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

时间:2024-12-01 10:40:34 教案 我要投稿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合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风筝的理想教案10-09

《理想的风筝》教案07-12

《理想风筝》说课稿10-30

(精华)《理想风筝》说课稿10-13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06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锦七篇08-21

《理想风筝》说课稿9篇12-09

风筝活动教案03-14

《美丽的风筝》教案07-19

鲁迅《风筝》教案11-06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合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