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评论
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 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 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
(四)正确朗读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 评论
(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
2、交流指正
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 评论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复述本文作者的相关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齐读第一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综述了物外之趣。客观:眼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学习第二段,讨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心之所向 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中的“山” 、“树”指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齐读全文
活动5【作业】幼时记趣 评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文章
2、观察身边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明天找同学分享。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童稚记趣》说课稿02-18
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1-24
【优秀】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优秀】10-05
语文教案[优秀]11-04
语文教案(优秀)03-23
语文教案(优秀)11-27
语文教案[优秀]10-04
《观舞记》教案优秀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