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11-16 06:35:40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 行大典之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

  师:上节课我们划分了文章层次,明确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个词来赞誉济南,是哪个词呢?

  生:宝地

  师:既然说是宝地,都体现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师:济南真可算是处处是宝地,是美景。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描写山的这几段。来看看这些美景是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具体语言,来把握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老师先来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一段文字写了济南的老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意味,写出了济南城安适、秀美的睡态,有着温暖、恬静、适宜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这段中,同学们能不能再找出某个词语、某句话,看看济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学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词语的一个方面)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摇篮的形态是怎样的?(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一些,中间平坦舒适)摇篮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适、柔软、温暖。

  师:常常说,母亲把婴儿抱入摇篮里呵护照料,文章中说一圈小山把济南城放在摇篮里,那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来可再引导,小山像母亲一样,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爱、慈爱、慈善可亲。(板书)

  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小山形态秀美,不得不说是出奇的,是块难得的宝地。谁能够再找一句?

  生:“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书:修辞,拟人)

  师:哪个词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声地说,小山好像在和济南城低声细语。

  师:为什么要低声呢?大声说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低声地说”。

  师:对,济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宁沉静、温暖舒适。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除了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谁说的?

  生: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

  师:是这样的,那大家说,生活在这样的冬天里,人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热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马上能到春天了。

  师:没错,在小山的摇篮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安适的,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作者这样写,也使得写景画面灵动起来了。

  师:如果只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最妙的。

  师:找的很准。雪,在冬天是最寻常可见的,作者却说最妙。文章中的哪处描写让你感觉到小雪的妙处呢?试分析(3分钟讨论)

  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师:树间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的形态比成盘在头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贴切生动。

  师:小雪连树尖儿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树头发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树有意挑选这样一朵花似的,显出雪的什么特点呢?

  生:小雪、精巧、可爱、灵动。

  师:对,从色彩上来讲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苍翠了。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爱、惊叹。

  师: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还注意到了景物之间,色彩的相互映衬(板书:色彩映衬),济南的雪一点也没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反而显得越发青黑了。

  师:来看看,接下来雪又呈现出哪些姿态和颜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了山脉上雪的白色、银色。

  师:雪霁晴峦,与什么交相辉映呢?

  生:与蓝天交相辉映。

  师:还有哪句?

  生:“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水纹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拟人。

  师:为什么“穿”字可以判断出拟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动作,山和雪都不会真正地穿。

  师:说得对,把人的特征、动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这是一处拟人。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是什么呢?

  生:本体是一道儿白、一道儿黄,喻体是带水纹的花衣。

  师:本体中,白色无疑是雪的颜色,那暗黄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颜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盖着的白雪比成了带水纹的花衣。

  师:大家看过水纹的形状吗?为什么“看着看着”水纹会动呢?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雪不厚,被风吹散了。

  生:因为雪会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显露出来了。

  师:没错,这些都是“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势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联想一下水的波纹形状。(可简单画图)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带水纹的花衣。

  师:是这样的,作者由一处山雪看到另一处山雪,看着看着,随着视线的跳跃,整体上就成了带水纹的花衣,而且好像会掀动一样,看见山的'肌肤。这样写,静态的写就好像动起来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化静为动。(板书)

  师:静中有动,白雪覆盖下的山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这样写雪,就显得气韵生动。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在夕阳照射下的色彩变化,像害羞一样。

  师:既然是拟人,拟作一个什么人更合适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容易害羞,脸红的颜色微微发粉。因为雪纯净无暇,小孩子的内心也单纯。

  师:少女脸颊绯红,好像害羞一样,面对雪这样一种姿态,作者会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山雪非常可爱,情态可掬。

  师: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一段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爱。

  师:作者的语气似乎有点祈求老天爷,就是下小雪吧。那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气,下大雪承受不住。

  师: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层雪,为山着想,为山考虑,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担忧、怜惜。

  师:对,作者有幸在济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阳,细品山间小雪,作者对这块宝地是心存珍惜喜爱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师:带着欣喜感激之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感受美丽的雪景。

  师:文章的第四段很简短,写到了济南城外村庄的景象,看一看哪个词语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画。这是一处比喻。

  师:水墨画里画了什么?

  生:山坡、村庄、雪。

  师:这几处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黄色。

  师:请大家想象,一张水墨画,暗黄色的宣纸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与白色泼墨点染在上面,这样的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古朴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书)

  师:对,还不是一般的古朴淡雅,作者带着推测、商量的语气和读者亲切交谈,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师:这一段里还有那个字眼吸引你?

  生:卧。

  师:卧这个动作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适、宁静、亲近自然。(不是横,不是重重的压,村庄和房顶没有抗拒雪)

  师:精准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卧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的轻盈、村庄的安宁祥和。(板书:精准用词)

  师: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在欣赏完济南的山、雪、村庄之后,作者又把我们领到了水边。说一说这一段展现了哪些景物。

  生:绿萍、水藻、垂柳。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绿。

  师:作者极力描写绿萍、水藻的绿,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长一样,绿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阳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对,这就是积蓄在水中的绿的精神,接下来又写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个影,说明水怎么样?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书)。

  师:和水藻的绿相比对呢?

  生:是色彩的映衬。

  师:映衬之后,大概是为了突出什么吧?

  生:写水藻和绿萍的绿,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师:这是映衬的作用,写水中植物的绿,就是为了写水的清澈透亮。这里面还写出了水的一种特点,是什么?

  生:不忍得冻上。

  师:为什么不忍的冻呢?

  生:因为被那股绿的精神所感染了。

  师:有道理,还可以想想,为什么不忍得冻,这一句从修辞上来讲是什么?

  生:拟人。

  师:拟人的修辞,事物就会具备人的动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对水边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怜爱,水好像能和岸边的垂柳对话,让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变得活泼欢快,有生命力。

  师:蓝水晶怎么理解?追随作者的视线,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蓝水晶呢?

  生:天空。

  师:天空蓝汪汪的,蓝的发亮,像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有怎样的特点?

  生:空灵的、明净、纯净的。(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蓝水晶也是很贵重的,视如珍宝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样,包着红屋顶、黄草色,包着济南城,那作者拥有这样一块蓝水晶,心晴是怎样的?

  生:珍爱、惊奇、赞赏。

  师:让我们怀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朗读文章第五段。

  师:本文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里的气候,济南的山、雪、水,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准的用词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衬来加以展现。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谁能够总结一下,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创设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爱、热爱、赞赏、怜惜。(结合某处语句)

  板书:

  气候——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慈善

  宝地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动人

  城外远山——古朴淡雅

  水——澄清空灵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写作手法:色彩映衬、化静为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3、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4、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5、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6、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n 1946年生于山西

  n现任: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

  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板书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爱新装心思兴趣.“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六、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4.忙着做各种事情。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1.称赞()称职()称杆()

  Achen4 B.cheng1 C.cheng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Acha1 B.cha4 C.chai1 D.ci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Azhao1 B.zhao2 C.zhuo2 D.zhe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

  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

  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8

  课程:

  Unit 1 My name 's Gina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

  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

  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3、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

  Nice to meet yo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1、 认真观察第一页的图画,小组讨论你所认识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2,、试着写出含有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3、小组竞赛,展示( 看谁总结的多, 写的.准确)

  学习任务二: 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1、 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

  A: Hello , I am Gina ,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Alan .

  2、小组竞赛, 两人一组,询问他人姓名,介绍自己.

  3,、分角色朗读1A对话.

  学习任务三: 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1,、听录音, 给1B 的对话编号.

  2、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3、小组竞赛, 展示对话交际。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小组讨论我们所学的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区别, 如何用英语拼写

  你的名字?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1,、归纳你所学到的问候语.

  2、自己编写一个打招呼并询问姓名的小对话.

  四、诊断评价

  (一) 单项选择.

  1. _______your name ? My name is Gina .

  A. What B. What's C. Who D. which

  2. Good morning , Miss Wang ! _____________!

  A. Hello B.Hi C. Nice to meet you D. Good morning

  3. I _______Sally , What______ your name ?

  A. am ,is B. is , am C. is , is D.am, am

  4. ______name is Li lei .

  A. I B. I am C. My D. you

  5.— _______, What's your name ?

  — John Green .

  A. Hi B. Ok C. sorry D. Excuse me

  (二) 写出下列单词的完全形式, 并写出汉语意思.

  I'm _________ __________ what's __________ ________

  name 's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单词.

  时钟 _______ 我的 ___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名字_______ 遇见_________

  (四)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1. 见到你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叫王小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叫什么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根据情景补全对话.

  A: Good afternoon !

  B: 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______Lucy . _________your name ?

  B: My ______ is Jim . Nice to ______you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 写作特点。

  2. 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读-思-议-练相结合的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语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已是浓浓的深秋,“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不会)

  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在他的《济南的秋》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济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赢得了上帝两个季节的恩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在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行的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 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三、整体感知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用来说明济南冬天的特点?

  2、文章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这个特点?

  四、赏析词句

  大家刚才读了济南的冬天,它美不美?(美)你想把你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吗?(想)那好,老师把课堂交给大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展示你最喜欢的词、句、段,用你的美读感染大家。(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通过对词、句、段的赏析,把握济南冬天山、城、水的特点,并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的情感。)

  1、比比看,谁更好: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雪后的小山

  (1)、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雪后小山的特点?

  (2)、文中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雪后小山的美景的?

  3、赏析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山暖山妙,水清水蓝,如诗如画,怎不令人向往。《济南的冬天》一文发表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济南去看济南的冬天。回来后,大家纷纷相告,自己上当受骗,济南的冬天没有老舍笔下的那么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觉得济南的冬天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呢?你能在文中找到依据吗?(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五、小结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找赏析方向)

  1、文章应该抓住特点去写。“温晴”

  2、文章要生动起来,可以多用修辞。“比喻”、“拟人”

  3、文章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一篇文章做到这几点,它就不仅仅拥有了生动而美丽的外表,也拥有了感人至深的灵魂。

  六、拓展

  济南的冬天无疑是美的,我们现在是没有机会去看了。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你是否发现我们的美也无处不在呢?家乡的冬,美吗?家乡的秋,美吗?家乡的雨,美吗?既然发现了这么多的美,何不动手把它记下来。(指导学生运用小结中的要点,尝试写几句话,让他们学会通过优美的词句去表现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山:暖 妙

  温晴 城:如画 宝地

  水:清 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4、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2、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从而领会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在一起时,都做哪些事情?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一次平常的散步,又为我们表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实施目标

  (一)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勾画、积累重要字词或自己喜欢的字、词。

  2、结合屏幕上的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①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②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二)字词积累:

  熬(áo)嫩(nèn)芽咕咕(gū)地

  分歧(qí)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信服:信任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研读课文

  1、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①请学生说说“我”为什么散步?

  为了母亲。“她老了……应该多走。”

  为了感受春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以“我”的口吻,结合文中描写和屏幕上展示的图片,写一两句劝说母亲散步的话。

  ③朗读课文段落,感受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及作者浓浓的孝意。

  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

  ①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②“我”的选定是什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为难。“我”选择了走大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③在很为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选择了走大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孝敬、关爱。

  ④朗读课文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①按“我”的决定做了吗?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变了主意,走大路。

  ②“变了主意”、“摸摸儿子的小脑袋”,表明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表明了慈爱、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我”儿子的无比疼爱。

  ③教师适当小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4、体会主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很仔细”?为什么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小结。

  总结:

  《散步》这篇散文质朴地表达了家庭的温情与幸福。作者劝说母亲出去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过母亲,走过小路。这美好的亲情源于爱,而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任的生活是对爱的最好表达和诠释。

  (四)我的感悟:

  1、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2、作为子女,又该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发言,教师最后以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结。

  三、作业布置: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和某一瞬间,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2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3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5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

  知识要点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5-2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1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0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8-24

寓言七年级上册教案12-01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12-23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08-17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8-12

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教案10-10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教案人教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