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教案1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教案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
(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黄鹤楼》教案4
学习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
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
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
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
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
耸、高、巍峨、巃嵸
2、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疑问了,作者写高为什么连用几个同样的词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
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
五、有人说,黄鹤楼不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六、黄鹤楼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谈到现在,老师还不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呢?你能告诉老师吗?
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
十.自助餐:
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2.有人认为重修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有人却又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感,你认为呢?
《黄鹤楼》教案5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黄鹤楼》教案6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仰望、远眺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
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
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仰望远眺藏依依惜别伫立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黄鹤楼》教案7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教案8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作者根据古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
赏景,此处无声胜有声;
送别,萋萋满别情;
目送,展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美。
作者三幅画面的描述,很多都是结合诗句展开的想象。想象,让诗情在画间流淌。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诗人间的依依惜别情,还有对朋友的祝愿,不仅仅是伤离别,更有对相见的盼望。在教学中还应该懂得如何读悟一首诗,即要学会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知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的。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安排:
1、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句,谁来背几句?
(生交流)
2、老师这儿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请同学们读读。(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指名读。
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4、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来到黄鹤楼,一起去感受那深厚的友谊。
板书:黄河楼送别
(读题,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二、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画出不懂的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生字词正音。
出示生字词语:
孟浩然 暮春 饯行 暂时 友谊 唯一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四、质疑,初读课文,一定有不少疑难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质疑)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诗人用一首诗记述了此情此景――
2、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
二、品读诗文
1、读了李白的诗,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这次送别的那些信息?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送别方式:饯行
2、那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呢?――
读课文有关的描写: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朗读,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又能用什么四字词语去描写它?
(告诉学生,在一段话中能够合理的恰当地用上几个成语或者四字词语,不但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而且读起来也更加上口,更有节奏感。)
3、师: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站在黄鹤楼上,居高临下,可以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春光景色了。
画出描写他们“欣赏”春景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交流:一对好友马上就要分别了,离别是他们心中最不愿意触动的弦,此次一别,相见无期,所以此时的心中充满的是离情别绪。
看似悠闲的欣赏着风景,其实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那一份不舍,那一份无奈。)
朗读,体会此情此景。
4、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出示对话: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指名朗读。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白对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恋之情)
感情朗读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是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作为兄长和老师的孟浩然,是如何宽慰好朋友李白的呢?出示:
“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朗读:指导朗读孟浩然的话。
注意孟浩然说话是的动作: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动作的豪爽,掩盖住内心的不舍,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心朋友,即使相距遥远,也如近邻。因为心在一起。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坐船走了,顺江东去的船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此刻――
出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
朗读。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从“伫立”、“凝视”、“浩浩荡荡”等词语中感受到李白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
质疑:这一节一开头两句话,写景,用的是什么修辞?为什么在这里要写“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呢?
(借物抒情)
6、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质疑:“孤帆”什么意思?长江里只有这一条船吗?
“过尽千帆全不见,――
眼里只有孟夫子”啊。
《黄鹤楼》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教案11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 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 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 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1、 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 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 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 学习古诗 总结学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1) 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 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 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 总结学法“知诗人 解释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1) 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 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
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 总结学法。
3、 入诗境 悟诗情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练习。
(4) 总结学法。
4、 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 一、“知诗人 解诗题”
二、“抓字眼 明诗意”
三、“入诗境 悟诗情”
四、 背诵并默写
五、 拓展知识 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教案1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本单元要求,既要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要学到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教法: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质疑。
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要求
学生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传说。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建筑艺术。通过学习,我们领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见识了凡尔赛宫卓绝的艺术价值,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黄鹤楼,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巍峨四闼霞敞井邑濑乡九柱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黄鹤楼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神奇的传说
2、优美的语言
3、严谨的机构
4、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就文章的理解、文意、字词等皆可,只要有收获,教师就应给以鼓励、表扬。)
《黄鹤楼》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教案09-08
《黄鹤楼送别》教案集锦6篇04-2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8-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5-15
《黄鹤楼》说课稿11-29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5-24
《黄鹤楼》教学设计05-30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08-26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