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9 11:53: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识字方法:从身体部位的词语中识字。

  2、读准词语,尤其读准轻声词。

  3、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

  4、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掌握一种识字方法,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背诵、记忆古诗。

  教学难点

  养成积累生字、词语、诗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学期学到了几种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回忆一下,有哪几种?(通过天气来识字、通过数量词来识字)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识字。

  二、趣味识字

  1、出示生字和词语:

  眉毛 鼻子 嘴巴 脖子

  手臂 肚子 小腿 脚尖

  2、同桌互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

  3、指名读,大家正音。

  4、说说你发现什么?

  5、小结:这些词语都是关于身体部位的词语。

  6、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身体部位的词语,另一个同学指。

  三、读一读

  1、出示词语。

  胆子 粽子 镜子

  爸爸 妈妈 哥哥

  故事 月亮 时候

  2、同桌互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

  3、指名读,大家正音。

  4、说说你发现什么?

  5、小结:名词后加“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老头儿。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娃娃、猩猩。

  四、汉字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说说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2、这些字有一笔是一样的,同学们说说是哪一笔?

  3、猜一猜,写这样的汉字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点在什么时候写?(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

  4、教师指导。

  5、学生书写,教师巡查。

  五、日积月累

  1、指导学生初读《寻隐者不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教师指导学生演读。

  (2)同桌表演朗读。

  (3)先自己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4)背诵。

  六、读一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妞妞赶牛》,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是否响亮)

  4、读了《妞妞赶牛》,你有什么发现?你从前读过这样的绕口令吗?

  5、回家和父母一起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准。

  七、总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让我们齐背《寻隐者不遇》、齐读《妞妞赶牛》,在背诵声和朗诵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复韵母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ɑi ei ui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及与声母的.拼读。

  2.过程与方法:练习复韵母ɑi ei ui拼音,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教学重点:

  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开火车读ai ei ui

  2.通过老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形式,复习什么是复韵母。

  3.听读练习:听老师读儿歌,找出这几个老朋友。学生边听边一起找出带调韵母,师巩固。

  一对小姐弟,姐姐高来弟弟矮。弟弟要砍树,姐姐急忙制止他:“哎!哎!哎!别砍,别砍!爱护小树,人人有责!” 天气渐渐转凉了,姐姐围围巾,既温暖又好看。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内容

  1.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他们准备到拼音王国旅游,遇上智慧姐姐,玩起了闯关游戏。

  2.第一关:拼音娃娃b p k h与复韵母ai的拼读、m、w和ei的拼读、g h sh s与ui的拼读。

  3.第二关:看图认一认:拼读带调复韵母音节词。

  白菜、梅花、书柜

  4.第三关:听故事《龟兔赛跑》。边听边想:故事里出现了哪几个小动物?

  5.引出音节词? wū guī pá bái tù shuì

  6.通过故事,引导:毅力+恒心=成功(特别是学习上)

  7.教师小结:我们平常说的每一句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们学的拼音字母组成的。

  三、学习儿歌,识记生字。

  1.学生看书,找出自己学过的音节拼读。

  2.教师有重点指导拼读。

  3.认字:妹 奶 白 皮

  四、书写练习

  1.做做老师自编手指歌,活动手指、放松大脑,为写字做准备。

  2.学写音节词,教师范写,学生跟写,提醒学生“三个一”。

  板书设计:

  wū guī bái tù

  pá shuì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二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

  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

  三悟一悟

  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说一说

  出示名言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

  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五写一写

  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字数:100字左右。

  六结束语

  推荐阅读

  胡适《我的母亲》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茵》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 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有声有色”是较高的标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2、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文天地》第一题、第二题、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学习摘录笔记,进行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

  2、学生自己读生词。想一想:体会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三、学习古诗

  1、你对这首古诗句有哪些了解?(指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资料)

  (有关诗人、年代、古诗词的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老师可以简单的'讲解古诗的意思。

  4、学生再进行语句的朗读,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理解谈话。

  5、练习说话

  四、课堂小结:

  课堂中我们进行了生字、词语和句子的练习,课下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把阅读熟练读熟练。

  作业设计:

  1、诵古诗词,说说古诗词的意思。

  2、搜集礼貌用语、以小组为单位,贴到教师的留言板上,学习运用。设计,语文,教学反思,北师大

语文教案 篇6

  6我选我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从小关心集体。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题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边读边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出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让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小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明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里静悄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选谁当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已.)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的慢而低,显示出教室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休会他为什么选自已当劳动委员.(1,王宁和李青是好朋友,他非常想学习李青爱劳动,爱集体的点;1,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的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齐读,指名读),齐读第四自然.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一掌声?(全斑同学相信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同和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课文.

  二、1、识记字形,指导字.,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而不是文.界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分.

  为:是``为.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而不是古

  2、指导写课文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描写一个,临写一个,对照范字再写一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的人字头,和捺的起相连结,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口头词语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3、课后练习第四题.

  (1)学生自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板书设计:

  10我选我

  王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教学重点难点: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教学准备: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教学流程: 1、基础练习 A写出下列词语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三、知识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有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8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8-11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4

【经典】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