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品】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整体干支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 习课文第一段,了解松鼠的外形,进行习作指导。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过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1、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松鼠》(板书) 读读课题
2、 我们先来看看松鼠生活中的照片。CAI
3、 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
过渡:看看课文是怎么给我们介绍这个美丽、可爱的小家伙的,
1、 请大家走进课文,快速读读,回忆一下自己昨天认识的字和理解的词,一会儿请小老师教教大家。(投影 反馈)
2、 真能干,你们不仅认识了字,还理解了意思,张老师在备课时也理解了这些词,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们。
3、 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四名孩子读读课文,其他孩子听他们读的怎么样?(字音)
4、 (评价)
5、 现在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认真读读,想想你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CAI)
6、 反馈(外形 活动 搭窝 吃食)
小结:说的真好,作者就是从外行、活动、搭窝、吃食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美丽、可爱。
过渡:这么可爱的小松鼠,它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搭窝,还喜欢吃很多食物。多么可爱啊!那么它长什么样呢?课文哪一个段落给我们介绍了?(1自然段,CAI)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的外行特点
1、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认真读读,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他的.外形的?(四肢 面孔 眼睛 毛 尾巴)
2、 抓住你喜欢的一处,认真品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3、 反馈(图文结合,讲读结合)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从哪看出来?(抓出重点词语)
4、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们的喜爱!
5、 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读当中已经看到了这只美丽、可爱的松鼠了)
6、 读的真好,老师都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读读了,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面的句子。
7、 细心的孩子会发现,刚才老师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关系?(总分)
8、 现在请大家边看图边回忆刚才学习的内容,填填空。
过渡:看来这美丽的小松鼠真的是装进了大家的心理了。
9、 请大家再次细读这段话,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上到下)
10、 那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抓住特点有序的描写)
小结:正是由于作者认真观察,积累了那么多好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才把这可爱的松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练笔
过渡: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小猫图片一张CAI)
1、 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2、 老师也喜欢它,那现在请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想想如果让你来写他的外形你怎么写?
3、 (反馈)指名说,其他同学听,看看结构是否是总分,是否抓住了特点,是否安顺序来描写的。
4、 多请孩子说,直到写作稍弱的孩子都能知道怎样写!
师点评:非常感谢你们把这只小猫带到我们的身边,希望孩子门平时勤练笔,多观察。
5、 老师也写了一篇,(CAI)生读。
6、 好,现在请你拿出笔,也像作者一样把你刚才说的写在本子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诱惑(huò) 喧(xuān)腾 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作业,练习习题二。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溪的性格特点,学习小溪不怕困难的,勇往直前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溪与太阳公公对话的含义。
2.体会小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让我们伴随着小溪坚定的步伐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色吧?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感知。
(1)整体感知全课文。
(2)小组互动:
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1)同桌互读,通过朗读体会小溪的愉悦心情。
(2)引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3)交流读懂了什么?
四、识记生字。
(1)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用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2)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3、韩信使人间视 4、背水陈 5、有生得者购千金
6、顾诸君不察耳 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乃敢引兵遂下 大王乃肯临臣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为陛下所为 淮阴人为余言 必为二子所禽
3、辞于淮阴侯 信钓于城下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4、诈令人从上所来 为陛下所为
5、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三)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你的根据什么?
(师)先叙述韩信窝囊无用,再叙写韩信指挥对赵国德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叙述韩信郁郁寡欢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惨境遇。时时刻刻揪着读者的心。
四、研读文本1----3节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七、研读文本11节
议论表达司马迁的看法,有钦佩有惋惜
八、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写微时的三件事情,详写井陉之战的经过(战前、战时、战后)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写被灭族的经过,暴露许多的漏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注音
商贾( ) 晨炊蓐( )食 漂( )染 井陉( ) 裨( )益
偏裨( ) 辎( )重
答案:商贾(gǔ) 晨炊蓐( rù)食 漂( piǎo )染 井陉( xíng ) 裨(bì)益 偏裨( pí ) 辎( zī )重
2、翻译文本中的几个文言句子
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不怕死亡的话,就刺杀我;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割草后再煮饭,士兵们不吃不饱肚子。
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您应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使营垒坚固,不与他们作战。
④水上军开入之,复急战。
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去,继续与赵军激烈地作战。
3、总结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语
(师)一饭千金 背水一战 多多益善 胯下之辱 逐鹿中原
二、阅读高考文言文语段,完成旧知到新知以及阅读能力的迁移的任务。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愈,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动引历史故事,铁证如山地认为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对季布拱手作揖,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三、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客观原因角度和主观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
附例文(略)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4(教师版)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备课参考﹚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㈠探讨第二部分内容。
⑴答案参考:第4自然段写了3件事,一是他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诵古文;二是二十岁开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到了许多地方。三是奉使巡视西南地区。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开始的壮游,给司马迁以实地寻访文化古迹、收集历史是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它的历史观。巡视西南,他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为《史记》写作准备丰富的资料。
⑵答案参考:第5自然段司马迁父亲临终嘱托有3层意思,一是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自己难以完成续写历史的任务,要求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强调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告诫司马迁要以周公为榜样,通过写史,“修旧起废”,兴礼乐,正王道;三是汉兴以来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自己未能论载,“余甚惧焉”,要求司马迁切记勿忘,完成自己的遗愿。
⑶答案参考:不赞同,第6自然段写了2件事,一是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开始缀集资料,为写《史记》做准备;二是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这2件事似乎与《史记》创作无关,其实,《史记》的内容宏富与司马迁的博学和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可以说,司马迁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为以后《史记》创作做了准备。
㈡学习第三、四部分。
⑴解释下列词语。(A级)
① 重点实虚词。
本:遵奉。 让:谦让。 诸侯害之:嫉恨。 善善恶恶:善,形作动,彰显;恶,形作动,惩罚。贤贤贱不肖:贤,形作动,尊崇;贱,形作动,鄙夷。 存亡国,继绝世:存,使动,使……保存;继,使动,使……承继。 君不君:名作动,像国君。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状,向上。 下辨人事之纪:名作状,向下。 论次其文:整理,编撰。
② 古今异义。
是非,古义:褒贬;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连词。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有条理。隐约,古义: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
③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
孔子知言之不用﹙ 被动句 ﹚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
而君比至于春秋﹙介宾状语后置﹚
⑵探讨文本。
⑴答案参考:司马迁表示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
⑵答案参考:“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⑶答案参考: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
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㈣阅读文本第11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次:编次,整理。厄:遭受困厄。厥:才。遂:通达,表达。
2. A﹙前“而”表修饰,后“而”表因果。前“夫”表感叹,后“而”表感叹﹚
3.略。
4. A﹙司马迁并未为对辩护事感到后悔﹚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备课参考﹚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㈠探讨第五部分内容。
⑴解释下列词语。(A级)
①重点实词。
绝:中断 。拨:废弃。 次:整编。
间:不断地。原:推究。科条:名作动,对史事科分条列。
②古今异义。
古文,古义:用先秦文字写的古书;今义:古代的文章。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
至于,古义:至,到;于,介词;今义:连词。
原始,古义:推究本始;今义:最初的,古老的。
⑵探讨文本。
⑴答案参考: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2.家族的影响,父亲遗命: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
㈡文本探究。
1.答案参考: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答案参考: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答案参考:(1)年十岁诵古文。(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答案参考: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㈣本课巩固练习。1. B ﹙①王,名词作动词;④显,彰显。﹚2. C﹙第一个“其”,表祈使,第二个“其”是代词;两个“于”为介词﹚ 3. D﹙“嫌疑”“聚散”古今同义﹚4. B 5. C﹙A“王”,为王。B“下”,处在下面。D“死”,为……死。﹚6. D﹙以,目的连词。A 表顺承,表并列。B 取独,定语后置。C动词,介词。﹚7. B﹙A“杜”为“牡”C“杉”为“彬”D“蔽”为“敝”﹚8.略9. 答案参考:①示例:让我去经受磨练 给我一次失败 让我去体会忍耐 给我一次耻辱②要点:内容贴切,语言通顺,形成排比。
语文教案 篇9
【《金色的草地》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 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 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 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 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 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 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 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 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 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总结】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因此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特别是我们山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用不同的语调变化,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草地上玩耍游戏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语气要轻松活泼,节奏速度较快。(在这一过程中,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上的重点,给足时间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品读、跳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特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手法。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的张,合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那么怎样打比方呢?(这是本人在这一知识点上的重点训练)通过出示一些较为深刻形象的例句。如,描写看报时,可以这样打比方:
1、看报就像喝果汁,“咕嘟咕嘟”地喝,不知是什么味儿;如果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尝,就会感觉果汁原来是酸酸的,甜甜的。
2、时间像公平的老人,如果你能善待他,珍惜他,就慢慢地就能感觉他对每个人都不薄。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这是本人在文本中的重点讲解与训练。(复述文中描写兄弟俩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唤起孩子的童心令人欲放的一幕。)在这环节中,我口头出示:孩子们,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吧,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采集植物标本,火红的枫叶让人倾心欲滴,招人燃起生命的火焰,去和小鸟一起唱歌,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让孩子们感到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快乐的同时要用心去体会,写作文时才能把这种感受写得出来。比如:文中“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又发现了变化的原因。这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或者是轻易地放过去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现象。如:要下雨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冬天有许多动物为了生存要冬眠。(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凡事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了习作,训练素材较多,写自己家乡的某处景物,也可以写一种植物,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小发现”写“观察日记”)等。
为了突破难点,再次出示第3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找出原因。)出示:例子(我家种了几棵向日葵,我每天都去看望它们,有一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学生掌握比较好。
总之,学语文,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读,有兴趣去写,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能体现语文的实质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