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案最新

时间:2024-06-18 09:34: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中避雨》教案最新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避雨》教案最新,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中避雨》教案最新

《山中避雨》教案最新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对“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触,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陶冶纯净心灵,亲切自然。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感受理解主旨“乐以教和”。

  (2)难点

  在与《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比较中,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3)疑点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竟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对于这点的理解体味。

  2、课型及教学思路

  本文是篇散文,语言自然亲切,由情而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记叙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所具备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更深刻地领会主题;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三、**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本课朗读录音,多**

  2、课件

  (1)课件构想

  设计西湖两景,背景为大山,配以节奏缓慢而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去体味“我”的感受。

  (2)素材储备

  大山 雨 树 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翻译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寂寥 趋之如归 怨天尤人 嘈杂 冗长

  弄堂 工尺 和唱 陶冶 乐以教和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并体验想像,思考文章内容:

  (1)漫谈读(听)后感受、收获、疑惑。

  学生有话便说,无拘无束,力求说出每个学生独特的认识、体验。

  (2)概括每个小节内容,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及线索。

  明确:①第一自然段写山中遇雨和避雨

  ②第二自然段写“我”和两个女孩不同心境

  ③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

  ④第四自然段写作者拉琴,女孩和唱,并招来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⑤第五自然段写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

  点拨:本文不仅有叙事这条线索,还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扫兴——欢喜——兴奋——惜别

  总结: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3、4、5小节,深刻体会“乐以教和”主旨和文章语言美

  问:①你们喜欢雨吗?说说你在雨中的感受?有谁曾经感受雨中的快乐?

  明确:激活学生思维和生**验,读懂“自己”。

  蹦水、喝水、打水仗、淌水、踩水花

  ②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好?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作答,紧扣文本。

  明确:此环节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和作者。

  点拨:视觉美: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觉美: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乐以教和

  2、品味课文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品味。

  点拨:

  ①“你会拉的?你会拉的?”重复,问中含有肯定的意味,女孩急切心情。

  ②两个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情感自然、真挚。

  ③一时把这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闹”气氛热烈,无拘无束,“温暖”既写环境,又写作者感受,表达其欣喜之情。

  ④“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时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四个“有之”,排比重复,音韵铿锵,且牵扯引我们的视线,感受胡琴的随处可见。

  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评价,欣赏。

  总结: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行三人被困三家村,而拉起了琴,唱起了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三家村人对我们这些萍水相逢之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女孩遇雨而苦闷,怨无尤人也变得欢喜,兴奋起来。我也因感受到雨中的朦胧和大山的寂静、空旷,因而洗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压抑,而这一切又都是音乐起了关键性作用。

  3、读删节课文(齐读)

  总结:这音乐不是钢琴伴奏,也不是小提琴协奏而是二胡弹拉,不是在教室,是在野外,那么原生态,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不是演员,是普通百姓,那样投入,那样**。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链接生活

  你爱听音乐吗?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举例说明亦可,诗意化的语言描绘音乐的作用也可,能谈到**台的大家唱,心连心、红歌会、中青歌会的节目也可,谈到各人对音乐的看法都可。

  2、学习小结本课收获(内容、写作)

  写作:运用比较、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双线展开、内容丰富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作业反馈:

  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写出听后的情境和真实感受。

《山中避雨》教案最新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山中避雨》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山中避雨教案10-27

山中访友教案07-08

《山中访友》教案03-10

课文《山中访友》教案08-26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03-13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09-04

《山中访友》教案15篇08-31

语文教案:《山中访友》07-28

山中访友教案1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