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陈毅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虞美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
虞美人教案 篇3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语文课我们具体分析了“20xx年高考新课标二试卷”的诗歌《残春旅舍》,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问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具体分析巧在哪里”。在诗歌鉴赏题里重点分析某个字某句诗的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今天我们以炼字炼句作为解读突破口,具体赏析有着双重身份的词人李煜流传千古的名词《虞美人》。
二、 简析作者
1、身世 2、爱好 (PPT展示)
3、词风特点 :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爱情生活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4、语言特点: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记笔记)
三、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 诵读指导
1、 找出每一句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词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自己试着读,明确读出的感情基调——低沉凄迷
2、 思考关键字词有哪些?
五、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华清中学第二届教学新秀第一轮赛教语文课堂实录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 朱颜
六、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4、 “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的容颜,
国家的容颜。
5、 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改”
朱颜 (貌美如花到容颜衰老) 地位 (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 心情 (欢乐自由到愁思绵延)
6、前六句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明确: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这句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明确: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昼夜不舍,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七:写法鉴赏——“以水喻愁”
李煜之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不如李煜词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李煜之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不如李煜词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眼界阔达八、小结本课
法国作家缪塞: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 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听录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 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 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 研习探讨:“愁”的具体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对“春花秋月”的吟咏歌唱,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但论起悲凉深沉,则莫过于李煜。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月”在古诗词中的涵义是什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国”指什么?——已亡之国。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故国”——旧地。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3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在阑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 小结
解说一: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相承,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解说二: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 “愁”的内容: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五、 朗读全词,体悟情感
1 再次听读
2 总结: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悲情。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u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u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u 鉴赏内容(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
七、迁移训练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就这首词的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首词写于降宋以后。
无言 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八、板书
虞美人
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
又东风 不堪回首 愁
应犹在 朱颜改 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虞美人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李煜,我想对你说。
【虞美人教案】相关文章:
《虞美人》教案09-01
《虞美人》说课稿07-17
虞美人说课稿09-08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总7篇12-06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六篇12-20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7篇12-27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9篇12-08
《虞美人》教学设计07-2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的教案设计11-23
(合集)《虞美人》教学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