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0 08:51: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一)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字词回顾

  出示词语,指生读,检测,生正音。

  三、品读课文,读懂文本

  (一)自学指导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二)自学指导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感受沉甸甸的.“一桶水”。

  三位妈妈手中提的是怎样一桶水啊?谁能找到课文里的句子说说。

  2、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桶水沉甸甸的?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体会“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4、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发现写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颂读《三字经》,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三 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 嗓子好 没有特别的地方

  翻跟头 唱歌 帮妈妈提水

  孝敬父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店主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

  4.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

  1.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店主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真情”。

  师: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情”才更加的真实、动人、默契。你知道人与人之间有哪些情感吗?

  (亲情、友情、爱情……)

  师:父爱母爱,深沉似海。朋友在你成功时的鞭策,失败时的慰藉,这都是真情。真,源于内心。

  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有关“真情”的小故事。

  小结:漫步在大街上,路人投以微笑,便内心温暖,接着便回以同样的微笑。陌生人举手之劳的帮助都会让你感动好一阵,因为这都是真情的流露,没有任何的其他用心。真情总是让人备受感动。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真情无价》。

  二、揭示课题,展开质疑。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

  2.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请听老师说,大家读。

  师:真情无价要突出真情怎么读?

  真情无价要突出无价怎么读?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1)谁对谁的真情?(板书:小女孩、店主、姐姐)

  小女孩、店主、姐姐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2)是什么使他们三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那条蓝宝石项链价值多少?什么是无价的?(板书:货真价实——无价)

  引导学生思考,货真价实与无价之间的关联。

  三、初读课文,讲述情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能告诉老师这篇短文讲了件什么事?

  3.刚才的同学把故事讲得比较具体。故事的情节由三个部分构成,以项链为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板书:买项链送项链退项链

  四、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1.让我们再来读一次课文,感受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体会那一个个场景里人物的内心。

  2.哪儿打动了你?你多读读,想一想,你读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

  五、合作读书,激发兴趣。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作相关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组织交流,谈谈各自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地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进行深入地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认真感悟,合作交流。)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指名学生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并用“小心翼翼”说一句话。

  橱窗项链手帕小心翼翼

  2.学生观察要求书写的7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橱”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了左中右结构。

  “链”注意走之儿的写法。

  “蹦”注意右边要对齐。

  3.指导书写会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问题,自读感知。

  师:这节课,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可以边读边想,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巡回指导。

  二、精读感悟,品析人物。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想,同学们书读好了,两个问题也肯定会迎刃而解的!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两个问题。

  1.小女孩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指导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1)读第一自然段,强调“贴”“出神”。指导学生想象这个画面,从中感受到小女孩的可爱。

  (2)“你能把它包装得漂亮点吗?”(单纯)

  (3)理解“小心翼翼”“得意洋洋”(心细、天真)

  师:小心翼翼?(边说边板书“小心翼翼”,并在旁边打了一个大问号。)大家再练练这句怎么读。

  师:得意洋洋?(又在“得意洋洋”旁打了个更大的问号,启发学生交流对这个词的感受。)

  学生自发地讨论,教师等待学生发言。

  (4)“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姐姐……”从自言自语中感受姐妹之间的真情。小女孩的真情是什么?

  师: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自由练练,把这段对话读好。

  (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然后交流你读到些什么。)

  2.店主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指名学生读,并指导概括。

  (1)“拿着吧,小心点儿。”看出店主对这份真情的呵护。

  (2)读“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正是小女孩的真诚,打动了店主,店主所说的这句话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去感受去重温这份无价的真情。

  同学们,我们感受到姐妹纯真的亲情,感受到店主的善良与慷慨。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真情它是世界上任何财富都无法与之媲美的。这种真情是——(在课题“无价”下圈点)

  3.姐姐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从妹妹的语言和店主的对话中去发现和感悟姐姐的高尚品质。

  三、归纳总结,倾吐感受。

  1.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说得多好哇。是真情让我们受到感染。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去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女孩,为姐姐,为店主感动。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抒发内心的情感。

  师:对于姐姐,那串蓝宝石项链,那份浓浓的亲情让她难忘;对于小女孩,那串蓝宝石项链,让她感觉自己回报了姐姐的爱,这让她难忘;对于店主,那串蓝宝石项链,帮助他人带来的幸福同样让他难忘。对于在座的你呢,也一定难忘吧!想说点什么?

  4.再次朗读。

  师: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被这个故事感动,被这份人间最质朴的真情所感动。请你再次读读这句话“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用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5.小结。

  师:在我们生活的路途中,总有些令人感动却不易让人发现的琐事,让我们活得更仔细一些,让那些值得感动,值得流泪的故事时时敲打我们,鼓励我们,感动我们,世界会因为更多的爱而精彩!

  四、真情交流,情感升华。

  1.让学生说说对“真情无价”的理解。

  2.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关于真情的故事。

  (搜集的故事可以是身边的、报纸上的、电视里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介绍。)

  小结:真情是几句鼓励的话语,当一个人屡屡失败放弃希望时,真情是搀扶;当人跌倒竭尽全力还站不稳时,真情是扶持;当人突遭厄运时……真情无处不在。“赠人鲜花,手有余香”,人人都真心以对,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作家简介

  1.了解作者—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轶事】

  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

  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

  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2.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三、朗诵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3.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4.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2.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61548;第一部分: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小结: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61548;第二部分: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小结: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61548;第三部分: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小结: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61548;第四部分: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小结: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总括】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五、品味鉴赏

  (一)分析形象

  1、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二)鉴赏手法

  1.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2.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探究: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首诗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上第2页上的课文、15个要求认识和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课文,要求可以熟练的朗读。

  2、要求会读本课的15个生字,可以进行口头组词。

  3、能正确规范的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4、提高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口头进行编灯谜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课文

  教学难点:

  提高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课后短文中的谜语,试着自身编一个灯谜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各种花灯的图片、收集各种对联提前认读一下上面的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抽卡片复习生字,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做出适当的小结。

  二、新授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灯会吗?都在什么时候看过灯会?说说你看过的灯会是什么样子的?(同学说说灯会上见到过的灯)同学们知道吗在正月十五也有花灯。看看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中都有些什么样的灯?

  出示课文,教师范读

  1、复习学过的生字

  将课文中的学过的生字画在书上,在小组中互相读一下,看看自身掌握了多少,先复习完的`同学可以检查一下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

  把同学找到的生字写在卡片上,教师抽卡片,同学认读。

  2、同学字

  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根据黑板上的生字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画在书上,并在本小组中进行拼读练习。

  夜 灯 街 纸 金 吐 泡 猴 眨 睛 追 立 各 奇 彩

  请一到两名同学将课文中的生字领大家拼读一下,然后同学在小组中练习,读的好的同学可以领小组的同学读,最后盖住拼音,互相考一考大家,看看谁记住的生字多。

  请同学上来领读生字。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

  教师: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么多的新字,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哪个生字?

  同学介绍完后,自身在小组中继续进项巩固,最后教师抽卡片,同学认读,检查一下学习的结果。

  根据同学的读的情况来进行一下总结。

  3、组词练习

  你能用课文中的生字进行组词吗?在课文中找找画出来,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读读,根据同学找到的词语,出示在黑板上

  元宵夜、花灯、大街、金鱼、吐泡、猴子、眨眼睛、各种、奇妙、彩灯

  谁愿意做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词。

  在小组之间读,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教师抽卡片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做一下小结。

  除了这些词,你还可以用什么字来组词?

  用自身手中的生字卡片,和本课的生字进行组词。

  用“年”来组词,各组比一比,看看谁组的词语多

  4、同学以小组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的什么时候看的花灯?(元宵夜)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2)人们看花灯时是怎样的心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口气来读?

  (3)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灯?你来读一读。(教师

  根据同学读的,将各种花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请同学读一读课文中怎样来写的金鱼,猴子?让大家来模仿一下金鱼吐泡泡和猴子眨眼睛。

  (4)什么是走马灯?你能来扮演一下猫追鼠吗?

  (5)你喜欢这些灯吗?怎样来读出你很喜欢这些灯的语气?

  (6)课文中说各种彩灯真奇妙,为什么他觉得这些灯真奇妙?

  在自身小组中互相读,巩固课文,并且读出各种语气。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可以加上动作,一边扮演一边读。

  三、小结

  回家带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花灯。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 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台阶》教案12-19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