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时间:2024-05-23 13:41: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体验认识等教学环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情境,同时掌握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2、学生能在欣赏和互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乐曲内在的情感。

  3、能试唱第一小圆舞曲主题,

  4、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溜冰时的情景,体验维也纳圆舞曲的节奏特点。

  2、能深入地去理解该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

  2、播放图片(申雪赵宏博)

  师:有哪位同学能说出他们是什么运动员?(花样滑冰运动员)

  3、教师做简单介绍:

  他们曾在20xx年世锦赛上夺得中国在双人滑项目上的首个世界冠军。

  4、师: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时都会配以优美的舞曲,引出课题:《溜冰圆舞曲》

  二、聆听感受

  (一)整体感受

  1、让学生欣赏申雪与赵宏博着两位运动员对这首作品的精彩演绎。

  师: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仔细聆听,特别注意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2、课件:溜冰圆舞曲溜冰视频乐曲欣赏

  3、作品介绍:作于1882年,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交活动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将溜冰和圆舞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4、作者介绍:瓦尔德退费尔(1837—1915)

  5、乐曲的节奏特点:圆舞曲(课件)

  (二)分段赏析

  1.序曲:

  (1)提问:a.序曲部分的速度是怎样的?(徐缓的)

  b.使用了什么乐器?(圆号:铜管乐器,又称法国号,被称为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

  C.音乐使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冬天)

  (2)学生听后讨论并回答问题。

  (3)复听音乐。

  2、第一圆舞曲:

  分AB两个主题,速度形成对比。

  主题A:

  (1)欣赏音乐。旋律宽广平稳,流畅明快,使人联想到溜冰的人们舒展优美的舞姿。

  (2)请几位同学跟旋律跳一段舞蹈。

  (3)学生用“la”音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仔细看谱,看能否发现谱中的弧线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4)连音线:

  分圆滑线和延音线

  A.圆滑线:是用于(一般是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音高的音符之上,表示要唱得圆滑。

  B.延音线:是连于两个或多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间的连音线,功能是延长这个音,唱法则按节拍唱完即可。

  (4)教师范唱主题A旋律。

  (5)学生跟唱旋律。

  (6)让学生用小打击乐伴奏演唱旋律。

  主题B:运用了八分音符,并强调其节奏,使乐曲充满了轻快活泼的情绪。

  (1)欣赏主题B音乐

  (2)让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旋律,并与主题A对比。

  3、第二圆舞曲:

  主题A:表现溜冰中矫健的腾空动作,乐曲情绪欢快而有力,有声有色的描绘了溜冰场上溜冰者洒脱的姿态。

  主题B:出现急速的音乐片段,轻松而诙谐,仿佛腰上系着铃铛的溜冰者在冰上表演滑稽的舞蹈动作。

  4、第三圆舞曲

  主题A:主要由弦乐奏出与第一小圆舞曲同样舒展平稳、流畅悠闲的特点。

  主题B:轻松活泼,与主题A形成生动的情绪对比。

  5、第四圆舞曲:

  由整个乐队奏出如同微风般柔和轻盈,委婉甜美的旋律,后面还有一段表现运动员在冰上做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和华彩乐段。

  6、结尾

  欢乐的'华彩段落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与第三小圆舞曲,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7、作品结构图:

  序奏+四小圆舞曲+再现+尾声

  ||||

  (美丽的冬景)(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一小、三小)(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三)《蓝色的探戈》

  1、了解探戈: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了解的探戈,然后教师简介:探戈是十九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一种音乐体裁。探戈含有混融文化的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不同风格。

  2、作者简介:安德森(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毕业于哈拂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年起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任作曲。由于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打字机》、《蓝色的探戈》、《拨奏爵士乐》等。

  3、《蓝色的探戈》

  1)、聆听《蓝色的探戈》,感受乐曲主题。

  如果你感受到乐曲中旋律主题发生变化请举手?(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有三个主题。)听老师唱三个旋律主题,听辨是否有相似的主题?(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可分两段)

  2)、复听全曲

  a)感受乐曲出现几种探戈节奏?

  b)教师总结

  欧洲即西班牙风格的典型节奏:

  拉丁美洲即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

  c)敲击这两种节奏感受其不同风格

  3)、分段欣赏

  a)聆听主题A运用哪种风格节奏?音乐情绪如何?这一主题使用了欧洲风格节奏,这种节奏带有明显的推动力量,这段音乐的情绪颇为活泼。

  b)复听主题A,跟音乐打节奏。

  c)聆听主题B运用哪种风格节奏?音乐情绪如何?这一主题使用拉丁美洲风格节奏与主题A形成明显对比,这个主题的旋律节奏宽广,因而造成一种飘逸、悠远、幸福、欢乐的音乐情绪。

  这一主题包括了两个颇为近似的旋律,好像后者是前者的变化发展。

  d)复听主题B,跟音乐打节奏。

  4、总结探戈的音乐特点

  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其舞蹈节奏以切分节奏为主要特点。欧洲风格的探戈节奏比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而拉丁美洲风格的探戈节奏则显得更优雅、舒展。

  三、音乐创编:

  1、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别为第一小圆舞曲旋律创编歌词。例:冬天来了,雪花飞舞,优美的身姿舞动起来。

  2、.选学生展示创编成果,可用小击打乐器配合演唱。

  3、选出最佳歌词,师生一同随音乐演唱。

  四、课堂小结:

  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的作曲家却能去充分挖掘冬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我们可以滑雪,打雪战,还可以去溜冰,希望我们的每位同学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自己过得快乐,充实并有意义。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

  重点与难点:

  1、学重点: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

  2、学难点:节奏x xx 0(xxxx)演唱与间奏的衔接要准确。

  教学过程:

  1、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麽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麽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神魔特点?等等。

  3、第二边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粒度/速度/演唱情绪。

  4、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5、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神魔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6、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击拍节奏,在”三角铁”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1—2遍。

  8、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9、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0、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它方式进行表演。

  11、下方法供参考:

  (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

  (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

  12、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几首音乐,由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

  (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

  (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课后记:

  教师的范唱调动了学生学唱的积极性,用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发声,解决了高音视唱难的问题,获得良好效果。打击乐器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大胆表现自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吹竖笛。

  2、欣赏《飞来的花掰》、《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竖笛独奏一首乐曲,并学会与他人合奏。

  2、认真聆听两首欣赏歌曲,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

  1、教师手持竖笛向学生展示简介竖笛知识。

  2、教师亲自为学生演奏一段轻松、活泼、有美、抒情的小乐曲,也可以播放竖笛演奏的录像,激发学生对学习竖笛的兴趣。

  3、学习吹竖笛,从5、6、7、1四个音学起,先练习吹长音:5、6、7-1反复练习。

  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着书上的曲谱,练习吹奏。

  5、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互相学习,切磋技艺。

  6、清学生为大家吹奏小乐曲《回忆》,其他同学可以随着旋律作指法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7、师生合作演奏《颂祖国》教师弹钢琴,学生吹奏竖笛,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和合作意识。

  8、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规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另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

  (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

  (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生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变化。学生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早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课后记:

  本节课开始学习吹奏竖笛,各班都由部分学生接受较慢,教师还要多关心他们,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知识——圆舞曲,感受体会圆舞曲音乐的风格。

  2.学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

  3.尝试二声部创作,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

  2.尝试二声部创作,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音乐,

  二、同学们,听说过华尔兹吗?知道老师跳的是什么舞吗?师随音乐跳起舞步。(华尔兹,或圆舞曲)

  三、新课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具有舞曲风格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

  2师:请同学们看歌谱听音乐,选择你能回答的问题。

  (1)调号(2)拍号(3)强弱规律(4)速度(播放唱三段)

  生,答

  师用手划拍,提示三拍子指挥图示。

  师清唱乐谱,请思考,歌曲的结束音是什么?曲谱都由哪些音符组成?

  (2)师:学生第一次视唱,挥着三拍子跟钢琴视唱歌谱。

  (3)学生第二次视唱,挥三拍子并学习用饱满的声音演唱。

  (4)学唱歌曲(注意歌唱姿势,表情自然,用饱满的声音演唱。)

  (5)生唱词第二次。

  四、编创

  把我们的歌曲加入合唱的方式,会是音乐变得丰富,饱满,有层次感。

  学生发言,尝试合唱创作。

  366︱4ⅰⅰ︱7.656︱3--︱533︱2ⅰ76︱5.67︱ⅰ--‖

  1--︱2--︱3--︱1--︱533︱2ⅰ76︱︱5.55︱5---‖

  分小组竞赛,看哪组歌声最具美感。(音色、声音位置统一)

  1、柯尔文手势练和声,(1)高声3,低声部1.(2)567ⅰ和5555

  2、一组唱谱跟唱自己声部,老师弹另一个声部

  3、两组合唱,保持音量,不要争相盖过另一声部。两个声部保持音量上的平衡。提醒学生歌唱的状态,用自然正确的方法演唱,避免大喊大叫。

  4、合唱三段

  师:通过演唱,你知道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生答:呼唤友谊、和平、团结。

  

  师:是啊,每个人都希望能生活在和平、友谊、团结的环境。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和平、友谊、团结的呼唤。同学们,唱出最美的歌声吧。(播放一段伴奏)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教学内容: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大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教学内容:

  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在课堂上学唱这首歌曲达到会背的目的。

  2、难点:在学唱这首歌时,要有唱谱练习。

  第一,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

  第二,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

  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歌曲的录音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进行节奏和雄壮的风格。

  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1-2遍)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

  (3)典型节奏型

  (4)旋律进行特点

  (5)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

  (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歌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

  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

  小结:今天我们再次学唱了《歌唱祖国》这首颂歌,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设计理念】教学《DO RE MI》这课,以学习新课程的具体理念为指导,从创设生动的意境入手,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2/4拍的节拍特点,为演唱歌曲作好准备;通过歌曲、图片、录像等欣赏,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获得丰富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子琴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为歌曲伴奏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教材分析】

  歌曲选自电影《音乐之声》,全曲为C大调,2/4拍,作者用7个音的唱名和英语中与这些唱名发音接近的词,巧妙的编成了不同的故事交给孩子,按孩子的年龄的的不同,安排每个孩子代表一个唱名,并从do re mi构成的音阶出发,使孩子们在不断的反复变化中将“do re mi fa sol la ti ”这个音阶深深地印在脑中。本课的教学任务是欣赏并学唱歌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唱准音阶中的七个唱名。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演唱《do re mi》。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意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感受音乐、自主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doremi》的学唱及欣赏,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节奏及唱音阶表演

  同学们,在音乐的王国里有七个小精灵,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音乐都是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组成的,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七个音符

  现在我们的精灵就要出场了,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音符,大家好好看看,他们都各自代表这谁?

  二、了解歌曲的背景

  简介电影《音乐之声》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音乐之声剧照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性格活泼好动、热爱自然,她到一个退役的上校家里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这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这时玛丽亚就成为了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她用自己的爱心和热爱音乐的热情最终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发生在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之间的音乐故事,首先我们来欣赏电影片段《DO RE MI》。

  三、新授部分:学唱并欣赏《DO RE MI》

  1. 欣赏《音乐之声》里的《DO RE MI》选段,并回答一下三个问题

  (1)视频中的音乐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欢快 、活泼

  (2)从这段视频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3)你可以说说音乐的作用吗?

  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

  教师:看完了电影原声视频片段,现在同学们是不是想要迫不及待的`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遍中文版的歌曲,感受音乐。

  2、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发现音乐当中最基本的几个音是什么呢?1、2、3、4、5、6、7他们的唱名是(do re mi fa so la ti)

  3、熟悉歌词。歌曲中将七个音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编写歌词?(作者把自然音阶的七个唱名以及英语中与这些唱名发音接近的词,巧妙地编在一起,使歌曲显得十分生动有趣)

  4、教师弹琴教唱歌曲。

  5,全班齐唱歌曲。

  四、 歌曲表现

  1、音乐游戏:

  (1)老师教有趣的七个手势

  (2)请几个同学到讲台前表演手势

  (3)请7位同学到讲台前结合手势和歌曲分别表演1234567

  五、拓展部分

  1.美国影片《音乐之声》里的插曲曾经一度风靡全球,影片中的片段插曲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名曲。各国的人们,歌唱家都来传唱。,那么,这部影片中还有许多好听的歌曲呢,像《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十六岁、十七岁》《晚安再见》以及《攀越群山》等插曲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来听一首《孤独的牧羊人》其他的插曲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自己搜集再听一听。

  2.欣赏由班里同学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

  六、总结本节课,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并学唱了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知道了玛利亚老师用她的爱心和音乐把七个孩子从调皮捣蛋变成了一群可爱的音乐天使,这就是音乐的力量。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比如上下课铃声,课间操,眼保健操等等,这些音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愿音乐能继续丰富我们的生活,给同学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课题概述

  《唱脸谱》是人音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音乐教案《唱脸谱》-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案。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地结束。歌词的第一部分借助一位女子的语气,阐述了外国友人对我国的“国剧”──京剧的美好印象。歌词的第二部分是一位男士对戏曲脸谱的侃侃而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㈠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㈡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2、脸谱的颜色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㈠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㈡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音乐教案《音乐教案《唱脸谱》-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案》。

  2、学生自由谈

  ㈢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㈠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㈡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㈠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㈡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2、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前播放关于大海的图片,创设情境。

  2、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音乐,大家一起来听下,这是什么声音呢?(播放海浪的音乐)

  3、学生回答

  师:是的,这是海浪的声音。有哪位同学见到过真正的大海?有没有亲自到海边玩过?你来描述一下你见到的大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大海的'印象或到海边游玩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表现大海宽阔的:一望无边、无边无垠、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一碧万顷;表现大海宁静的:风平浪静、鸥水相依、海波不惊、海不扬波、碧海青天;表现大海气势的:海纳百川、汹涌澎湃、气吞山河、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4、刚才同学们都讲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大海啊,故乡》

  一起来欣赏这首《大海啊故乡》,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

  交流讨论刚才的问题:

  1、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交流讨论后师小结:

  这首歌的情绪:由深情到激动

  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强

  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

  在学唱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绍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学唱歌曲

  1、聆听音乐,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有什么特点。

  2、讨论后小结:

  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自己在海边生活经历。

  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是情感的抒发,表达主人公对大海对故乡和妈妈浓厚真挚情感。

  3、学生哼唱简谱,如视唱有困难可用lu模唱。

  4、跟琴用“呜”和“啊”哼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

  5、解决难点

  (1)3/4121·76|533-|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2)3/46541165|5--|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的时值要唱足。

  6、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7、边划拍边唱全曲。

  8、完整演唱歌曲。

  五、英文学唱

  1、请个别学生朗诵英语纠正个别字词。

  2、齐读英语

  3、填入英文演唱全曲。

  六、学唱二声部

  1、播放合唱《大海啊,故乡》

  师:同学们,这种演唱形式是什么呢?

  生:合唱

  师:这是合唱的形式,中间还伴有领唱,今天老师也给这首歌配了二声部,我们一起来学习。

  2、学唱二声部,跟琴练唱简谱。

  3、模唱二声部旋律。

  4、填入歌词唱二声部。

  5、分声部,双声部练习歌曲。

  6、完整练唱歌曲。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

  课题:音乐欣赏《丰收锣鼓》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能够听辨民乐合奏中主要乐器的音色。

  2、训练打击合奏与节奏律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喜爱音乐,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学生即兴创作打击乐合奏及根据音乐创设情景。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部分打击乐器学生自带打击乐器(自制)

  教学过程:

  一、赏析揭题

  目的:创设气氛揭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方法:欣赏、讨论、评说

  课前准备:展示美术画《秋景》,欣赏音乐《庆丰收》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学气氛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进行讨论,谈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导入新课,揭示主题“秋”

  (四)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能辨民乐合奏中主要乐器的音乐。

  2、训练打击乐合奏与节奏律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二、欣赏曲目《丰收锣鼓》

  目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

  方法:欣赏、讨论、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1、欣赏乐曲《丰收锣鼓》(第一遍)

  方法:(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欣赏

  (2)能否听出乐曲的音乐结构

  (3) 试着找出乐曲中的两段无旋律的民乐打击乐合奏片断,并设计一幅与音乐情景相符的活动场面。

  2、第二遍欣赏

  方法:(1)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音乐。

  (2)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锣鼓模仿打击,其余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合奏,让学生从鼓乐声中切身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三、总结:

  1、由学生谈体会

  2、评出最佳表演组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2.3 5.3 2 — ||

  (2) 6 .1 1 75 6 |

  61 75 6 — ||

  (3)3.5 5 1.2

  3| 2. 1 26 | 1—— —||

  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

  4、导入

  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

  《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

  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

  (1)出示课题《念故乡》

  (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

  让学生认识曲作者

  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

  6、学唱歌曲

  (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

  (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

  (1) 视唱

  (2) 学习歌词

  (3) 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

  (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

  (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

  (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3)带歌词练唱歌曲

  (1)播放歌曲《念故乡》

  (2)展示世界地图

  (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

  (1)、(2)、(3)

  出示歌谱

  (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

  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

  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

  (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

  (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2、《洗衣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洗衣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藏族民歌及藏族舞蹈特点,并学跳藏族舞。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一个教学课件,上面有藏族风光、藏族风情以及藏族歌曲《青藏高原》和藏族舞蹈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品:

  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青藏高原》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大屏幕)藏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师:藏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

  二、初听歌曲《洗衣歌》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听完以后,师生畅谈听后感。

  三、教师介绍作品:

  歌曲《洗衣歌》是藏族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歌,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和舞蹈特色。歌曲歌唱了人民解放军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深厚的鱼水情谊。歌曲以藏族民间音乐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

  四、复听作品:

  1、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歌曲带给我们的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2、舞蹈片段欣赏《洗衣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并欣赏藏族美丽的舞蹈。

  五、跟唱歌曲:

  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

  六、创意表现歌曲: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洗衣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大屏幕展示)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侓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洗衣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七、小结: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2

  学习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学习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手段:

  1、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习光阴,树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点名检查人数。

  二)发声练习:

  1=C—F

  1234︱5———︱5454︱1———︱

  Mima

  1234︱5454︱1———‖

  Mima

  三)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中学时代的歌曲

  四)学习过程

  分析歌曲:

  (1)、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立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想一想: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

  (略——)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6)、由老师引导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A、歌曲的结构曲式:ABB、歌曲的调式、节拍等

  (7)、老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

  (8)、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模唱歌曲《中学时代》

  (9)、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本组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老师把每个小组找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反复教唱,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学习。

  (10)、全班同学跟着老师电子琴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11)、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老师巡堂批导学生练习唱歌)

  (12)、全班同学有表情的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中学时代》——表扬——

  (13)、师: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演唱的歌曲最棒、最有特色,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五)创作与表演

  (1)文艺委员主持歌曲展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长现场打分量化,取最后平均分为该组本节课平时成绩分数

  (2)学生根据文艺委员要求进行小组展示歌曲《中学时代》——打分——亮分——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以聆听声乐作品为中心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欣赏曲。精选了《回声》、《闲聊波尔卡》、《跳蚤之歌》、《春雨》、《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游击队歌》、《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八首精美的声乐作品。

  第二部分是知识点,人声的分类,通过教师的板书让学生掌握;声乐的演唱形式通过欣赏以上八首声乐作品,通过探究、听辨等教学活动来完成。第三个知识点是作曲家贺绿丁的简介,让学生阅读掌握。

  第三部分感受与判断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评价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对聆听和探索人声具有兴趣和愿望,在听赏声乐作品的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探讨,说出人声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童声、男低音、女高音的音色特点;

  2、能辨别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

  乐,并运用各种形式(如面部表情、身体律动等),能对所听的音乐作出反应,并从中体验到欣赏声乐作品的愉快。

  三、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听赏声乐作品,感受各种不同体裁与形式的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品味人声之美妙,进而激发学生探索人声分类和常见声乐演唱形式的兴趣。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与学生一起探讨人声的分类。

  根据人声的特点和音域,可以分为:

  童声

  女声: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四)通过欣赏声乐作品,让学生小组讨论各种声乐的演唱形式。

  1、听赏《回声》和《闲聊波尔卡》。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

  (2)欣赏歌曲,学生欣赏后小组讨论合唱的特点,请小组同学发言。

  (3)教师小结:合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之一。各声部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演唱同一首歌。包括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又分为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合唱音响丰厚,音色多样,表现力丰富。

  2、听赏《跳蚤之歌》和《春雨》、《当兵的人》歌曲片段。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

  (2)欣赏歌曲,学生欣赏后,小组讨论演唱的特点(可从音色上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结论:女高音音色柔美、明亮、清丽,男中音厚实、洪亮、豪放,男高音优美、高亢、明亮。

  3、听赏女声二重唱《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男声四重唱《游击队歌》。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尤其了解作曲家贺绿丁的生平。

  (2)欣赏歌曲的片段,欣赏后,小组讨论重唱的特点,请学生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重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之一,一般由一人担任一个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旋律,重唱可分为男声重唱、女声重唱、混声重唱、童声重唱等。

  4、教师举例说明其他的`声乐演唱形式的特点:轮唱、对唱、领唱、表演唱、齐唱。

  (五)以小组为单位,听录音,说出下列歌曲的演唱形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2、《洪湖水,浪打浪》( )

  3、《我的祖国》( )

  (六)分小组,组织学生把《同一首歌》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进行表现。

  (七)小结本课。

  教后记:教材所选欣赏曲目非常好,既有代表性,又符合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欣赏时的兴致比较高,不象以前的教材,选的歌曲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对陕西民歌《脚夫调》的欣赏与学习,激发学生喜爱民歌,感受民歌那“原生性”的质朴美。

  2、知识目标:通过聆听、演唱、交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了解陕西信天游的风格特点,了解本曲节奏方面的基础乐理知识。

  3.德育目标:通过对陕西民歌《脚夫调》的欣赏与歌词的理解,揭示了万恶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启发同学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歌曲一开始,连续向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下句“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哟)这样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调,表现了表现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惆怅无奈凄凉无比的心情。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2.难点让学生熟悉歌曲并且掌握节奏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讨论练习等方法,完成此次教学内容

  教学教具:

  地图,大歌谱,视听音响设备.电脑等教学设备。

  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个别回答问题,让其发挥独创精神。

  2.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歌唱表演的方式给予表现机会。

  3.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预期教学效果:

  在创造性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大部分同学都在兴趣中学习音乐知识及课堂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创造性表演,学生能过在情境教学法中掌握知识和内容。所以我的预期教学效果力争达到100%

  教学过程:

  1.导言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心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山西民歌的情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陕西民歌的音乐风格。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首民歌。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回答哪一首是陕西民歌?

  A《太阳出来喜洋洋》

  B《小拜年》

  C《脚夫调》

  D《脚夫调》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陕北信天游《脚夫调》

  2.知识内容

  ⑴师:(出示地图)请问有谁能找到陕西省呢?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古城西安

  教师介绍陕西省的地理知识和人文景观。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省会是西安,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她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这里有我国的古城长安(今西安)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⑵师:通过介绍,我相信大家对陕西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再一次聆听这首民歌,请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回答,陕北信天游《脚夫调》的特点?

  (高亢有力、激昂奔放)

  教师介绍陕北信天游风格和特点。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脚夫调》流行在绥、米一带,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的西北民歌的特点,

  ⑶出示大歌单,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授音符的时值及小切分,三连音,和后十六等节奏型的打法。

  ①师:因为音乐来源生活,同学们能否在生活中需找音符的时值呢?

  例:4分音符时值——走一步

  8分音符时值——钟表滴答

  16分音符时值——小鼓

  3.德育教育

  通过几个例子对比,同学们应该感受新社会的美好和这来之不易的今天,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建设我们的家园。

  4.创造性表演

  通过节奏型的掌握和多次聆听音乐,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本曲,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这首《脚夫调》我做指挥并提供歌谱和各种道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分成两组:

  A、舞蹈组同学随音乐即兴起舞。

  B、歌唱学生齐唱这首歌曲。

  通过表演环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且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体验歌曲,使学生在幽默和欢快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达到熟悉歌曲,掌握知识点和审美教育的目的。

  课堂小结:

  首先让同学们自己回答学到了什么?老师再做点评。

  今天我们欣赏了陕西信天游《脚夫调》,让我们了解、感受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了解陕西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本曲节奏方面的基础乐理知识。通过大家的互动表演,能熟悉这首歌曲,进一步的了解到这首歌的内在精神,启发同学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2、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分辨男高音中低音的音色。

  3、学会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力度记忆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

  1、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歌曲的主题。

  2、表现歌曲的力度变化。

  三、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体验不同的情绪。课前辅垫,营造一种异国他乡的音乐氛围。

  1、聆听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片段走入欧洲音乐。设问:这首歌熟悉吗?是哪个国家的歌曲?那么就让我们走入欧洲音乐。在俄罗斯有一条欧洲最长的河流,人们把它称为是“母亲河”。这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并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们对伏尔加河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下面让我们去观光一下美丽的伏尔加河。

  2、播放伏尔加河流域的风光,感受人们的美好生活。

  3、由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讨论大胆表现作品。

  ①看图讨论画面描写怎样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②根据画面中纤夫们的形象与步伐,用声音与肢体来表现纤夫们劳动时的情景。引出劳动号子的概念。哎哟嗬。。。嗨哟

  (二)、新课教学

  导言:俄国有一首表现纤夫们劳动的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它能非常恰到好处的表现画中的内涵。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曲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情绪。

  1、初次听赏。

  设问:你们感受音乐最深的是什么?(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引导学生听出音乐中的劳动号子动机:53630|表现了纤夫们对沙俄统治的愤愤不平。

  1=D4/453630|53630|力度很弱,你从音乐中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看课本中的音谱,有什么特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纤夫在远方拉纤劳动动作和沉重的步伐,渐渐向我们走来,只能听到隐约的号子声,同时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呻吟和叹息。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那些号子?它们起什么作用?

  生: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等。在劳动中起着协作、一起用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答的很好,号子很多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这些都是民歌中的一种,必备条件首先集体劳动,同时是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因此是人们劳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

  2、再次聆听,抓住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的力度变化。了解力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它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pppppp),很有层次。从而描绘了什么?

  ②再感受歌曲的速度、旋律等。速度是徐缓、旋律是朴实的。

  ③音色:感受男低音音色的作用,介绍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

  设问:这首歌曲是哪类人声演唱?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聆听男高、男低、男中音的三首片段歌曲来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男低音这种音色更能表现出《伏尔加船夫曲》那忧郁、深沉的基本格调。

  3、随音乐全班一起来演唱歌曲

  (三)、拓展:观看录象《伏尔加船夫曲》男声四重唱

  (四)、教材的延伸,欣赏《黄河船夫曲》

  1、《伏尔加船夫曲》

  《伏》深刻揭示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切、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正用这种才创造了今天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生活。

  2、欣赏《黄河船夫曲》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也以顽强的毅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财富,在长期的劳动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我们也有一条"母亲河"——黄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也是一首描写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请同学们谈谈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音乐

  要素

  曲名力度速度情绪演唱

  形式主题

  伏尔加

  船夫曲由弱渐强到弱徐缓忧郁、深沉男低

  独唱

  黄河

  船夫曲

  强急速激昂、高亢混声

  合唱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10-1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4-0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5-29

寓言七年级上册教案02-10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8-18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2-19

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教案08-25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08-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