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共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华盛顿小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从而受到美德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7个生字。
难点重点:
1、理解有关小乔治心理活动的语句。
2、学习小乔治诚实的优秀品质。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你们谁知道他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
3、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1)你看出少年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画出相关语句,多种形式朗读。
(2)自主合作,读演结合
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表演,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再现人物品质。
4、检查识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已有知识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作出假设性解释。
2、体验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意识到科学应当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3、通过辩论使学生了解恐龙灭绝原因仍是未解之谜,体会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准备:
恐龙的相关资料、恐龙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什么?(板书:恐龙)我可听说咱班同学对恐龙那是相当的感兴趣,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关于恐龙的资料。
2、师:既然这样,我们就来一场恐龙知识的竟答活动,请看大屏幕。(出示霸王龙、剑龙 、雷龙、翼龙、蛇颈龙)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恐龙的资料,其实恐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远远不止我们刚才研究的这几种。除此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恐龙。
二、探究恐龙灭绝原因。
辩论会:
1、师:从图片和资料中可以看出中生代是一个生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恐龙,它们在地球上占绝对的优势,可以说是地球的霸主,谁知道恐龙在地球上称霸了多少年?就是这样一个称霸了1.6亿年的庞大群体它们却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呢?这也成为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板书完整课题)
2、师:目前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推断,你知道有哪些?
3、师:你最赞同哪种观点呢?
4、师:既然大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不同的意见,那么我们来举行一个恐龙灭绝的辩论会好吗?你们会辩论吗?怎样辩论才能说服别人呢?辩论的时侯,就是要说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和合理地推理。
5、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组,并且开始整理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赞同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与提炼,使学生学生手头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6、辩论赛的第一关:阐述观点。(教师适时的提炼学生观点)
7、辩论赛的第二关:质疑答辩。师:正是由于恐龙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恐龙不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从恐龙灭绝中,可以看出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这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启示呢?
8、师:刚才我们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可以看出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许多让人质疑的地方,到底哪一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完全的信服呢?
9、师:这些观点都不能让人们完全的信服,所以恐龙的灭绝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那你们认为,我们今天的.辩论成功吗?
三、拓展。
师:关于恐龙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有没有可能那些体型偏小的适应了环境的变化,进化了呢?再比如:恐龙能够复活吗?课后喜欢恐龙的同学们可以成立一个恐龙俱乐部,来继续研究恐龙。
自评: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因为学生对于恐龙了解非常多。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和欣赏,让他们自主探究。而本节课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就源自于我在备课时能注意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听文入境
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3、读文生情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一定读出了很多)请大家回答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B:散步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帮老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
※ 生读
※ 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
※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
※ 生回答并进一步谈感受
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情节安排上、结构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
E:文中有很多句子很美,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使文句有音韵感,文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句式,使文章增添亮点。
还有吗?找找看。
※ 找读
※ 一起朗读这些句子,一人与大家对读
4、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E:“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结: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5、品文入理(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 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一家人每个人都做得好,权利一样的大。问题的提出是在进一步引导我们不断地品析人物形象,而不在于非得每个人的观点一样。
A:讨论,师巡视
B:交流
C:小结(这种互相听从,构成了一条亲情链,始终链在了一起,确实一个家庭不存在着权力的大小,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其实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们的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5、我手写我心(习作)(是谁在日落昏黄中倚在窗口焦急的等我们归来,是谁……)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 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 正音:券、缕、陌。
⑶ 正形:
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
蜡的形近字:腊。
幽的笔顺。
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 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 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 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 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语文教案 篇8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精妙构思。
2、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艺术风格以善于构筑故事情节和设计结局见长,另外用洗练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他的特长。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1、听课文内容朗读的录音,思考问题:
⑴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下内容:
⑴ 于勒由一个浪荡子到富人再到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鬼的人生境遇的转变。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态度转变。
⑶ 菲利普小职员身份与拮据的家庭生活的介绍的意义。
⑷ 小说结局的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对比手法的应用与体会。
学生要明晰情节的转变,人物态度的转变。
3、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完成下列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中吃的含义。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⑵ 可别吃得太多,吃多了伤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说情节出人意料而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2、研讨小说主人公是谁
3、为小说另拟个结局,做口头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特色。
学生先复述课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研读欣赏
1、选材构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却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的病态现象。
2、情节安排巧。于勒经济地位由穷──富──穷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由撵──盼──怕──躲的转变。都由吃牡蛎的联系了起来。
3、巧设悬念。
三、问题研究
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学生对于勒、菲利普夫妇、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断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写文章结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写,语言亲切、生动。所配四幅插图,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哪件事最让你感兴趣?
教学难点:
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最让你感兴趣?为什么?
教具准备:
投影幻灯、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什么是童话呢?
童话是通过非常丰富的想像、强烈的夸张、神奇的幻想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儿童故事。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神笔马良》就是这样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了超现实的`夸张和幻想,给马良除恶安良的言行增加了新奇神秘的色彩,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全文充满了儿童情趣。使我们阅读时,更觉得亲切、生动、有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用投影灯打出重点词语)
1、哪些语句描写马良喜欢画画,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说。
教师引导:大官和画师是怎样表现的?他们说了些什么?采取了什么行动?读读课文。
学生说。
教师讲:马良只是生气吗?他又是怎样做的呢?齐读第4、5两个自然段课文。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
2、马良怎样得到一枝笔?读读课文。
学生说。
教师引导:马良得到一枝笔,他的表现怎么样?他怎样做的呢?
学生说。
3、马良有了这枝神笔,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马良用这枝神笔,为穷人做了那么多事情。而大官让他画金元宝,他一动不动。大官又怎样呢?
学生说。
教师讲:“假装”是故意作出某种动作和姿态来掩饰真相的意思。大官亲自给马良松绑,这是一种假象,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而马良又是怎样对待大官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马良想夺回神笔”到“山一样的海浪不断地向大船压去。”(放录音)
学生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说。
三板书设计
神笔马良
喜欢画画画耕牛
刻苦练习用神笔为穷人画水车
盼望有笔要什么有什么
对大官画大海
四作业设计
1、朗读喜欢的自然段。
2、填量词
一()神笔一()金山一()摇钱树
一()公鸡一()画一()老爷爷
3、积累四个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荷花》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