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时间:2024-05-22 08:48:47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峡》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教案[精品]

《三峡》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用具】

  投影、三峡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说三峡 (投影)三峡风光视频。(1分钟)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走近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

  (投影)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齐读)

  《三峡》选自《水经注》,哪么可以想见它应该是以描写什么为主?明确:水。

  三、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投影)要求(1)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1)生字词拼音预习考察:

  阙(quē) 嶂(z àng) 曦(xī) 襄(xāng) 溯(sù) 湍(tuān) 巘(yǎn) 漱(shù) 涧(jàn)属(zhǔ)引

  (2)重点词语预习考察: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 属引凄异()

  (3)一词多义考察

  自三峡三百里中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

  自 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其间

  自非亭午夜分 哀转久绝 飞漱其间

  四、听读课文,注意语气、感情

  (投影)注意:1、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

  2、注意停顿,节奏。 视频录象朗读。

  3、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投影)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仿读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六、朗读挑战赛

  (投影)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男生、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课文范读老师,看看谁读得音最准、节奏停顿最到位、最有感情。也欢迎我们的评论家来说说,看看他们读的好在哪里。

  七、领略美景,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1、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2、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3、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八、析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投影)

  问题讨论: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山、水)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1)请同学们找出三峡山的特点,男同学读关于三峡山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一种高峻美

  (2)请同学们找出三峡水的特点女同学读关于三峡水的句子。

  提示:三峡的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的水急猛,有一种奔放美。春冬的水及景色清幽秀丽,有一种清秀美。秋天则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有一种凄婉美。

  3、写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不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

  提示:作者是为江水做注,重点是写水。写山是为了给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水的主要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秋天—凄婉。夏天水最盛,春冬次之,秋水逐渐枯涸。

  4、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写,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教师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九、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投影)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象,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出。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十、对比阅读。(投影)

  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幛,隐天蔽日

  十一、课文试背。

  (投影)要求:快速背诵课文。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开展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十二、看图说话。

  如今随着三峡工程的逐渐完工,往日的三峡的背影已经逐渐远去。请同学想象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四人一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教师总结: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十三、试做小导游。

  美丽神奇的三峡,因无数文人雅士的文笔介绍而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北庭这座历史名城,如今的吉木萨尔县同样有着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今20xx年“欢乐北庭””之旅旅游推介会在我县召开,请同学们来做小导游,借鉴三峡的写作方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旅游推介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北庭的风景特点和时代特点。

  四人一小组,由组长组织思考讨论,书记员记录。小组代表宣读。

  十四、作业。

  1.熟读成诵。

  2.从文中选你最欣赏的一节,改写为一段现代的写景文字。

  3.喜欢绘画的同学可根据课文画一幅山水风光图。

  板书:

  山——奇险 雄壮美 热爱

  夏   急猛 奔放美 欣赏

  水  春冬  清幽 清悠美 赞美

  秋   凄凉 凄婉美

《三峡》教案2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清新而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三峡》教案3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想

  读以入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涵泳品味。两篇短文都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安排两课时,两篇短文各用—课时。

  三峡

  郦道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X荇X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三峡》教案4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

  3、把我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会作者着力探究和思索的内涵。

  【教学方法】:

  自读,师结合诗文适当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29)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回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逐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与标题有关的语句。

  2、分组讨论练习一,请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1)这雨,是我前日从三峡带回来的。至今不断。现在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旅途归来可以带土产、带纪念品,难道还能带回雨吗?雨水“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1问与下文“至今不断”呼应,指几天来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样写,委婉、抒情,别具韵味。第2问:“湿了我的`心”与下文“闷及无聊”呼应,指引起“我”翻阅有关三峡的诗书的念头,以至使“我”愁消闷解,享受无穷。

  (2)譬如,我发现写“猿声”的诗可真多。而且这些猿声,竟千古不衰地表达了三峡中诗人们的旅怀。(句中加点的两个“猿声”寒意是否相同?)

  明确:不相同,前者指猿的叫声,后者指猿声的诗句。)

  (3)总之,这猿声是不断的,绵长的,日日夜夜地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是不是病句,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不是病句,而是继承了古汉语活用词语的传统,意思是使旅人在心头感到悲哀。

  4.自由发言,指出你认为值得揣摩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三、小结

  本文由于也回忆三峡之游、重温古人诗章起笔,写到有关三峡猿声的诗歌及其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悲秋之美的缘由,并对人类因大贪婪导致猿声绝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四、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1.从引述古诗、史料和传说中提炼、归纳出许多判断。

  2.引用描写三峡猿声的诗句,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议论,使本文具有了融抒情、鉴赏、叙事、考据于一体的特点。

  3.语言或直白、或含蓄,或典雅,或质朴。

《三峡》教案5

  教学目的: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并背诵本文。

  4、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电教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连绵陡峭夏——水大流急春冬——清荣峻茂秋——凄清悲凉(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见屏幕)

  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结:

  1、内容;2、景物特点;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作业:

  写短文:《美丽的怀柔》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三峡》教案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峡》教案7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2.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理解文意,积累语言。

  2.观看多媒体有关三峡的影音资料,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郦范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郦道元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他一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中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

  良:实在,的确,确实。

  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裳(cháng/shang):此处读第一种读音,意为“裙子”,后一种读音意为“衣裳”。

  二、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写山之奇险

  夏(湍急)

  第二部分:写水之特征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重点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如遇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比不上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又有悬泉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岩崖。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有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有三峡,属巫峡最长,猿猴叫几声,泪水湿衣裳!”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三峡》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能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3.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4 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一段话的方法;神女峰的故事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听了课文你觉得长江三峡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楦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卡片。重点指导:“吼”不读kǒng应读hǒu,“善”是翘舌音。

  (2)字形分析。重点指导:“缠”的一点不能丢;“漩”不能写成“游”;“善”上面是个“羊”;“嘶”与“撕”(形近)。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出课文中感叹句的语气。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是长江三峡的山奇、水急、船险;二是神女峰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3)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作业:

  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按以下提示写出所在自然段:

  三峡的山好奇。(第——自然段)

  三峡的水好急。(第——自然段)

  三峡的船好险。(第——自然段)

  关于神女峰的.故事。(第——自然段)

  4.说说课题“船过三峡”的意思。(船过三峡时作者看到的风光。)

  5.完成(作业本)第1至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刀砍剑劈、云雾缠绕、嘶鸣吼叫、东闯西撞、撕咬、涛声、漩祸”的意思。

  2.复习“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朗读并理解课文第2至4自然段。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背诵“山好奇啊”这一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读拼音写词语。

  chán rào xuán wō shān diān sī míng

  ( ) ( ) ( ) ( )

  sīyǎo hǒujiào dōngchuǎngxīzhuàng

  ( ) ( ) ( )

  2.阅读学习提示。教师简单介绍什么叫重点词句,说明抓重点词句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3 默读2至4自然段。

  (1)想想这3个自然段中新词的章思。

  (2)这3个自然段.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

  4 教学第2自然段,掌握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写三峡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一句是总起?哪几句是分述?

  (2)默读第2自然段,参考学习提示.划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刀砍剑劈、云雾缠绕”的意思。

  (3)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批量点词句的学习心得。

  (4)教师.总结,板书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陡:笔直(刀砍剑劈)

  高:高耸(云雾缠绕)

  三峡的 山:奇形状怪:像蘑菇

  像骆驼

  像仙女

  (5)借助上述板书,练习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作业:

  (作业本)第4题,第5题的“山奇”部分的填表。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山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平安无事、善良”等词语的意思。

  2.知道“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是课文的过渡句;理解全文。

  3.试背3、4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第6题。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间是用一句什么话把上下文自然地连接起来的?

  (2)读了神女峰的故事后,你对三峡的风光有什么新感受?

  (3)课文不写神女峰的故事行不行?

  (4)在神女峰故事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3.指名读神女峰的故事。

  4 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1)复习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2自然段的方法。

  (2)找出第3、4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3)看投影,交流找3、4自然段重点词句的学习心得。

  (4)教师小结,板书重点词句。(略)

  (5)按板书自由朗读课文3、4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6)指名背诵第3、4自然段。

  5.作业:

  (作业本)第5题的“水急”、“船险”部分的填表。第7、8题。

《三峡》教案9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

  2、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

  3、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

  4、四篇游记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语言质朴,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掌握游记的特点。

  2、学习游记的不同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

  3、体味领悟游记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说明】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本文介绍三峡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如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1、弄清楚游踪:本文以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为游踪。按照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顺序记叙和描写。具体为:船从宜昌上驶,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进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找出文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文章记叙和描写的景物分别为:

  西陵峡:

  黄猫峡:水、山(略写)

  灯影峡:黄陵庙:(树木、花、竹子、青烟)——优美秀丽

  崆岭峡:牛肝马肺、崆岭滩——最为可怕

  米仓峡:香溪、山峰——高峻

  巫峡: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妙多变(奇形怪状)

  瞿塘峡:

  滟滪滩——险急

  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

  (1)文中引用了一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气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2)作者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一个“险”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等特点。写巫峡的山,突出其山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作者并未亲见巫山之云,文中描写乃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

  (3)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来写作这篇游记,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

  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拓展训练】

  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练习

  一、生字注音(10分)

  浣()袅()崆()秭()壑()

  瞿()夔()赴()褐()促()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níng jǜn lóng xuán bì

  ()望险()玲()()崖绝()

  三、多音字组词(6分)

  四、阅读回答(29分)

  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用在《巴东三峡》一文开头,作用是。

  2、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进入了最后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两旁的高山,笔直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 ”字,抓住......等特点。写山突出“ ”,抓住、 、的特点。(9分)

  ② “险峻”一词的解释为。(2分)

  ③划“ ”句子的修辞是。(4分)

  ④作者用、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4分)

  一、 huàn,niǎo,kōng,zǐ,hè qū kuí fǜ hè cù

  二、凝峻珑悬壁

  三、三、略

  四、 1、民谚渲染三峡悲凉、险恶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①险,窄、急、曲折、多滩;高,笔直、整齐、险峻。

  ②略

  ③拟人

  ④奇险、美丽

《三峡》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2、掌握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2、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2、让学生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

  2、视频观看

  3、小组讨论

  4、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三峡大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三峡大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二、讲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15分钟)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介绍三峡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

  三、观看视频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20分钟)

  1、观看视频介绍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

  2、观看视频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峡工程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2、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1、出示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总结(5分钟)

  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2、强调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得到了培养。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有些紧张,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和练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三峡》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三峡之秋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三峡》教案12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峡风凉绿叶金实明丽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自由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6)小结学法: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②小组交流。 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 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月亮很迟很迟月光朦胧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 【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三峡》教案13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认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赏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述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板

  书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三峡》教案14

  课文感知:

  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学习目标:

  1、识记与积累

  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

  3、应用:

  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如:郦巘阙溯属

  2、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

  5、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6、讨论:疏通文意。(分成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7、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8、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在读课文讨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9、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写作训练

  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课后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课后练习

  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

  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三峡》教案15

  一、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xx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二、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05-18

《三峡》教案03-12

《三峡之秋》教案12-22

《巴东三峡》教案03-07

《三峡》教学教案11-06

三峡鲁教案01-23

《三峡》教案(15篇)07-21

《三峡》公开课教案08-25

《三峡》教案15篇(热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