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优)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泥人张》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那俩个人物?
2。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二)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板书: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板书:猖狂蛮横)
(板书: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板书: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二、 教学《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吃饭、说话)如果一个人他伶牙俐齿,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张______嘴?(用一个字回答)那么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冯骥才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嘴”——杨巴。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杨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①这些词语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贬义
②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好嘴杨巴》!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1)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杨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
②杨巴的嘴好。
(2)那杨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李鸿章的上品。
(3)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李鸿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那么事情的结果是否正如众人所料吗?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杨巴巧答”
3、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杨七杨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7段) ——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杨七杨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李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试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
a、啊 b、哼
(学生现场情境再现)
“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
“哼”字后的心里话是什么?——“真是岂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李中堂的心情是由“爽”转为“怒”
(5)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紧张”
(6)作者是怎样营造出这种紧张的气氛的呢?
①描写李中堂欣赏莲花落子的祥和气氛——气氛烘托——铺垫
②“打落”“乱飞”“泼了一地”——动作描写——正面
③众官员都“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动作描写——侧面
(7)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勇气 (板书:敢说)
(8)如果这样说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你认为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9)对杨巴的心理描写(第10段),
①是芝麻,不是脏东西——孤陋寡闻、没见识
②不加解释——承认是脏东西
③抢在前头说
(10)因此杨巴是怎么说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注意:不知道、不爱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板书:巧说)
(11)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学生讨论)
①“飞快”“一转两转三转”。
②“其他人都吓蒙了”“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聪明”——反应快(对比)
(板书:快说)
(12)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赏银一百两
(三)小结: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杨巴好嘴的“好”呢?
1、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2、在紧张环境下通过杨巴的“敢说”“巧说”“快说”来表现出杨巴的好嘴。
3、中堂大人没有喝茶汤反而给赏,说明中堂大人赏识杨巴的好嘴,从侧面肯定杨巴嘴好。
4、故事结尾,以杨七的埋没来反衬杨巴的声名远扬,肯定杨巴的好嘴。
三、语言特色
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1。作者大多采用口语来讲述故事,其中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如“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2。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的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3。人物语言个性化。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李使用的官话文白夹杂,与杨巴跪倒后请罪解释的话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
四、总结
写“泥人张”作者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后,便切入主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么“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写“好嘴杨巴” 作者采用“引出故事主人公——设置悬念——出现危机——巧答化危机——声名远扬”的巧妙构思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再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的压力,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其性格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泥人张
海张五 赚下金山———— 有钱
猖狂蛮横
将军义子———— 有势
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 技艺高妙
艺高胆大
贱卖海张五———— 沉稳干练
好嘴杨巴
敢说 ——— 勇气
巧说 ——— 好嘴→ 心灵嘴巧、
快说 ——— 机敏过人、聪明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二年级
播放歌曲:小白船
师:你看过什么动画片。
生:看过蓝猫三千问。
生:神奇宝贝。
师:我也喜欢蓝猫。
出示面具。
师:我想把这个面具送给会上课的同学。
师:这些生字能读好吗?
生读词。
师:宽阔,宽广这两个词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这八个词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通过看图,我们一起看。
看图,了解词的意思。
客轮,货船,航标灯,斜拦桥。
师:词语大家读得真不错,陈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读课文,大家一定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来。自己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三位)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河水真的很清,清澈的河水,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碧绿。
生:一尘不染
生:清清。
生:一望见底。
师:一眼见底。
师:谁能读出碧绿,一尘不染,清清,一望见底。
指名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眼见底的河水里,有戏水的小朋友。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在那一尘不染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树叶。
生:我看到了鱼儿和水草。
生:我看到了海市蜃楼。
生:我看到了金光万道。银光闪闪的光芒。
生:小青蛙。
生:看到了大楼房。
生:绿绿的大荷叶。
生:粉色的荷花。
师:在那清澈的河水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亮晶晶的星星。
生:白白的鸭子。
师:在玩水呢。
生:树叶上有一滴露珠。
师:在清澈的河水时,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象。再读一读。谁能读出来。
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清多美的河水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
师:真会读书,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二三四自然段,看谁读得好,能读出问题来。
生自由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二三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
生:第二自然段中什么叫大鼻子的货船。
师:问得好!你猜它是什么?
生:就是货船前面的部分。
生:我觉得就是货船前面很长。
生:因为运货的时候。大鼻子的货船。可以提高……
师:你真会学习,蓝猫最喜欢会学习的孩子了。
师:谁来读一读:大鼻子的货船。
师:读这几句。
生读。
师:能读得更宽广些。
指名读。
齐读。
师:三四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雄伟的斜拉桥。
课件出示图片:雄伟的斜拉桥。
师:大家看得那么认真,谁来说说,看了这个斜拉桥想说什么?
生:斜拉桥真长啊。
生:斜拉桥的柱子多高啊。
生:斜拉桥很壮观。
生:斜拉桥边上的灯真美啊。
师:谁来读一读。
师:谁还想读,把斜拉桥的.雄伟读出来。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相会不懂。
师:什么意思呢?
生:一直聚会。
生:相逢重逢。
生:牛郎织女是在鹊桥上相会的,怎么会在斜拉桥上相会呢?
师:谁来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生讲故事。
师:真会学习。奖励。
师:每年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牛郎织女才能相会一次,所以我们希望他们经常能够相会。谁来读读。
生读。
师:陈老师听出了你美好的心。
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你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连起来读一读。
师:陈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河面读得再宽广一点,就更好了。
指名读。
师:看图,上面的座是拦河大坝,另一幅图是葛洲坝。介绍葛洲坝。
真不愧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谁来读一读。
师:学完了四个自然段,现在陈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了,我来读第一部分,你们读后面的内容。
师:银河呀,我还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呢?
生:总有一天,我会……
师: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如果是你,你想问银河什么呢?
生:银河呀,你里面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啊?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大啊?
生:银河呀,你是不是河。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过,银河是一条光带。
生:银河呀,你到底有多长啊?
生:银河呀,你的里面有没有高楼大厦啊?
生:银河呀,地球上的东西能不能到你那儿去啊?
生:银河呀,你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呀?
生:上节课我们说过,是由星星。
生:银河呀。你那里有东方明珠吗?
生:银河呀,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银河呀,在你的上面有没有海市蜃楼啊?
生:银河呀……
师:航天英雄杨利伟。
师:介绍杨利伟,播放视频。
师:你想说什么。
生:杨利伟叔叔真伟大。
生:杨利伟,你真了不起。
生:上天下地。
生:杨利伟,你真厉害。
师:有没有什么想问杨利伟叔叔什么?
生:有没有看见长城。
生:问天上有没有…
生:我想问,你在天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生:……
师:是啊,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想问杨利伟叔叔。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师:老师也相信,总有一天,――
生:我也会驾驶着……
师:编书的时候,我们的航天飞船还没上天呢,但是现在……
坚定信念,总有一天,我们……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
齐唱……蓝猫。
师: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爱想,爱问,爱动脑的好孩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2、感悟文中儿童“中士”坚守诺言不失信的品质。
3、探究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联系自己的阅读,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用一句话来说说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再读课文,进行圈划体会
1、圈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的句子,进行圈划提问
A很小的男孩子,七八岁的模样。
B长有雀斑的小鼻子,他的短裤很短,不用腰带。
2、圈划描写小男孩心情的句子,小组进行讨论体会,交流。
A低下头,哭得又响又伤心。
B但是他连忙甩开了我的手,说:“我不能,我不能。”
C孩子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想他们走了。”
D他快乐极了,快乐得甚至叫出声来。
3、圈划能体现我对小男孩看法变化的词语,加以体会。
(板书:有病 笑出来 省悟 愿意“帮忙” 紧紧“握手”)
4、教帅小结: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喜欢文中的小男孩吗?为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讨论守信的可贵,不守信用的危害)
布置作业: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借生日》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学生分析:
班内的大多数学生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对父母充满着依赖和感激。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祝你生日快乐》。师:同学们,谁能说说这首歌的名称?板书“生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2、师:小朋友都喜欢过生日,可是有个小姑娘却把她的生日借给了别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一) 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读准字音;认真地读课文,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检查认读词语
fagrave;ng zhe bugrave; xioacute;ng kuagrave;i legrave; zěn me zǎo fagrave;n
放 着 布熊 快乐 怎么 早饭
shagrave;ng bān nǎ qǐ zhegrave;ng yagrave;o lǐ wugrave; jīn tiān
上班 拿起 正要 礼物 今天
(1)师:小朋友,你们看,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来了,认识他们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来带读一遍。
(2) 师:我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你们还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词语)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方”并重点指导认记“饭、放”。
(饣、方两个偏旁,是新学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重点来记。)
4、读句子练习
师:小朋友对字词的预习做得很充分,对句子的朗读怎么样呢?老师写了三个句子考考大家。
5、反馈。主要解决第一和三个问题。
(二) 再读课文
1、那么,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你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由练习读课文。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
(1)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师:妈妈真的忘了吗?
(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师生对读课文。
(2) 小云第二次说的话
请大家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说说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小结:现在你知道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了吗?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想一想妈妈收到礼物,会对小云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3)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爱自己的妈妈,关心自己的妈妈。
三、作业设计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写一句祝福的话,送给父亲或母亲。)
播放乐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以此活跃气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成语接龙的规则:
①先请一位同学做主持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②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个成语;
③别的同学接说成语,接说成语的首字必须是上个成语的末字。(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2.练习。
(1)一位同学做主持人,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
(2)主持人请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个成语。
(3)其余同学以“开火车”或抢答的形式接说成语。(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4)如接不下去了,可换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继续。
二、教学第八题
“林”字的写法:用左紧右松的方法处理这个字比较容易。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也显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捺就要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的写法:这是一个可以按里收外放的`方法处理的字。左边“果”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右半边的“页”字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加紧凑。另外左边的“果”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
板书设计:
练习5
成语接龙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分清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提示】文章的主要观点。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三、结合文本,感悟美德
1如果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最精彩的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过渡: 本文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今天的我们学习本文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有了高度的发展。有人说,当今的社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位具有道德标杆式的人物呢?有,他就是雷锋。
1、那么雷锋有哪些美德呢?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活雷锋呢?举例说一说。
2、教师总结:
美是什么?美是雷锋在列车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美是危险时刻女教师张丽莉的奋不顾身,美是司机吴斌在生死抉择中抒写的'对职业的忠诚,美是吴菊萍用双手托起对生命的敬畏,美甚至是上课后你悄无声息的坐在座位上。美在哪里?美就在我们的古文中。
四、寻找历史踪迹,再谈“美”
示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是美的,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更美。
请以“( )是美的,可( )更美。”的形式说话。
五、课堂总结
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美是黄金分割,美更是千手观音的普度众生。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但是,求真,求善是美永恒的内涵。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1.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2. 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另写几句,表达你对美的感受.例句:
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学生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美,一种执著追求的美.”
医生说:“————————————————————————”法官说:“————————————————————————”
3.写出10个体现中华民族美德的词,其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美德,并说明理由。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美德最美,认识到一个人提升自己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进一步学习如何去分析议论文,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集合了资源,使原本抽象的“美”,在具体的学习中有了更加实在的内容,让学生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但教师还用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普通话不过关,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学中不要走过场,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回答问题的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
1、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教育学生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通过影片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美术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美术片《雪孩子》。大家想一想,在这个影片你最喜欢谁?(板书:雪孩子) 这部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的故事。学生说时老师相机板书)
过渡语:说得对。同学们,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 课文学习
( 一)1、老师就让大家来听这个故事,老师范读时,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标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
2、本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 默读课文第一段,想象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学生默读)
1、那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从“一天一夜、一片”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2、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这段,大家重读“一天一夜、一片”这两个词语,读出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
3、下了这么大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请大家想一想,再说一说。(地上、树梢上、房顶上都堆积着厚厚的雪,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地上盖了一层厚厚的雪,像穿了一件白棉衣;屋顶上堆满了雪,整个房屋就像一座白塔;树上堆满了雪,青松变成了银松。)
过渡语:这天,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办事去,可小白兔缠着妈妈也要跟着去,但后来小兔又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三)播放悠悠课件——课文第二、三段的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雪人,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心里很高兴就不跟妈妈去了。)
1、这个雪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小白兔都不想和妈妈一起出去了。我们来看看,兔妈妈跟小白兔堆的是一个怎样的雪人呢?(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贴在黑板上)
2、那小白兔和雪孩子在一起是怎样玩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一边欣赏,一边借助我们上节课欣赏的动画片展开想象,然后告诉老师,听了这段音乐,你好象看到了小白兔和雪孩子是怎样玩的?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
(四)小白兔和雪孩子说完话后,他感觉到有点冷也有点累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五段,看看小白兔干什么去了。(学生齐读课文)投影出示插图五,你们看,小白兔睡得真甜啊。可是,就在小白兔睡得正甜的时候,在他身边却发生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五)放课文的第六段朗读录音。这是一件什么事呢?眼前这情况多么让人着急啊,让我们带着着急的心情,一齐来读读第六段。(学生齐读课文)
1、雪孩子这时也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小白兔家着火了。那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呢?(雪孩子也非常着急)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飞快的跑了过去)
3、谁来读读第七段,读出雪孩子非常着急的心情。
4、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你们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做的呢?(雪孩子是这样做的,它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小白兔。)
5、老师再让大家看一遍动画片中的这一幕,大家看看,想想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学生谈感受。
6、文章六、七段写的就是我们刚看到的内容,请你们自己带着自己感受读这两段。
老师语言渲染,指导朗读: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停顿)现在,请你们一齐来有感情地读读第六、七段。
7、再指名读。
(六)1、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会怎样?
2、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朵。齐读课文第八段。(重点指导朗读并理解: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三、思维拓展:雪孩子还会再回来吗?如果小白兔和雪孩子再次相见,他们会说些什么?
四、作业:将课文有感情的读给家长听两遍。然后再合上书将《雪孩子》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一遍。
板书设计:
19 雪孩 子
雪孩子——救好朋友——化了——变成白云
舍己救人
语文教案 篇8
1、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作者的所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作者的所悟。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3、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4、拓展: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台阶》教案12-19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2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精选)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