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8 12:48: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

  揭示“海”的象征意义。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背诵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促、式”理解部分词语。

  2.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2自然段。

  3.理解蚕乡小镇恬静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蚕乡小镇恬静的情景。

  课前准备:

  有关蚕乡小镇的图片及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小镇逛逛

  (板书小镇)

  请看看这些古朴、典雅的水乡小镇照片。看着看着你们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小镇是美丽的,小镇是优雅的,小镇的早晨更是令人向往的(板书的早晨)

  齐读课题

  课文的题目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想知道答案吗?老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去找?很有信心,你们打算怎样去找?读课文,好方法,你们觉得怎样读好,给自己提提要求。生:……

  二.初读课文

  老师尊重你们的要求,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自己去读读课文。

  读着读着,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板书恬静热闹紧张)

  引读

  小镇的早晨是——

  又是——

  更是——。

  是啊,小镇的早晨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特点,小镇的早晨是怎么醒来的?(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呼醒)怎么知道?

  三.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生: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cù)的喇叭声惊醒的。

  男同学当司机发出喇叭声,又短又快的喇叭声课文用哪个词形容(短促),女同学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怎么样?刺耳(惊醒)

  生: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zòng)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lǔ)声唤醒的。(模仿摇橹声)

  吱----------嘎---------------当悠闲的摇橹声响起时人们还沉睡在梦中,下面请水乡的男孩睡在梦中,让我们水乡的女孩唤醒你们。待会儿说说被唤醒的感觉。

  课文写小镇的早晨,这儿为什么还写城市的早晨

  你们说得真有道理,我们试试用声音来表达吧!

  那悠闲的摇橹(lǔ)声唤醒的早晨悄悄向我们展开了迷人的画面。

  (播放课件师讲述)

  看着看着你们有什么要说吗?

  生:……

  师是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恬静得让人心醉,静得舒舒服服、甜甜美美:(板书把恬的竖心旁改红)那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早已在作家的笔下生花了,自己不去亲身体验一番真是太可惜了。

  四.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划划,你们从哪些句子,甚至哪些词体会到小镇早晨的恬静。找到了把他读得舒舒服服、甜甜美美。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反馈:①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仔细,指名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评:好在哪不好在哪你能读给他听听吗

  你的真诚感动了我,也一定感动了他,我相信此时此刻在坐的同学都有所感动,读一读

  ②两座拱型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老师觉得你们自己一定能学好,就向刚才一样把表示恬静的词找出来,然后读读(请推荐一位来读读)

  生读

  为什么推荐他你也向他那样读读。你的成功是吸取了同学的优点

  听了你的读我也真希望自己亲眼去看看。有没有同感

  齐读

  还有吗?(没有)有个句子你们不仔细读就发现不了他的恬静,出示句子

  ③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蓬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仔细读读

  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吗?

  各式各样的小船,其中那种船最吸引你们?为什么

  这么可爱的船谁愿意来试试。(指导朗读)

  那么多船怎么感到静啊

  河水是静静的`,小船是静静的,石桥是静静的,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想读吗?齐读

  老师给你们配音乐

  五.指导背诵

  小镇的早晨美吗?想把美记在心里吗?请同学们自己把文中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3分钟时间)

  把美的句子背给大家听听。配图

  还有同学也觉得这句美吗?

  谁觉得这些句子都美的。试试

  齐背

  六.拓展练习写一写

  小镇的早晨的恬静,就只这些吗?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恬静的,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田野里

  小路上

  公园里

  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反馈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读并背诵小镇早晨的恬静,尝试写了小镇早晨的恬静,还积累了不少描写“恬静”的词句。在我说再见之前,我有几句发自内心的话要说,想听吗?我们的语文大师吕淑湘说过:语文能力的形成,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咱们学习语文不能束缚在课内,应拓宽视野。比如小镇的早晨的恬静不局限在小河,石桥……还体现在公园里,小路上……那么,恬静不能只局限在小镇的早晨,许多自然风光给我们恬静的感觉。人与动物融洽相处于大自然中,也会给人以恬静的感觉。表现恬静的语言形式也很多,课文用一段,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表现,如:

  水平如镜照树影

  天地之间乐逍遥

  山在虚无飘渺间

  青松翠竹花戏蝶

  青青小溪绕山间

  诗情画意在人间

  板书:

  小镇的早晨

  恬静

  热闹

  紧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剪贴画和绘画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尝试用纸、剪子、胶水、吹塑板、水粉色等多种工具和材料,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用绘画或剪贴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二)难点:作业的新颖和富于情趣。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彩纸、白纸、剪刀、胶棒、油画棒

  (二)教学器材:电视、电脑、录音机

  (三)教学:《—美丽的天空》

  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讲授新课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生谈话,感受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增长知识、见闻。学生根据声音、图像展开想像,并用画笔表现出所想。

  师: 你们喜欢旅游吗引到大自然中美丽的地方去游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景色,还知道了许多新的知识。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师: 今天我要组织一个旅游团,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看,这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你们猜到我们去哪儿了吗?

  师:想搭乘本次航班的同学用线画出在天空中见到的或是想象到的一种景物,作为此次航行的机票,在音乐声停止时,请你迅速把它贴在胸前。

  2 欣赏图片,启发思路

  ⑴ 作起飞准备(放起飞声音)

  ⑵ 欣赏

  ⑶ 欣赏作业,选择作业形式

  小组讨论,进行竞赛根据内容,学生边讲解,边欣赏。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师: 现在飞机就要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师

  : 各位乘客请注意,欢迎大家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此次空中旅行的导游,现在行你想象一下,待会儿我们会在空中看到哪些景物呢?(小组讨论,看那个组说的最多)

  师: 让我们透过飞机窗口,一起欣赏来欣赏大家提到的`这些景物(出示,边欣赏,学生边讲解)

  师: 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就要结束了,为了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咱们一起把天空中美丽的景物表现在纸上,好吗?

  师: 见书,谁知道这些作业是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你喜欢哪种?除了这些方法以外,你还想用哪种表现?

  3 创作实践

  学生创作。

  师: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创作一张美丽的天空。教师指导

  4 评价

  欣赏画面、讲故事

  师:大家将自己的作品拼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讲有关天空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

  2.明确赏析古诗词的几个基本点。

  二、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请学生简介杜牧其人;背诵《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化村。

  2.老师简介作者(见课本注解)周汝昌先生,激发学生兴趣。

  (二)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纷纷”;比较法

  (三)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四)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五)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六)复习:想象的种类。

  明确:再现的`想象和创造的想象。

  (七)作者在分析《清明》绝句第三、第四句时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联想法。

  (八)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九)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十)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十一)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十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咏语言,抓住诗眼。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四、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训练中的有关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4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3、观察字形:

  廷:半包围结构,先写壬,再写建之。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6、描红,练写。

  六、课外拓展

  大自然的景色真美呀!大诗人看见了,把它写成了诗。那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下来呢!

  七、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文教案 篇7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