可以把三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任意变化时间,社会生活接触时间少,多数属于所见所闻,感触不多,不作为重点选材范围,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大社会背景,而天天奋战的课堂、天天滋养我们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随手可以提取题材,生发积极向上的主题。

  三、 进攻难点,力求选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领域选材,表达相应的主题,歌颂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节语言生动一些,属于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图表,我们可以创新的.题材已经不多,既让人相信又是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很少了,可以继续尝试,继续观察,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在同样的主题下同样的题材下尝试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哪怕就是一点点,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发现一点亮点,无形中分数就从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为比较优秀的作文。

  1老师引领全体同学归纳所写过的作文的选材新内容、新角度

  家庭:母爱—曹倩雯作文写妈妈悄悄看化学书(新题材)

  欧阳北平写妈妈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还是给孩子送伞,结果回家后细心的孩子发现妈妈发烧了,然后大量的心理描写,接续前文大量的铺垫。(新角度)

  个人成长----宓源 写作业坚持与否,个人意志品质磨练

  学校类:

  师爱:辅导——?需要新角度

  学生生病,老师背着送医院,题材不新,还可以不可以变换角度(个人认为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学矛盾---?

  “我”的成绩单下来了,一个同学给自己开心,自己还误会,然后听说这个同学也考得不好,自己通过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画人物(新角度)

  社会类

  关爱:张秉义---买篮球杂志时候和遇到乞丐时的选择,(新的角度)

  张思泽--是否搭陌生人车子,被搭和要搭车两个角度

  2老师让学生自己就同样师爱、母爱两个主题找新的角度

  3交流、归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PPT展示:

  (1)琥珀 形成 的过程;(2—13)

  (2)琥珀 发现 的过程。(14---19)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