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乘法。
2、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3、能熟练正确地口算。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具准备: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小组内快速口算,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10×5 100×5 30×2 300×2
90×9 80×4 12×2 24×3
指名展示自己的口算结果与过程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
活动:探究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观察例1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平均每天送300份)
(1)列式:____________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300×10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各组的算法)
2、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_(平均每天送60封)
(2)先口算再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1)列式:_________
(2)先独立口算,组内说说,讲清自己的'算理
4、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
(2)指名说口算过程
5、小结算法:
将其中一个因数先看作_____位数进行计算,再扩大相应的( )数,或将两个因数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再扩大_____________.
测评训练:
1、分组抢答,说说算法。
80×10 60×20 50×40 24×10
50×60 80×20 12×30 11×70
2、完成答题卡,每组派一代表参加比赛
60×60 60×300 40×90
50×30 80×70 23×20
3、总结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知道了哪些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 45米/分 96千米/秒 140千米/时 2. 学生交流(做一做): 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 )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 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 填表P11: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 填表:
2. 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猜一猜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体会可能性结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转转盘、抛纸杯和摸球3个实验活动,其中猜测转转盘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抛纸杯实验进一步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实验是由摸出一个球来罗列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探讨复杂的、摸出2个球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猜测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规律,突出实验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作用。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依次出示教材中提供的转盘图片。)
1?猜一猜: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
2?说一说: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利用猜一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挖掘已有的可能性的知识储备的条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
(二)新课
1活动一:抛纸杯。
(1)猜一猜。
师:1个纸杯扔到空中,落地后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
(杯口着地、杯底着地、杯身着地。)
师:哪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随意猜测。)
(2)试一试。
每人抛10次,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杯口着地杯底着地杯身着地
(小组4人把抛的结果统计在一起,算一算每一种结果分别是多少次,全班汇报每个小组的试验结果,并说一说根据试验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1个杯子抛到空中落地后有3种可能,杯身着地的可能性大。)
2活动二:摸球。
(1)猜一猜。
2个白球和1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2种:白、黄)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理由是什么?
2个白球1个黄球3个红球,任意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3种:白、黄、红)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理由呢?
2个白球2个黄球,任意摸2个球,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3种:黄黄、白白、黄白)摸到哪一种结果的可能性大?
(学生随意猜测,意见不统一,发生分歧。)
师:我们一起来实际摸一摸,看看谁猜得对。
(2)试一试。
4人一组进行摸球试验,每人摸5次,每次摸2个,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黄黄白白黄白
全班汇报,把所有数据加在一起,看一看哪种结果出现的次数多。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摸到黄白的可能性大。)
(三)作业
猜测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家长监督下试验。
四、教学反思
学生在研究可能性的问题时,对猜测与试验十分感兴趣。教学时,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结果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进行猜测,在试验中进行体验与判断。在对抛纸杯试验的结果进行记录与统计时,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怎样记录使每次试验的结果更清晰明了?怎样统计全班数据更简单迅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最后达成共识的是小组汇总、大组汇总、全班汇总的办法,试验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这样学生共同参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丰富试验的活动经验。
比较复杂的摸球试验--从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黄球的盒子里,摸出2个球。学生对试验结果的罗列比较轻松,但对于哪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无法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判断,突出试验对于研究可能性问题的必要性。而每小组一套试验工具,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合作,合作过程中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为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保证。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统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 p13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探究并初步掌握口算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原型:
(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探究的问题:
(1)计算“60÷3=”应怎样算?
(2)计算“600÷3=”应怎样算?
(3)计算“240÷3=”应怎样算?
(4)如何计算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口答
80里有()个十
400里有()个百
3000里有()个千
2.口算:
36÷624÷430×3 600×6
48÷872÷9400×22000×3
在口算时,让学生说一说①口算“36÷6”是怎样算的;②“30×3”、
“600×6”、“20xx×3”是怎样口算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口算。
(二)探究与解决
学习例1
出示13页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1、解决第一个问题: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出算式:60÷3= _(棵)
(1)学生独立思考。
20×3=60,60÷3=20;6÷3=2,60÷3=2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做完后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动手操作,印证算理
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棒、圆片、或回形针等摆一摆,如何把60平均分成3份,并找出每份是多少。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是20。(通过摆一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使算法直观化。)
(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2 60÷250÷5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让学生先列式、试做,然后同桌说说是怎样想的。
600÷3=200(箱)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0÷2 300÷3 800÷2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基本练习,掌握算理
40÷480÷49000÷3
600÷2 500÷5 80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方法:口算整千、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就用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千、几百、几十。
5、解决第三个问题: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式:24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3×80=240,240÷3=80;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20÷6 180÷336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计算时,可以把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看做几十、几百。)
6. 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怎样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个数,就等于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十、几百、几千。
(三)训练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算理。
2.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其中几题的算理,重点说
9000÷3的算理。
3.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4.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习的收获:口算除法的方法,评价学习的表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15×3与150×3进行比较,是把第一个乘数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没有变化)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姚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老师出示汽车、电风扇、风车、时针等。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 现象。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姚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姚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的困难。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姚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小三角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8-29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06-1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中班下册数学教案03-1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案07-1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12-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对称图形06-06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