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3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自读自悟认识“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的快乐、无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歌曲导入。师生随着音乐磁带共唱《丁冬》。
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带(或师范读),思考: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
1、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2、组内学生轮流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打等级。
朗读
1、细读课文,思考: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指名读课文前三自然段,重点指导说的话,揣摩它的心态和神情。
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1——3自然段。(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2、
练习背——指名背——分组竞赛背。写字学习“瓦、泉、然、结、塔”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读文学习4——7自然段。
1、运用上节课的方法,学生练习读的话,体会它自豪、欢快的心情。
2、师生合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读文。
3、回读全文,交流:你觉得怎么样?
写字学写“股、脆、杜鹃”四个字,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
语文教案 2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和反义词,并能正确运用。
2.积累名人名言,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举办故事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
重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乐学善思办法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又到了检测大家对这一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2.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练
叠词训练。生自由做,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指导。
填反义词。同桌合作填,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日积月累。
(1)小组内书读。
(2)引导学生感受名人名言的意思。
(3)练习背诵
3.知识窗。
(1)自读、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2)学生知道哪天是国际盲人节。
4.大家一起来。
(1)指生说自己搜集的小笑话。
(2)分组互评。
(3)上台讲故事。
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积累字词。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知识城堡去闯关。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好,出发!
二、第一关:“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⑴ 课件出示:郊 球 枝 帆 笼 梨
学生边读边组词。
⑵ 课件出示:
郊──交(立交桥) 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 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 梨──利(顺利)
① 让学生分小组读,既读字,也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② 引导学生辨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去感悟规律,发现规律。讨论、发现识字方法。
⑶ 课件出示生字:交 支 龙 求 凡 利
① 指名认读生字。
② 齐读生字。
③ 开火车读生字。
⑷ 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
2、发现汉字特点,写相同偏旁的字:
⑴ 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⑵ 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上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⑶ 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⑷ 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他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的`多,添的对。
⑸ 学生互教互学,再书写。
⑹ 集体交流。
三、评价小结
画面显示“第一关闯关胜利”。
语文教案 5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说你家的小动物?小朋友这么喜欢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的动物篇,来看我们的38课“偷看大王”,板书。
谁看出我们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偷看大王》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
小老师领读
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动笔划出来。
3、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小动物,都有谁呢?
小组学习:
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哪一个?读你喜欢的部分,如果有两个小朋友喜欢同一个小动物,可以读同一段。
教师评价:
找读书快的'小组介绍经验,如:分工合理等
检查: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读,及时评价,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奖励星星。
出示鹦鹉老师的一段话,自由读。
思考,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引入学生所查的课外资料有关复眼的知识。
齐读这段话。
现在,谁能说说,课题为什么加引号?
三、学习《鸽子气象员》
1、师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正确?
3出示课内词语,齐读
4、划出这些词语,找不到的问周围的同学。
5、出示句子:
读了《鸽子气象员》这个小故事,我知道:
鸽子飞得高,说明——————。
鸽子不愿意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天——————。
鸽子快活地在天空中飞,阴沉沉的天马上————。
小小的鸽子,真是名副其实的“鸽子气象员”啊。
四、学习《小狗的舌头》
1、师板书课题
2、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默读速度快。
3、师出示词语:
急急忙忙 懂礼貌 肯定
挤挤眼 做手势 使眼色
惊讶 错怪
要求:读完后划出这些词语。
4、出示问题:
小狗去小牛家做客,它总是伸着长长的舌头,这是一只嘴馋的小狗吗?
5、引入学生所查课外资料,有关动物散热的知识。
五、作业:
把这三课的词语抄到词语摘抄本上。
六、拓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科普知识故事,讲给同学听。
语文教案 6
教学要求:
1. 通过词语的读背,积累词汇。
2. 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 进行口语训练,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购物讲价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重点、难点:
1. 积累语言文字,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
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 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
3. 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
4. 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
5. 指导个别词造句。
6. 读读背背。
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
7. 巩固练习,检查背诵。
情同( )( ) 不分( )( ) 推心( )( )
( )( )之交 问( )问( ) 亲( )无( )
( )老( )贫 心心( )( ) 天( )比邻
三.完成阅读部分。
1. 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攒:积聚,储蓄。
妥当:适当,停当。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
3. 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4. 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
5. 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作业
1. 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2. 将成语故事讲给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1. 开火车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 默写其中的八个。
二、 学习新内容
(一) 揭示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口语交际部分的训练,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购物讲价,要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购物讲价。
(二) 读题,弄清题目中的'提示。
1.齐读题目中的要求。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货比三家不吃亏------比货、比价。
a.看质量,问价格,是否物有所值。
b.找另外几家比较价格、质量。
c.确定其中一家(也可以几家)讨价还价,比较满意的价格成交。
(2)活动过程 分两步:
a.按以上方法模拟购物(不购物也行,但过程要去训练。)
b.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的购物活动。
满意:怎么完成这一过程的。
不满意:为什么没成交。
很差:上当受骗。
(三)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开展模拟活动。
1.小组内组合,分好角色表演,再互换角色表演,组内评议:要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
2.选13组表演,师生评议。
(四) 谈活动感受,得到启发教育。
正:得到能力锻炼。
反:以前缺乏这方面能力,受过骗。
升华:在购物讲价过程中要文明礼貌,不乱还价,不漫骂卖主,不毁坏商品。
三.小结
今天,我们模拟表演了上街购物讲价的经过,懂得了应当怎样做才能买到较满意的商品,得到能力的锻炼,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设计。
语文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4、草莓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突破 。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二)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五、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本节总结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补充资料: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语文教案 9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
二、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是我们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妈妈找小鸡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了玩中乐,玩中学。
三、材料和环境创设
1、一群,供幼儿观看。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四、重点与难点
激发幼儿喜欢和鸡妈妈的情感,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五、活动流程
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六、活动过程
(一)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幼儿看小鸡,听歌曲的旋律。(听觉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学做。(动作感受)
(二)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
1、教师表演。(老师边唱边带去草地)
2、幼儿听歌曲用动作模仿。(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体验)
3、老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4、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
(三)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语文教案 11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玻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诵记本诗。
2、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语文教案 12
课题:
江南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 课时,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课前准备:
江南水乡采莲的情景图;11张生字卡片;古筝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儿童诗了。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 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小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小姑娘采的是莲蓬)
二、初读
出示词语:莲叶、江南 、采莲、鱼儿(带拼音)。
(1)你能读准这些词语吗?自由读、指名读。
(2)提高难度,去掉了拼音你还能读出来吗?
(3)最喜欢哪个词语,用它来说一句话。 江南可真美,小朋友把它说得更美了,书上有一首写江南的小诗呢!愿意去读一读吗?
2、初读课文。
(1)谁来提醒大家,翻到第几页。比一比谁的姿势好。
(2)要求:读准字音,碰到不会读的就请我们的好朋友拼音帮帮忙,拼读几遍。
(3)学生借拼音自渎课文。
(4)分句指名读,注意正音。
(5)齐读课文。 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你们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 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吗?老师有秘诀:就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诗句里的画面,这样就把课文读得好了。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可 叶 田 鱼 西 北
2、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自学生字笔顺。说说识记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演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语文教案 13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下册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