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

时间:2024-06-23 10:24:07 教案 我要投稿

浮力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力教案

浮力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浮力教案2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浮力教案3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总结本节学到的重点知识。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浮力教案4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浮力教案5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浮力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鸡蛋能够漂浮起来的原因。

  2.巩固浮力原理,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3.使幼儿在视频学习中体验到科学实验和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水、盐、水杯、勺子、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蛋宝宝沉入水缸的故事

  二、实验操作,感知体验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有趣变化

  1、博士哥哥进行实验演示,介绍魔法水。

  2、制作魔法水(盐水)。

  第一次:清水中放入两勺盐并搅拌,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鸡蛋的变化(变化很小);第二次:将烧杯里的盐,都放入刚才的盐水中,搅拌融化即可,放入鸡蛋,观察鸡蛋的变化(浮起来)。

  3.让幼儿自己尝试调制盐水做实验,感受鸡蛋浮起来的过程。

  三、对比实验,感受加入不同量盐,鸡蛋位置不同的变化。

  准备一杯清水,一杯适中量的盐水,一杯足量的盐水,第一杯中的鸡蛋在杯底沉下去,第二杯中的鸡蛋在水中央,第三杯中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可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操作:(1)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不同数量的盐试验后讲述“你的水力加了多少盐,你的鸡蛋怎么样了”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能使鸡蛋浮起来,(2)在杯子中加入一些清水中,观察鸡蛋的位置。试验后讲述“你加了一些清水,你的鸡蛋怎么样了”实验得出结论:盐水的浓度不同,鸡蛋的位置也不同。

  四、通过提问恐龙妹妹,总结鸡蛋浮起来的原理: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并且不同浓度的盐水,鸡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五、科普延伸VCR: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解释蛋宝宝实验中的浮力原理,进行浮力原理的科普延伸。比如农民伯伯为了挑选出好种子,常采用盐水浸泡法:他们把种子放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密度小,就会上浮;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就会沉在水底。小朋友们,关于浮力的原理还有很多。大家听说过“死海”吗?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漂在它的海面上!其中道理也是一样:死海海水的盐度特别高,使得那里的海水浮力特别大。小朋友们回去后,再问问爸爸妈妈,还知道有哪些事物也使用浮力原理呀。

  六、结束舞蹈(鸡妈妈爱美丽)

  中班科学活动《蛋宝宝浮力篇》微反思设计活动时,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在恐龙妹妹的带领下,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故事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故事性强,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与参与的愿望。二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故事(鸡妈妈生蛋)及生活用品(鸡蛋)入手,可操作性强。三是科普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幼儿清晰的感受到实验中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同时通过博士哥哥VCR,生动有趣的为小朋友们介绍了较难的浮力原理。四是通过观察鸡蛋在三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位置变化,让幼儿了解盐水浓度大浮力大。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活动是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开的,仅是为幼儿演示了实验操作的过程,没有加入幼儿实际操作与动手的环节。2.活动过程中,应增加一下趣味性的描述或者游戏,加强幼儿对鸡蛋在盐水中漂浮的理解,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鸡蛋的变化。3.可以在后续的系列视频中,让博士哥哥和恐龙妹妹走入课堂,和幼儿一起动手操作。

浮力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教案8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浮力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2.认识浮力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 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 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师:板书:F浮=G—F示数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 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 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 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 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F1 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4.浮力的产生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生: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师: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当堂评价

  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教案10

  第一节 浮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烧杯、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探究:

  根据课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学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报告。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F浮=G排)

  (五)小结

  (六)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0-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0-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0-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理打下了基础。

浮力教案11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浮力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探究:

  根据课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学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报告。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F浮=G排)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浮力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浮力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浮力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课前回顾

  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在_________________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不同液体内部压强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定义式:

  3.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4.什么是深度:

  三、互动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说出你的感受:将小瓶子轻轻的压入装有水的大瓶子中,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画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时的示意图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你能确定浮力的方向总是

  4.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浮力。

  活动1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1、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变____________,这个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_____________,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

  3、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2

  1、将瓶口朝下(不要盖瓶盖),放入乒乓球,压着球向瓶子内倒水。你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将瓶盖拧紧,重复刚才的实验,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浸入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液体压力的示意图。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物块上表面所处的深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所以物体上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所以物体受到液体给他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浮力。

  4、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_________和向____________的压力_____________ 产生的。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3

  1、提出问题: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完成P87填空

  4、结论: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跟液体的_____________也有关。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跟浸入液体中的_______________无关。

  四、过关测试

  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

  A、20 B、8 C、28 D、12

  2.一切_______________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_________物体上表面受到_________ 的压力,这个压力___________就是浮力。

  4.物体重为G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为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

  5.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______N.

  6.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 )

  A.F1 B.F2 C.F3 D.F4

  五、中考连接

  1、将一橡皮碗压入水底,并使其紧贴容器底部,则皮碗浮力(选填“受到”或“不受”)

  2、将一物体压入水中某位置,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向上压力为19.6牛,向下压力为14.7牛,则物体受到浮力牛。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为14.7牛,把它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是9.8牛,则此时金属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牛。

  4、轮船、鸭子等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水竖直向的力,而在水中搬石头感觉石头感觉石头变,也是由于石头受到了的作用。

  5、如图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

  A.1.8NB.1.6NC.0.2ND.0N

  6、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

  ①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浸在液体中,进行比较,你会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为hA__________h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PA__________PB ,(根据P=ρ液gh可知)

  所以FA__________FB ,(根据F=PS可知)

  8、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C、c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D、d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9、把一沉在水中的铁块从不中匀速拉出来,在铁块被完全拉出水面之前,手对铁块的拉力大小( )

  A 一直不变 B 不断变大

  C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大 D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小

【浮力教案】相关文章:

什么是浮力12-10

《浮力》说课稿10-27

《浮力》教学反思04-08

浮力教学反思04-08

物理《浮力》教学设计09-15

《浮力》说课稿15篇11-04

《浮力》说课稿(15篇)11-26

浮力教学设计(15篇)12-24

《浮力》说课稿通用15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