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8 08:49: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2.知道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3.阅读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太空“清洁工”产生的原因和用途,从而对太空、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太空“清洁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太空“清洁工”

  2、你们看,美丽浩瀚的太空你们可曾知道,那里充满着危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空“清洁工”》

  (二)初读课文。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圈一圈:太空“清洁工”是什么?

  (3)划一划: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样的?

  (4)写一写: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用途?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现在,你是太空“清洁工”。如果你是太空“清洁工”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 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 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修 改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

  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 自读1~4自然段

  ⑵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大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理解小战士隐瞒真情是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以及陈庚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忍饥挨饿”、“疲惫”、“倔强”、“无可奈何”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揭示课题。

  2、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你听懂了哪些?

  3、自学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提出其他字词方面的`疑问,讨论。

  (3)自由读文,要求通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评议。

  4、给课文分段。

  (1)读第1自然段,说说段意,并将课文先分成两段。

  (2)陈庚同志谈起的这件往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

  (3)说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提示:拒绝照顾--倒在草地上--牺牲原因,深深自责。)将2-5自然段再分成三段。

  (4)讨论交流。

  5、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请你们欣赏美景。你们期待吗?(配乐图片展示)美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同样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五花山。揭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

  (二)引入五花山

  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

  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叫五花山?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颜色?用“——”划出表示色彩的词。指名回答(金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找出这些颜色所含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 只有松柏不怕 联想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 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此时此刻你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美不胜收)请全体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在熟读的基础上,课件欣赏秋天的五花山。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一场雪过后,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欣赏家乡美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赞美家乡。

  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课后反思:

  我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完成。基本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还有点遗憾是: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话练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尽量地多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9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

  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27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2.知道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3.阅读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太空“清洁工”产生的原因和用途,从而对太空、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太空“清洁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太空“清洁工”

  2、你们看,美丽浩瀚的太空你们可曾知道,那里充满着危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空“清洁工”》

  (二)初读课文。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圈一圈:太空“清洁工”是什么?

  (3)划一划: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样的?

  (4)写一写: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用途?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现在,你是太空“清洁工”。如果你是太空“清洁工”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 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 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修 改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

  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 自读1~4自然段

  ⑵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大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理解小战士隐瞒真情是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以及陈庚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忍饥挨饿”、“疲惫”、“倔强”、“无可奈何”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揭示课题。

  2、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你听懂了哪些?

  3、自学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提出其他字词方面的`疑问,讨论。

  (3)自由读文,要求通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评议。

  4、给课文分段。

  (1)读第1自然段,说说段意,并将课文先分成两段。

  (2)陈庚同志谈起的这件往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

  (3)说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提示:拒绝照顾--倒在草地上--牺牲原因,深深自责。)将2-5自然段再分成三段。

  (4)讨论交流。

  5、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请你们欣赏美景。你们期待吗?(配乐图片展示)美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同样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五花山。揭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

  (二)引入五花山

  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

  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叫五花山?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颜色?用“——”划出表示色彩的词。指名回答(金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找出这些颜色所含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 只有松柏不怕 联想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 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此时此刻你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美不胜收)请全体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在熟读的基础上,课件欣赏秋天的五花山。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一场雪过后,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欣赏家乡美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赞美家乡。

  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课后反思:

  我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完成。基本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还有点遗憾是: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话练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尽量地多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9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

  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