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时间:2024-11-30 17:00:0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孕伏铺垫。

  口答

  246 355 729

  366 217 124 88

  4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植树画面,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参加绿化祖国植树活动,观察画面,上面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回答:每组有多少人?

  你是怎样列式的?(363)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小组合作,找一找解决的办法

  汇报:①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怎么分小棒?);

  ②想乘算除: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③可以把36看成30+6,所以363可以看成303=10 63=2 10+2=12

  ④也可以把36看成66,所以363可以看成63=2 26=12

  你还有什么方法?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抽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列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2、 完成试一试第2题: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讲评。

  3、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帮助。

  4、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尝试解答第(1)、(2)两个问题(什么叫几倍?)。

  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四、 总结提高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2、 尝试完成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反馈。最后鼓励学生多提其他的一些数学问题,要求先在小组内提问题,回答问题,再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我们要搞一个活动,为希望小学捐献书籍。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5-36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P35复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42÷2

  (2)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试用笔算来计算。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生试算。

  (3)集体订正。

  (4)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注意强调每除一次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学生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后订正.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教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二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

  学生进行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则

  小组讨论,研究、总结法则.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1、2题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

  六、作业

  练习十的3、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怎样的?

  二、看题讲除式后,全班竖式计算结果:

  1.3除81商是多少?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几?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三、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26÷347÷625÷346÷627÷554÷7

  2.根据一位数除法口算求商练习表,由同位两个同学互相出题讲商。

  四、应用题训练:P41(10)

  五、分组夺红旗。P40(5)

  六、竖式计算:P41(8)

  七、P41(11)看题分步列式。

  (1)学生家到校的路程。80×7=560(米)

  (2)小丽用的时间。7+1=8(分)

  (3)小丽每分走的米数。560÷8=70(米)

  八、作业:P41(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5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可口述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教师:兴趣小组买了一些器材.(出示课件)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368÷2

  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则,探索学习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小组讨论: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怎样看出商有几位数?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456千克苹果,装在8个筐里,算算每筐多少千克?

  3.你能像老师这样给大家出道题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口算:900÷326÷238÷7

  二、练习设计

  1.口算下面各题:P43(3)

  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P43(4)

  3.分组练习题:P43(5)

  4.脱式计算:P44(9)

  5.应用题练习:P44(8)(10)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44(7)

  7.选做题:P44(11)(12)

  三、作业:1.复习P42-442.P43(6)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标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准备: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

  2.算算对不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

  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9-50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1.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并初步理解其道理.

  2.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能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30+20xx-3020×560÷30+5

  12-00×23×00×59×0

  2.笔算

  484÷4498÷6804÷3408÷2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学习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2.学习例80÷2=?

  (1)组织学生讨论,计算题目得数,并说出理由。

  (2)学生间交流质疑,得出结论:0÷2=0

  (3)出示口算:0÷30÷50÷9

  (4)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及结果,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理论升华:0除以任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复习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平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三、全课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习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9页例1和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蓖ü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09页有关年、月、日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都与年、月、日有关。

  揭示并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弊橹交流课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课前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苯萄1(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各种不同年份的年历,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现在请你们观察手中的年历,解决以下问题:

  ②把各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123456789101112合计

  天数(天)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小月。

  指名口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板书:

  ①1年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②1年中有30天的是哪几个月?

  ③请你猜一猜:31天的月份叫什么?30天的月份叫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并板书。

  ④还有一个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你们知道是哪个月吗?追问:2月有多少天?(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的区别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4)巧记年、月、日

  大月和小月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怎样来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

  ①指名交流。

  ②介绍“拳头记忆法”: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教师还可以以下儿歌让学生选择记忆。

  如:“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114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交流,指名口答。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科书115页第1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引入“吨”。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评析:感受和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教师先让学生搬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2》,

  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体验,通过估算或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吨的感知,以强化认识。]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评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析:最后的改错练习,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出现,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意识的培养。]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评析:全课总结另辟蹊径。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既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3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5

  教学重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2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10-2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12-2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篇08-2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08-25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2-1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8-2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