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言活动清明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言活动清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言活动清明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语言活动清明教案2
设计意图: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了解清明节及其由来,掌握一些清明节的习俗,欣赏古诗的语言意境之美,有语言,社会,艺术整合而成本节教学活动。
背景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受到迫害流亡在外,他在流亡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侮辱,一些大臣受不了这些苦,相继离开了他,到后来身边只剩下几个人了。其中一个人叫介子推,,他对晋文公非常忠心。有一天,晋文公快饿昏了,介子推拿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在火上烤熟了让晋文公吃,就这样晋文公没有饿死。后来晋文公当上了皇帝,,他要封赏当年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大臣,可是他把介子推忘了,有人提醒他,他心里感到非常惭愧,派手下人去请介子推进朝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官就没去,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当到介子推家时
,发现他的门已经锁上了,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逃进了绵山。手下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可是大
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派人搜山时,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已被烧死,他们紧紧抱着一棵烧焦的刘顺。晋文公厚葬了介子推母子,并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晋文公去介子推墓前看望,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又发出新的枝芽,晋文公看到柳树枝就像看到介子推一样悲喜交加,上前折下柳枝编成环形戴到头上,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他都来祭奠介子推。
活动目标:
1、欣赏杜牧的`诗《清明》,学习七言诗的节奏。
2、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幼儿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3、让幼儿体验诗的语言、意境之美。
活动准备:
1:反映古诗内容的课件,
2:儿童歌曲《清明》
3:沙锤每人两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课件欣赏古诗《清明》
二:基本活动
1、介绍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与家人结伴踏青游春,祭祖扫墓的习俗。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讲述背景故事
3、朗诵古诗
(1)按七言诗的节奏朗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教师朗诵,幼儿用沙沙的声音给古诗伴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
沙沙/沙沙/沙沙沙
路上/行人/欲断魂
沙沙/沙沙/沙沙沙
借问/酒家/何处有
沙沙/沙沙/沙沙沙
牧童/遥指/杏花村
沙沙/沙沙/沙沙沙
(3)幼儿一边朗诵一边用沙锤给自己伴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
沙锤:哒哒/哒哒/哒哒哒
路上/行人/欲断魂
哒哒/哒哒/哒哒哒
借问/酒家/何处有
哒哒/哒哒/哒哒哒
牧童/遥指/杏花村
哒哒/哒哒/哒哒哒
4:理解诗的内容体验诗的语言、意境美
放课件欣赏美丽画面,提问:你看到图上有什么?
幼儿回答(小桥,柳树,花,人,牛),教师讲解:清明时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更有霏霏细雨,绵绵不断,美丽迷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合家团聚,游春踏青,祭祖扫墓,这是一个最见亲情的日子,但是总会有人在这样的日子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外面匆匆行走,春雨打湿他的衣服,这样的节日,这样的美景,让行人却显得非常忧愁。在这忧愁的时候,行人生出一个念头:我要找一个酒馆,喝上几杯酒,避避雨,歇歇脚,暖暖被淋湿的衣服,排遣一下渐行渐浓的愁绪,就问路边的牧童,牧童信手向远处一指,在杏花深处,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小村,挑出一幅酒帘。牧童,杏花,小村,酒馆行人感觉像是回到自己的故乡,心头涌起一丝暖意。
5:吟唱古诗
师:诗很美,诗是一幅画,更是一首歌,我们听来听歌曲
《清明》,播放音乐,一起欣赏歌曲,吟唱古诗。
三、结束活动
春天是美好的,春光迷人的,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这美好的春光吧!
语言活动清明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4、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二、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语言活动清明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清明》教案10-16
语言活动教案02-28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07-21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11-02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08-07
春天的语言活动教案12-27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10-3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07-25
大班语言儿歌活动教案07-08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树叶》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