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我”为什么不下来?
--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 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继续学习了解自然段(本课指“节”)内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词语句子确定“得”的三种不同读音。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蒲公英、苍耳、石榴等;准备田字格黑板。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理解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读一读,全班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正音。
2、说说每小节讲了哪种植物,它们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三、细读,理解课文诗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练读问句:“植物*的啥办法?”
(二)学习第2、3、4、5自然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3、4、5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的办法是什么?好在哪?
2.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的资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去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一种植物。要求学生各自先做好准备。根据交流的情况,随机点拨,学习有关自然段,加深理解。学习生字词“准备”、“降落伞”、“晒”。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习生词“知识”。
2、齐读,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概括小结。
四、朗读全文。
1、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伙伴听。
2、把刚才的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3、练习用“准备”这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一)检查生字读音、部分难掌握的字形。
(二)尝试听写生字。
(三)听写后,学生各自校对。
二、练习朗读。
(一)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各自主动积极练习朗读。
(二)朗读汇报,交流。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爱读的一段课文,练习朗读。
2、以学生汇报朗读的方式,知道学生朗读、分自然段进行。
例:如被指名学生说自己最爱读的是第2自然段,教师就请全班同学专心听他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根据这位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根据需要,为了激发情绪,启发想象,加深理解,可随机调用教学课件中相应的内容辅助教学,必要时教师范读。这样,在学生熟读这一段、读好这一段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以求水到渠成地达到诵读的要求。
三、课堂练习。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练习造句。
准备————
四、板书设计:
17、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耳 动物
* 传播种子
石榴 动物
豌豆 弹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赵州桥教案11-02
语文教案(经典)08-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精选)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经典]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