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3-02-24 17:35:29 教案 我要投稿

《林海》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1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描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由景生情,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课文文笔优美,准确地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表达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感受。课文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名篇佳作。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欣赏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2、说学法。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三、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1、教师板书“海”,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

  教师从“海”入手,让学生思考: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言,既有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运用能力,也为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进行了铺垫。

  2、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

  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积极展开想象。“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为理解课文后半部分老舍先生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好了准备,促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课文读通读准是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初读时,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查互检,互帮互助,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又能够照顾差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易读错的字音及难读的句子加以指导。

  2、想一想作者浏览作者大兴安岭后,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作者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将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概括为两个内涵极深的词: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在文中先后出现过三次,贯穿全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抓住重点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围绕“亲切、舒服”,你能提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必将促使学生反复认真地研读课文。学生在深入读文中一定会发现并提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如,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到“亲切、舒服”?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感受的?三次的感受有何不同?

  4、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请你们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读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问题,用“?”标注出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

  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并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再组织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读出三个写“亲切、舒服”的完整句子,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应积极鼓励,并设法引导、点拨。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既然绿颜色那么多,作者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为什么不试着用各种关于绿的词语来细致描绘林海的绿?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他们能联想到的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语来替换“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语,如墨绿、翠绿、

  嫩绿等,让学生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体会到:再多的词语也难以形容林海的丰富的绿,而作者此处虽然只写了绿色的深浅和明暗,却涵盖了我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各种绿,从而让读者尽情地想象大兴安岭林海的色彩,也体会到作者写法的巧妙。

  (三)品析优美句段,学习表达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层层深入的?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出标注。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之后,教师通过这样设问,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学生在认真读文中不难得出;作者按照浏览的顺序先写初到大兴安岭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了景、林、花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最后写看到林场的感受。这样情由景生,情随景走越走越深入,读者也随作者走,愈读愈感到“亲切、舒服”。

  2、你认为大兴安岭哪儿最美?为什么?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再次读文,读的过程中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景物或你感兴趣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作深入的研读。可以是反复地读,读出情味;可以是边读边想象句段描绘的画面,并把画面勾画出来,也可以是就句段旁边写几句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是就句段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

  (四)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受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精美句段,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随文练笔,做到学一课仿一课,于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拓展延伸,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

《林海》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林海》教案3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林海》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

  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

  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

  (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

  (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教案7

  课题:《林海》

  一、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 学习岭。

  1、 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 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

  (1) 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 读出岭的温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

  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 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 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

  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 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

  ——看课件——(自由读)

  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 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

  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 学习花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 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 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 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林海》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教案9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案10

  教学目标:

  1、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而不空洞,在朗读中激发学生“亲切、舒服”的共鸣。

  2、以“冲突”串起教程,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脉络和感情的自然升华。

  3、渗透“与时俱进”观,正视大兴安岭的今日生态,唤起时代的责任感。

  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老舍先生吗?我们学过他写的的哪些文章?有什么感受?

  2、老舍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的确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参观游览了大兴安岭,并且写下了《林海》这篇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林海》,一起来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风光。(出示课题)

  二、畅谈感受,确立对话核心主题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与文本进行了独立对话。读了课文,你觉得大兴安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老舍先生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3、质疑:亲切与舒服,出现了三次亲切与舒服,感觉太强烈了!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

  三、引出对话分主题,寻找对话依托点

  (一)古木冲突,引发话题

  1、初入大兴安岭,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古木,你会有什么感觉?

  2、对古木,老舍先生怎么会产生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资料链接:1961年社会大背景

  3、我们就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林海带给老舍先生的亲切与舒服。圈圈画画找一找让你感受到了亲切与舒服的词、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体验)

  (二)寻找“亲切、舒服”,展开对话

  对话交流:

  ⊙群岭起伏(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温柔)你为什么会觉得温柔?

  现在我的面前就是一大片的岭,(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

  这样的的“岭”给你什么感觉?

  看来,老舍先生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就这么个“点”、这么个“着”字,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多么温柔的岭,谁愿意来赞一赞。

  ⊙一碧千里(课件出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那是一些怎样的绿呀!

  面对这满眼的绿,你有怎样的感觉?读出你的感觉好吗?

  ⊙“浪花飞溅”(课件出示)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样表达这个意思,你还可以怎么来写这些俏丽的白桦?

  读着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俏丽、闪动、银裙)

  ⊙丰富多样(课件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只有谁穿绣花鞋的?你从绣花鞋想到了什么?

  ⊙无尽宝藏

  师:大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大兴安岭有吗?大兴安岭有哪些宝贝吗?这些宝贝有什么作用?

  概括:这样的大兴安岭,这样的林海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三)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深层次对话

  大家看一看这几张图片,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课件展示大兴安岭着火、过度砍伐的照片)

  同学们,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吗?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能写出这样的“林海”吗?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想法,用你的笔写下你此时的感受!

  (四)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许多年前的大兴安岭是如此的亲切舒服,现在的大兴安岭是如此地触目惊心,在你们的心中,你希望未来的大兴安岭是怎样?。

  把小组中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

  四、提升思考,回归对话核心主题

  大兴安岭很美,她应该是一种广阔的美,立体的美,由内而外的美,她美得并不空洞。让我们深情地呼唤——林海!大兴安岭很美,这种美需要我们的爱护,需要我们的保护,因为它更应是一种永恒的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林海!

《林海》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林海》教案1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

  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教案13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案14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林海》教案15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附:板书设计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林海教案11-28

【精选】林海教案四篇08-01

林海教案10篇07-24

林海教案3篇03-10

【实用】林海教案4篇03-16

【实用】林海教案四篇06-04

【精华】林海教案四篇08-06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8-11

林海教案集锦九篇08-11

林海教案模板合集九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