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2-06-13 19:59: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

小学美术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在学习了第七课《美丽的鸟》和第八课《春天在哪里》这两课之后的延伸。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发现,感知造型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最有特点的是谁?狮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

  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赏析作品,扩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以及画家绘画作品中的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

  (四)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大胆夸张。绘画的同时,播放狮子王插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狮子”的环节,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找到其优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总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小学美术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面试小学美术的XX号考生,下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远近的奥秘》。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本次说课。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 教材分析

  《远近的奥秘》一课节选于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和对视平线,消失线的概念理解。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但观察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点,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正确的透视规律。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通过观察,探讨,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思维,并以这样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远近的实践活动,搭建美术与生活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理论和规律。并在绘画实践中应用。

  教学难点是: 如何讲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教学材料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范画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作业纸等。

  六、 教法学法

  (1)教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本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如下的教法:

  1.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看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

  2.创设情景法,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

  (2)学法

  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通过设问,观察,合作交流,创作,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画具准备与分组情况。

  (2)创设情境 欣赏图片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图片”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生活中一些远近奥秘的图片,把学生带入图片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图片,为后面同学自我创作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图片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远近的奥秘》

  (3)引导启发 了解透视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让同学们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历程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透视”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近大远小”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从而得到本课的重点,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

  (4)大胆创作 绘制远近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绘制远近”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自己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透视规律的使用,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寻找。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X,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5)展示欣赏 自评互评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自评互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讲述自己作品的构思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出各自的优缺点。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7)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图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板书的设计 围绕着突出重点展开。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美术说课稿3

  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留住秋天》第二课时:树叶拼贴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树叶粘贴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在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秋天美景的同时,用落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并且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用落叶拼贴出美丽的画面。

  难点便是:怎样合理的利用落叶的形状、颜色去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

  1、朗读感悟法

  2、情景创设法

  3、小组合作法

  4、评价激励法。

  上述教学法的运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创造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法和学法,运用到以下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贴画作品、胶水、剪刀、树叶等。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现阶段,我发现学生的依赖性特别重,总是习惯性的以老师的意见作为标准,对于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想法总是胆怯,怕不对,怕做错!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心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用一首优美的配乐诗,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这样,一方面 可以让国学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正好也符合了我校弘扬国学教育

  的教学理念,又能让学生对秋天进行富有诗意的感悟。

  2、教师示范

  这个环节在整堂课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分步讲解树叶拼贴画的具体制作步骤,以金鱼的制作步骤为例(板书)

  首先:压平、观察。

  其次:拼贴、修剪。

  最后:整理、完成。

  由此引出树叶贴画的注意事项(板书):

  a、构图要饱满

  b、画面要完整

  c、颜色搭配好。

  听完老师的归纳之后,课堂马上还给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互相协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随堂指导。

  3、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让学生以"小小评审团"的形式展示作品,相互评价,以评促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自主发展。

  五、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课后运用网络、翻阅资料等方法手段搜集赞美秋天诗词歌赋,与老师同学一起共同分享。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就是在于:将国学与音乐很好的渗透在了美术教学中,做到了学科无界限。

  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但是,值得我深思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做到教学手段多元化、知识结构立体化,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结束语

  美丽的秋天已经过去,但我们并不遗憾,因为我们用双手留住了美丽,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都能从中发现美,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美术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编者意图和地位作用。

  本课是“形的变化”单元课程的第一课,对于第一次接触形的变化,课本特意编排重复是很必要的。重复是一种变化的形式,生活中处处可见重复现象,大到日复一日的地球运动,小到我们人的眼睛不停地眨动,人的心脏有序地跳动等等,这些都是重复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重复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舞曲中的节奏、活泼、跳跃,给人一种有序的美感享受;电影中的某些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同样给人以重复美的享受。总之,重复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基本形重复训练,使学生体会重复的形式美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前后联系。

  本课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礼盒装饰、生动的纸浮雕等有关知识的延伸。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形的变化的特点、规律知识,为接踵而来的形的变化─-渐变打好基础。所以,本课知识是图形的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形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

  2、能力目标。通过训练,掌握重复的构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抽象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制能力。

  3、情感和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在平凡的图形重复变化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热爱生活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重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教学难点。

  掌握重复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创新。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教具准备:

  1、图形重复形式的作品、范画。

  2、演示教具(几套不同的基本形、几种不同的骨式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一小块白卡纸或其他硬一点的纸、剪刀、铅笔、直尺。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的审美基础和欣赏能力,从简单的图形入手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很难设计出造型美、独具一格的图形来,需要教师有序地引导学生。

  三、说教法

  美术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根据我校的实际,因材施教,我将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和演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对重复这一形的变化的知识进行讲授,即直观又灵活,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更占优势。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周围的现象,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重复的图形美,从中体会重复给人带来的美感,并试着动手设计一个基本形状,设想一种排列形式,完成一次重复构成练习。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案,出示两幅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图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同学们注意欣赏,接着提问:这两幅图案好不好看呀?通过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案在排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重复),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形的重复排列的方法。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乐中学的新理念。

  2、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让学生初步体会重复的美。

  提出问题:谁能来谈谈生活中、自然界中、艺术中的重复现象?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再根据上面出示的两幅挂图,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的美感,然后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

  重复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秩序的美感和节奏的美感。生活中的农民插秧、仪仗队的行列等等也会使人产生这种美感。同学们有兴趣画一张这样的形的重复图案作品吗?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从喜爱中转移到要亲自动手画一画的行动上来了。

  (2)简介平面构成,欣赏平面构成作品。

  此环节我出示几幅重复构成的几种骨格图,让学生从刚才的抽象中对重复有进一层的具体认知,并从我的这几幅不相同的作品中,明白重复的排列可以有多种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3)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的讲解和观察后。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就运用平面构成的重复手法,设计一张作业。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指出可以单独完成,也可同桌或前后两桌的同学合作完成。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4)讲解重复的设计方法。

  具体布置了学习任务后,接下来我又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设计重复的方法。

  步骤有三点:

  ① 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

  ② 设计一个排列骨式。

  ③ 确定一种排列方式。

  (5)提出作业要求。

  ①有所创新。

  ②创作要精细工整。

  此环节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在基本形、骨式和排列方法上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巡视辅导。

  此环节,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我重点辅导学生基本形设计,不要太复杂,不要抽象化,再是骨式要求规范,排列的过程中要规范,但也允许有变异现象的出现。

  (7)小结。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表扬有创新又符合作业要求的画稿。最后设计这一小段结束语:通过老师的查看,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设计的重复图形真美。老师相信同学们只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用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这样的小结,目的是延伸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3、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作画过程中所需的范图与板书相配合,做到和谐一致。

  板书设计:重 复

  重复设计的步骤:

  1、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

  2、设计一个排列骨式。

  3、确定一种排列方式。

小学美术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 ,它在课程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以前课程的延伸,也是对以后课程的提高。因为这都是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的课程,意在为学生打开一片探索和创作的天地,本课以大量的 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二、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物以致用、审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 的学习,培养了

  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我定为一下内容:

  1、教学重点:掌握 ,学习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 掌握了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利用多媒体,教具,挂图,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感受 的魅力。

  并不断的采用欣赏,启迪,讨论,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并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五、学法指导:

  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根据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导课:

  新授: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授课结束,布置作业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作业展 评:我将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手法,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做平拿到讲台上来展示,

  然后让作者自己说一下自己的构思想法,自评结束后请其他的同学互评说一下你最喜欢的是哪幅作品,并说出你的理由,并加以评价。

  最后教师评价总结,因为每个学生创作设计的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与长处。

  课堂的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 拓展,延伸,根据新课标的指出教材不是我们唯一教学的资源,课堂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小学美术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A美0023号考生,我将进行的是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课 明与暗。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 教材分析

  我根据新课标内容,确定《XXXXXX》一课属于“————”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点,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

  ①

  ②

  ③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XXXXXX

  教学难点是:XXXX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 教法学法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广大教师经历了“初步认识—

  初步实践—课改反思—再认识—再实践”的课改过程。小学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必修学科之一,使小学美术教师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画具准备与分组情况。

  (2)创设情境 欣赏XX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XX”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XXXX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XX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为后面设计XX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XX的意义,懂得珍惜XX,引出本课课题—XX

  (3)引导启发 根据本课的 了解XX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XX”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错误的XX,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自主探究 折制XX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种表”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X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大胆创作 制作XX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XX”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X,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6)展示欣赏 评价XX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钟表”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7)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XX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板书的设计 围绕着突出重点展开。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美术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静物一家》,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将身边的静物进行合理分类、组合,感悟构图中主次关系,运用线描的工具,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所见所感的物品,表达个人对生活的关注,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材设置了两个尝试性的小训练,以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第一个小训练是根据主题选择出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使学生从中对静物的分类有所感悟;另一个小训练是以画家作品为范作,在示意图中标出主要物品的摆放位置(构图),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构图中主体物品摆放的位置关系的意识。

  作业的设置包含了两种活动:一、选择物品进行分类组合;二、用线描表现物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绘画,还是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教师课堂直观绘画示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以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与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为落实教学目标,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了解静物的分类;

  2、以线描的形式表现静物。

  教学难点:

  1、静物的有趣组合;

  2、作品突出构图形式美。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准备对于美术课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准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节课的前提条件。在课前布置学生选择静物时,可提示学生一定的选择范围,贵重物品、大型物品、危险物品等不宜作为课堂学习用具,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师准备:静物图片、范作、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绘画6B铅笔、白纸、美术课本、多件不同用途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教法和学法:

  (一) 教法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建立在学生尝试体验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根据此认识我采用情境设置、探究感悟、演示指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营造给学生全面参与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感悟,在体验的活动中获得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及教师示范,增加直观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二)学法

  学生是根据一个主题联想画出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从中对静物的分类感悟;另外是以画家的作品为范作,在示意图中标出主要物品的的摆放位置,以此加深对构图中主体物品的摆放的位置关系的意识。为了增加感性体验,课堂上同学们能够通过分类摆放自己带来喜欢的物品,自主解决问题,和老师收集的一些生活

  中各个场所中常见的的各类静物的图片,以图片和名家作品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及用线描的形式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物品,达到小训练的目的。为了引起学生绘画的激情,老师在作业前安排静物绘画演示。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老师如何构图,如何用笔。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1分钟内)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采取了 “开门见山”式直接导入法。(如:老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去认识一个特殊的家庭,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家——静物的一家。)这样的做法直接明了,又节约了时间。

  (二) 讲授新课(约15分钟)

  1、理解静物概念。

  通过提问,举例、老师小结。让学生理解“静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2、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静物并且学会分类。

  在学生懂得什么是静物后,我让学生在课室内找一找有什么静物,在家里又有什么样的静物,你们会分类吗?怎样分?通过活动让他们关心自已的生活。

  3、品读名家作品,学习如何构图美。

  优秀的名家作品包含着很多构图美的元素,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述,同学们的研讨,分析。从绘画中学会如何组合有趣的静物、如何构图表现。

  4、操作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让个别学生到讲台前体验:不同物品的外形,大小、类别摆放出优美的静物组合。老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 教师直观绘画演示,再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约3分钟)

  教师的现堂的绘画演示,能体现出老师基本功,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不但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四) 学生作业(15分钟)

  本课的学生作业我安排约15分钟。因为本课是线描造型教学,用具较为简单,学生也易于掌握,绘画速度较快。学生创作可以自选2—3件物品,与同学一起分

  类,用线描的形式把它画下来。也可以用回忆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熟悉的题材。关健能体现出生活情趣。

  (五) 作业展示与评价(5分钟)

  我把作业展示分两大类,一类是构图美的作品;另一类是线条美的作品。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探讨。 教师适时概括小结。

  (六)课后拓展

  向同学们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景物都是美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表现,就能把最普通静物画成艺术作品。

  四、板书设计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扬,我确定分两类进行展示。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美术活动。

  第6 课 《静物一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地位、作用

  在苏少版的教材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册与册之间。在设计、应用一条线上有:书签、设计邮票、漂亮的手提袋、巧包装、版面设计、贺卡、藏书票、标志、我设计的书、招贴画等内容。《标志》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年级段的“设计应用”类型的课。

  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了一种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是新时代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元素。标志设计的学习纵线,几可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标志设计的学习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离标志的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太远,离标志的专业设计水平太远,可他们离校园生活最近,常常能接触到有关校园文化的各类标志,这是教学最大的资源。带着生活露水的花朵才更娇艳动人。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认为教材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我将把“生活化”作为我教学设计的关键词之一,对超大容量的教材进行 “重组”,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与标志紧密结合,重新建构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视听冲击最强的奥运标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校园标志、班级标志、社团标志等内容引入本课。其次我把“人文发展”作为我教学设计的第二大关键词。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的认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既承接旧知,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具体思考体现在:

  A、抓住一条主线——生活化。标志设计来之于生活,设计标志美化于生活。

  B、培养两种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从标志设计想开去,然后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用图案、文字、图文结合方式以精练简洁、寓意丰富、醒目美观、构思巧妙的设计关键词设计标志。

  C、达成三个目标——初步认识、了解标志的知识;初步掌握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要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标志设计内容新,方式活,时代感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及作用,体验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操作领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分析归纳式等活动方式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情感领域: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标志指导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标志》一课是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我以教学的有效性来反推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就是说,我思考的是,当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他得到了些什么?或者他上完这节课后,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标志的基本知识,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运用设计方法为身边的事物设计标志。

  难点:在观察欣赏、讨论分析标志作品的过程中提炼出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的标志作品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标志,使学生领会标志的作用、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在欣赏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标志的特点、构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老师帮助归纳提炼本课学习重点。

  对比探究法:通过对比图画与标志的区别,学生领会了标志的概括性特点;通过欣赏探究,学生掌握了班徽的一般设计方法。

  二、学情分析

  “读图”时代的来临,首先惠及学生,因为学生大都是视觉型的。他们的眼睛适应一切新鲜的图文,它们的眼睛能敏锐地捕捉一切新奇的图片,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得以提升和完善。

  课堂上的标志作品欣赏教学就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美育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对优秀标志作品的欣赏,使审美体验进入自律状态,学会欣赏的方法、提炼标志设计的要领及规律,增强对标志的感受力、理解力,进而激发创造力。

  标志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把眼里看到、嘴里说到的“纸上谈兵”标志转化成实实在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标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颇有“眼高手低”之感觉。但是,学校是他们的天地,他们学习生活其间,比较容易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比较容易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比较容易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进而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因此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并从联想到的图形中提炼出一些代表元素表现在作品中,使之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这样,就已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只有来之于生活的,才是充满激情的,才是共同关注的;只有激发出学生的自我,课堂才是双赢的。

  三、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美术新课标明确了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我在这节课上就以“有目的的引导”作为我的教学指导方针。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分析教法——

  感知新知时,以游戏激趣法为主。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通过帮助一老师走迷宫,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领会标志的作用。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示范讲解法、探究研讨法为主。利用大量实例展示、图片对比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设计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然后,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为自己班设计班徽,学生的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这是全课的高潮,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将转化成劳动产品。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内驱力,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将自我的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成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色彩、内涵等。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及时表扬与展示有创意、有闪光点的设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启发其他同学的构思。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法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课按照有效引导来教学,最终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有关各类教学法的实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发现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时刻在指示、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进而领会标志的重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标志巧妙的构思以及简洁概括的特点,初步认识设计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巧构思、妙创意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初步运用设计语言;再次,把学生简单的设计创作用之于生活,进一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整节课准备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本课的学习指导方法为:

  1、导趣导赏

  首先考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因此,我采用了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较强的有关奥运标志和有关校园生活内容,重组了教材,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爱好等的不同,我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进行作品赏析,利用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丰富的视觉感知形象,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开始,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原动力,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2、导思导法

  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对比,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设计思路前行,探究出联想的思维点、立足点,掌握标志设计的联想法、概括法。

  3、导创导控

  大量丰富多彩的标志图片和真实繁复的演示教学过程,浓缩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化繁为简,促使学生较快、较易地掌握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拓宽了创造思维,优化了学习过程,产生自身不可遏制的创作内驱力。

  在学生创作设计过程中,敏锐的监控学生学习状况,提优补差,辅导及时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深层的探索和训练。

  4、导评导用

  评价是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完成的标准,除了教师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提供了一些评价用的关键词句,给学生自评、互评时作参考,帮助学生可以用最低限度的绝对标准来评价作品,而不会总是用“好不好”、“美不美”等套话来评价作品。

  设计是为了应用。一节有效的美术课,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联系学生中长期的实际收获,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故此,我给学生留了课外作业——设计课程表,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学生,他一定会“跳起来,摘果子”,因为这是为他自己设计的,是最有用的设计,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教学设计及依据

  整个教学设计确立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充分展开。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分别是1、激趣导入——明确课题;2、讨论分析——主动探究;3、学习设计——感受创意;4、创作设计——动手动脑;5、审美欣赏——延伸拓展。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课题——引发思维

  1、观察生活中的标志。

  创设走迷宫情境:一老师在行进路途中按标志的指引来办事,每行进一步,标志都在向他传递着一种信息,靠着识别标志传达的正确信息,他最终走完全程。

  2、老师的问题: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它说的什么呢?小结: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和文字,我们把这些图文称做标志。

  接着再抛出问题,标志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小结: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小标志,大作用;标志的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 走迷宫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们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吸引了学生对标志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对标志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读懂标志蕴含的信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标志,领会标志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主动探究——活跃思维

  1、猜一猜:出示的三个奥运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看谁猜得快!

  抛出问题1:奥运标志由哪两部分构成?(预设学生回答:图案、文字。)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构成:图案、文字。

  抛出问题2:看着奥运标志,你来试着说说什么叫标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设计意图]出示的奥运标志为学生喜闻乐见,通过猜一猜奥运标志,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观察、分析奥运标志,学生走向了探究问题的学习,了解了标志的构成与标志的定义。

  2、赏一赏

  组织学生欣赏书上标志作品,谈谈对标志的观后感,互相交流哪些标志设计得简明生动,构思巧妙?

  根据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如:动物园标志的设计巧妙在哪里?你一看到哪个标志就能产生美好联想?哪一个图案最能代表标志的寓意?什么标志设计得既简洁又美观,让你一看就明白?……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简要阐述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寓意。

  [设计意图]老师出示的标志是从书上精简选出来的,一是体现标志趣味性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二是体现精讲的原则,赏析的作品少而精,只要能体现主题即可。老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互相说感受,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及审美感受。

  3、评一评

  组织学生欣赏班徽,并且引导学生说说谁设计的班徽更简明清晰、使人记忆深刻?(老师指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来说:丰富的联想、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醒目、明确地表达信息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点的提升,达到面的泛化。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进行恰如其分的班徽说明,进一步强化对班徽的认识,学习设计语言。

  4、比一比:图画和标志的区别

  组织学生看一组图:(游泳图画与标志)引导学生说说图画和标志的区别。通过对比欣赏,老师帮助分析归纳:如果把这位同学画的图画进一步加以简化、美化,形成像这样简明易认、印象深刻的.视觉符号,它将更能准确地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标志比图画更简单、更醒目、更直观。

  进而提炼出标志特点并板书:简明清晰、直观易懂、醒目、美观、容易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从中了解标志概括性的特点。

  三、学习设计——感受创意——发展思维

  1、以典型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一般表现手法:A具象、B意象、C文字

  A、具象:运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经提炼、概括等处理,直接表面内容。如表现出版业直接示以书的形象、表现NBA直接用人物打篮球的动作形象、表现小天鹅牌洗衣机直接用天鹅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B、意象:运用象征、比喻、寓意、暗示等方式,让观者通过联想、会意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用红十字表示医疗救助、用羊毛线团表示纯羊毛和手工编织特征、用五环表示奥运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C、文字:运用中英文、数字等形式,经艺术加工、装饰美化后表明标志传达的信息。往往有一目了然、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光明牌牛奶、李宁牌标志、可口可乐、麦当劳标志等。

  小结:具象意象主要以图案为主;文字以中文、英文、数字、拼音等为主;也有较多标志图文结合。

  [设计理念]通过对典型标志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标志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通过演示,学习方法

  (1)创意过程和示范:(以红梅新村小学校徽为例)

  A、联想:由校名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梅花等);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风车、多彩的阳光、彩虹等、乘风破浪的船等);由学生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学生像幼苗、像花朵,又像展翅高飞的雏鹰、快乐的小鸟等);由老师联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老师像太阳,又像辛勤的园丁)……

  B、提炼:从以上与学校有关联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形:梅花、风车、水滴、丰富的色彩。

  C、概括:对筛选出的图形文字进行组合、艺术加工。

  D、设计:用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

  寓意:傲然挺立的梅花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标志以梅花图形为主,既把校名隐含在里面,又寓意梅花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梅花图案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风车和水滴的图案,风车象征生生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片梅花的花瓣又像一颗小水滴,象征学生们就像朝露一样充满生机,但是只有汇入集体中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风车才能转动起来。五片花瓣五种颜色象征学校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整个标志简洁、醒目、流动、富有含义。

  图案下面是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表示学校英语特色。设计步骤具体为:

  A、构思、立意。标志以梅花、风车、水滴为基本图形,凸显学校精神面貌与特色;用五彩色让图形更醒目。

  B、构图。以梅花形为外形,把选定的形象巧妙地安排在外形中。

  C、配色。色彩要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学习关键词:丰富的联想、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明确地表达信息。

  3、创设情景,感受创意

  (1)为所在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口头设计班徽,用学会的设计语言互相交流,一是说说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图形等;二是说说标志设计的表现方法,比如文字法、图形法、图文结合法;

  (2)归纳设计方法:

  联想法——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

  概括法——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

  启发学生对常用色彩的感悟与运用:对红——喜庆、热情、奔放;橙—-—华贵、活泼、温暖;黄色—— 成熟、收获、兴奋;绿色——生命、生机、希望;蓝色——幻想、活泼、沉静;紫色——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三种表现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标志的基本设计语言;以“校徽”为例的学习,进一步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走出标志概念化的设计空间,从而进入创意设计的新天地;口头说一说四年级的班徽设计,一是让老师了解学生联想到的物象,有目的的给予一些好的建议,提供一些图片。二是让学生多找到一些设计的出路。

  四、创作设计——动手动脑——强化思维

  学生掌握标志的构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尝试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质量,老师提供一些班徽作品和一些创作素材:

  书籍——象征知识;太阳——象征朝气;小树苗——象征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小鸟——象征自由;爱心——象征奉献爱心、团结的班集体;花朵——象征多彩的学习生活、无限生机和希望;鱼儿——象征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学生;帆船——象征乘风破浪、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红领巾——象征少先队员……

  老师的建议:小标志大作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作业中选择一个来表现,体现标志的魅力。

  1、作业之一:在三个标志中选择一个临摹,并诠释它的象征意义;

  2、作业之二:为自己所在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标志,参与四年级组的标志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先在全校展示,再悬挂于社团或班级黑板旁的墙面上。

  设计要求:简洁、醒目 、美观、有创意。

  [设计理念]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五、审美欣赏——延伸拓展——发散思维

  1、展示评价: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

  评价导向:A形象简洁明了,易认识、易记忆;B有平面装饰效果;C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2、课堂小结:标志是一种图形的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标志不受不同种族、民族、语言文字的束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标志的理解会更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标志世界,欣赏生活中的标志。

  3、拓展作业:用标志来表示各个课目。在下面这张课程表中,还缺少了哪些课目标志?请你设计出来,或按本班现在的课程重新设计一张课表。

  [设计理念]开放式的课尾欣赏,再次把学生带入形形色色的标志世界,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效果;课后拓展作业的布置,可让对本课感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标志的魅力,再次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具体安排: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等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标志作品若干幅,学生作品若干幅。

  学生——观察、收集身边的标志,了解标志的作用、特征等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小标志 大作用

  作用:识别 指示 引导 传递信息

  构成:图案 文字 图文结合

  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特点:简洁直观 醒目生动 富有含义

  表现手法:具象 意象 文字

小学美术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十二生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这是一节工艺制作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教材的要求是:用彩泥制作十二生肖。也可以用剪纸或用拼贴的方法表现十二生肖。我根据教材要求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用彩泥制作十二生肖。第二课时用剪纸或用拼贴的方法表现十二生肖。这里,我将第二课时内容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剪纸或拼贴制作,不仅是让学生们接触传统剪纸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在学习中体会手能创造美的乐趣,用剪纸或用拼贴的方法表现十二生肖,将童稚娱乐活动融于美术学习活动中,做到在玩中学,在玩中创造,寓教于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在制作拼贴十二生肖的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习纸条造型的方法,通过教学,把握用纸条造型的方法,能生动地拼贴生肖图。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用拼贴的造型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或自己的生肖造型。

  四、教学难点。

  把握纸质造型的技巧,拼贴平整、牢固。

  教具预备:彩色水笔、卡纸、铅笔、彩纸、刀片。

  五、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让美术课活起来,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预备采用“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以及“示范教学法”。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我还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通过这些教法、学法,指导学生用纸条拼贴的造型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增强美术课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学生们通过学习,制作出自己喜爱或自己的生肖造型,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流程

  (一)、谜语先导,目标定向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在教学用谜语导入“一人有一个,你有我有大家有,全班有几个?正确一计算,只有十二个。”同学们你们猜一下,这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集中学生的留意力,使学生对这节课布满好奇心。)

  在学生回答“是十二生肖”后,我告诉学生:

  “这是生肖,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生肖,像老师我就是属——鼠,而小朋友们是属什么呢?(由此引出板书——十二生肖)

  接着,让学生交流十二生肖的 排列顺序:现在有谁能告诉老师十二生肖的是怎么样的?(这里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比如像老鼠排第一,牛反而排在后面……)

  再出示十二生肖的彩泥制作作品,让学生辨认十二生肖。

  最后师生合作,动手排列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二)、听讲故事,竟猜生肖

  我通过讲一个贪财的知县老爷在自己夫人生日和自己生日时,要手下送礼的故事,让学生猜猜知县老爷的生肖和他夫人的生肖。(在此插入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并会牢记本堂新课内容。)

  (三)、演示创作,明确方法

  1、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最喜欢的生肖。在动手做之前,请学生看一幅画。(在黑板上出示十二生肖的制作范画,这样能让学生更直接地知道自己本堂课要做什么,并且能引起他们制作十二生肖的欲望。)思考回答,有谁能知道老师这幅画是怎样做成?

  2、在学生明白是用纸贴上去的后,让学生明白制作步骤: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此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纠正并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步骤:一、选画;二、在卡纸板上画稿;三、剪彩纸; 四、粘贴 )

  3、在黑板上演示制作过程,并简单说明每一个步骤,指出特殊该留意的地方。通过现场演示,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接受所学内容,更轻易把握制作技法,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接受把握制作技法。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还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面”与“度”,通过让学生自己回忆、感受,再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相信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高。

  ( 四)、指导制作 培养能力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我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拼贴比赛,拼贴自己最喜欢的十二生肖,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通过比赛,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散神聚,学生的情感也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中、学习活动一步一步拓展中得到升华。

  ( 五)、品评欣赏 培养情趣。

  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组的最佳设计作品,教师做小结性讲评。为了能让美术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除了精心设计导入和各种教学活动外,在评价过程中我首先让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经验,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这样既使美术教学与生活融合,也能让学生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喜欢美术课。

  (六)、总结:

  1、总结学习情况。

  2、布置课外作业。

  利用课外时间,拼贴全家人的生肖图有顺序地挂在房间里。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挖掘、去体会,并以鼓励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布满信心与自信,更有爱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

  七、板书设计

  好的教学板书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教学板书各有不同的作用,我设计本节课的板书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用纸条造型的方法,能生动地拼贴生肖图。因此,我的板书是 :

  十二生肖

  排列顺序: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制作步骤:

  1、选画;

  2、画稿;

  3、剪彩纸;

  4、粘贴

  小学五年级美术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十课《风的魅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风的魅力》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

  领域。

  教材的要求是引导学生认识风能,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在制作风能玩具的乐趣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科学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

  3、情感态度目标:在制作风能玩具的乐趣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难点是: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

  五、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操作法、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能成功的制作风筝,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多媒体资料、老师和学生风筝作品等。

  学具:纸、细竹条、彩纸、细线、剪刀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体验活动,导入新课

  1、展示同学们带来的会飞的玩具——风车、各式各样的纸飞机、飞碟等。

  请同学们现场演示一番,学生会争相演示,会飞的玩具成为课堂的景观。

  经过体验,让同学们说说它们为什么能飞起来呢?小组讨论得出是风能的作用。

  及时补充风能是空气中水平流动的气流,由于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因而流动时必然有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风能。

  2、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车提水,风力致热等等,风能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带来一些灾难,如龙卷风、飓风等,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强大的风能,为人类造福。

  引出本课课题《风的魅力》。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玩会飞的玩具,体验风的作用,引出本课。本环节用时4分钟)

  (二)、设置情境,探究学习

  1、首先播放山东潍坊风筝节视频,让学生置身风筝节,感受风筝节盛况和放飞风筝的乐趣。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课前收集到的风筝节资料进行解说:

  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

  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2、问题: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放过

  制作过风筝吗?——没有。

  3、技法点击:(板书步骤)

  多媒体演示制作风筝的步骤:

  1 将竹条绑扎成十字形

  2 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

  3 用一根线拴在横杆和竖杆的交叉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

  4 美化风筝

  (本环节通过观看潍坊风筝节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且以学生自己当解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对风筝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现场示范制作步骤,使学生明确制作方法。)

  (三)、学生创作,老师辅导

  先请同学们欣赏别班同学的作品,并提议用和他们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创作构思,根据各自带来的材料,进行制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体验放飞,总结经验

  制作完成后,风筝带领同学们到学校操场,进行试飞活动。

  有的小组的风筝不仅制作漂亮,而且飞的很好,有的小组的风筝可能会飞不起来。大家一起帮他们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

  然后让同学们集体选出最喜欢的风筝作品,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并从中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造型奖以及最佳工艺奖等。然后,让制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也能让学生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喜欢美术课。

  最后教师做小结性讲评,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肯定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生活中也要多动手,勤动脑,享受生活的乐趣。

  (本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体验风能的作用,并感受成功的快乐。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促进他们的交流学习。)

  (五)、课后拓展

  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风能玩具。

小学美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分析

  《出壳了》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本课教材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形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生命的奥秘,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记忆和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独特构思的表现形式来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三)教学重点 :用独特的构思表现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观察——引导——启发——创造”,以小鸡出壳为线索,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观察尝试表演的学习方法(2)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你们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了 十个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脚蹬。是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受苦的一天。妈妈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幸福,因为妈妈有了你这个可爱的孩子。动物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

  鸡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它在鸡妈妈的精心孵化下,蛋宝宝的内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了第21天的时候,小鸡终于破壳而出了。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接着,请同学们来做做小鸡从壳里出来的样子。(破壳——用嘴啄开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用脚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有的很新鲜、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娇气躲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伙伴一起打闹、而妈妈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爱惜又是激动。

  还有什么动物是象小鸡一样从壳里出来的?如:恐龙、企鹅,鸡,鸭、鸟类、鳄鱼、蛇(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的动物的形象)

  它们一出生最想干什么?比如小海龟、企鹅等等。(播放课件)

  我们共同欣赏小朋友的画。(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不但观察了小动物出壳的情形,还欣赏了小朋友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想画什么?(如:小鸡和鸡妈妈、小鸭刚出壳的情形、小海龟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小动物出壳的表现方法: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妈妈和出生的小动物、未出生的小动物 的心情。

  播放以出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小学美术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说课稿12

  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 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1、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是"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课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课业。因此,本课内容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在设计上都贯穿了很新的教学理念,完全符合《二期课改》中的"基本理念"的要求。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是:由于孩子们从小就对大树和小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且在设计中"隐藏"了一部分创作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够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由于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综合美术课,因而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绘制各种形态的小鸟的家。

  操作领域:通过听、看、想、说、演、画、玩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表现出一个美丽温馨的小鸟的家。

  情感领域:通过小鸟的家的综合活动教学,加强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以增加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小鸟的家的认识、掌握、表现。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解决措施:

  2、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游戏法2.情景法 3.交流法 4.竞赛法

  3、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4、说教学过程:

  二期课改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游戏导入、引出主题。

  {1、游戏:猜猜小鸟的名字。2、欣赏:小鸟在森林里欢声歌唱。}(引出小鸟的家在美丽的森林里)

  第二环节:新授课——重视知识"活化".获得知识就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直观鲜明的形象,结合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操作:

  1:融入角色,启迪想象。

  运用对比的手段体现小鸟有家的快乐A:让学生扮演鸟、树、花等表现小鸟在森林里的快乐生活。(让学生感受小鸟有家的欢乐)B:插入灰暗的画面和小鸟的哭声。 讨论:"小鸟为什么会失去了家?

  进入关键:思考: "你能给小鸟做点什么?"结论:师生一起用大块的纸样"栽植"一片美丽的森林。(引导学生找到帮小鸟解决痛苦的办法:重建美丽的家园。)

  2: 观察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A:多媒体播放:学生家里的照片。(引出家的涵义:温暖、舒适、安全)

  B:幻灯画面观察小鸟的生活。了解自然状态中各种各样的鸟窝、鸟巢(树上的、草地上的、水边上的、人工构造的)(引导学生了解鸟窝构造的基本特点,结合家的涵义进而激活思维发散再提出创作要求:"你会给小鸟设计个什么样的家呢?")(注意:鸟窝和"家"的区别)

  C:小组讨论(请个别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述游戏表演和教师的启发提问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小鸟设计美丽的家。(绘画设计,彩纸粘贴)。

  要求:给小鸟设计一个造型独特、色彩完美、形式多样的家,并把设计好的家贴在前面的树林里。在学生明确了作业要求后进行创作,把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起来。除了个别辅导外,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励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小鸟的家,达到启发想象力和创新,()同时增强了集体协作精神。

  第四个环节:小结——重视知识的导入和发展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具体操作是

  当小鸟的家设计好后1、请学生自己谈谈成功之处2、请同学投票选出最佳设计3、教师总评并和学生一起体会小鸟重获家园的喜悦。

  5、说课后反思:

  学生:作业展示(附小朋友的话)

  教师:

  1、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技能、认知、情感、各项预定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体现了二期课改要求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形成了对综合美术的持久兴趣。

  2、由于是对综合美术的初次尝试,对一些环节的估计不足。

小学美术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妙多变的线条》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是以“人际关系与生活”为主要取向的课程,“点线色你我他”是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共四课,均以“人”为媒介,以学生熟悉和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线条的运动变化以及线条对人类情感的表现。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便陪伴着儿童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用线造型的训练在儿童美术实践中被了解、掌握、运用,能帮助儿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儿童的潜能和智力能力。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发展中,儿童的美术活动主要体现为游戏性。因此,美术课不要过多的讲绘画知识和造型原理,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记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节课,我准备运用大量的美术游戏、音乐游戏帮助孩子们了解线条的节奏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优秀的个性化的儿童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A、认识各种直线、曲线及其作用;

  B、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

  C、培养学生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感受听觉的“线”,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

  B、在比较中体验线条的美感;

  C、在创作中训练线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人际交往;

  C、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体会线条表现出的情感。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型:

  造型﹒表现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音乐等课件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三、说教学程序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观察线条形态

  意图:观察线条的形态,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

  (1)游戏导入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部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时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生喜欢做游戏,可以从这一点切入主题,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教学开始部分,“绕线”游戏导入:每一位同学小时候大概都玩过这种游戏,它可以是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是两三个人共同操作。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毛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在翻线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线条变化的不同形态。再欣赏课件1“运动的线条”,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表演者手中的彩线有哪些变化,并把这些变化画在纸上。

  (2)引出课题:线条

  (二)走进生活感知线条节奏

  1、探究活动一: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线

  意图:感知线的节奏,认识到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过程:让学生们想一想不管我们画什么笔尖落到纸上画出来的都是什么呢?(演示)生:“线”。师:“对了,是各种各样的线,我们先一起来找一找,在生活中,自然界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线”?学生充分发言后演示课件2“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学生欣赏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线,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线是不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它们有什么区别?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发言后选出代表将不同节奏的线画到黑板上,教师讲解这些线条的疏密不同、粗细不同、起伏不同正体现了线条不同的节奏。

  2、探究活动二:听音乐画线

  意图:感受听觉的线,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过程:由线条的“节奏”自然过渡到音乐中的“节奏感”,出示课件3“听音乐画线”,播放两段音乐,请同学们在纸上将两种节奏画出来,并邀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选用一种教师准备的材料将听到的不同节奏表现出来。这一环节学生们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与音乐的艺术魅力中了。

  (三)合作比较探讨线条美感

  3、探究活动三:我们的发现最多

  意图:在“比较”中感受线的丰富多变,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人际交往。

  过程:将五种“比较内容”分别装入不透明的袋子中,让学生分小组选择、探讨各种线的不同美感,体会线的丰富多变和美妙,然后各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板书:曲线、直线、粗细线,有疏有密变化多。(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感觉词语)

  A、直线与曲线的比较B、曲线与折线的比较C、粗线与细线的比较D、线的疏与密的比较E、长线与短线的比较

  (四)探究发现体悟线条魅力

  4、探究活动四:画家与小朋友的画美在哪里?

  意图:感受线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感受画面线的组织、排列的美感和各种线表达的情感。

  过程:出示课件4“画家与小朋友的画美在哪里?”,让学生欣赏一些线描画,提醒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A、他主要运用什么线来表现的?B、猜测一下画者在画这幅画时心情怎样?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得出结论:线条反映了画者不同的心情:有平静的、烦躁的、激动的、愉悦的等等。教师请出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一种情绪,其他同学来猜猜他们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学生们在这一环节积极投入到绘画游戏中,体会了线条的魅力。

小学美术说课稿14

  自然界的颜色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这些绚烂多彩的颜色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美丽迷人。把学生融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就会增加他们的色感,对色彩的认识就会大大提高。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和谐>>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爱的卧室与别墅作为范画,运用暖色和冷色的的两中对比,让学生感受和谐色给人的舒适魅力。

  本课是色彩基础课,课程结构内容包括: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颜色称为相近色,如黄、黄绿、绿或红紫、紫、蓝紫等。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暧对比是色彩对比的一种,补色对比是最鲜明和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同一幅画里,必须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制色相环,了解一种颜色加黑或加白,就会产生色彩渐变的效果,即和谐色,以及由此产生的美。

  2。试用一种颜色,加黑或加白的效果。

  3.也可选择邻近色进行色彩的渐变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丰富的色彩带给自己的魅力,认识邻近的运用带给自己的乐趣。

  2.让学生充分挖掘运用色彩的奥秘和对色彩的感受。

  3.让学生通过色彩的渐变练习加深自己对邻近色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柔和对比和强烈对比是两个不同形式的概念。

  四.设计理念

  本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接触和谐色,认识和谐色,,运用和谐色激发学生运用色彩的欲望,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和谐色与他们所学习析色彩线条的联系,更加热爱美术课。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色彩渐变的色相环或图片。准备示范用的绘画工具及多媒体影相资料。

  (2)。学生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及相关绘画工具。

  2.教学活动

  (1).引导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可先欣赏教材上的以及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注意和谐色的渐变效果)。

  2.也可以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知识窗”,了解和谐色的渐变知识。

  3.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片断,学生体验并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片中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 设计意图:成功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播放影像的方法导入,目的是把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通过听觉、视觉感受丰富的色彩带给自己的魅力。

  4.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画图,讨论画面里怎样运用和谐色彩的。

  设计意图:学习任何一课对学生来说,都不是从零开始,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既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例如,普蓝,在以后的步骤中我们称之为主色.画一个简单造型.又如,一棵松树,也可以是几何图形,用直线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份,可以用笔来画,调色这一步很重要,要多挤一些主色颜料,最好一次挤到位,黑色或白色可以逐渐添加,还有一点要提醒学生的是,深色宜选择用加白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的渐变,反之,浅色宜加黑表现色彩的渐变。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了问题中主动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得认知的结果,而是使学生融入到色彩世界的乐趣中、兴奋中,从而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师出示色相环,让学生观察色相环上的颜色排列规律: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邻近色之间的颜色非常接近、相似,色差比较小,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在色相环上,两种相对的颜色叫补色,补色之间的颜色相反,色差比较大,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它是所有色彩对比效果中最强烈的一种对比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色相环,掌握色彩的排列规律,理解和谐色与补色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色彩对比形式。

  3.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颜料运用加黑或加白的方法自制一个色相环,体会和谐色与补色之间的色彩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运用色调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熟悉和谐色与补色之间的颜色变化过程,为以后在创作画面的运色和调色打下基础。

  4.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共同评议

  小组同学共同临摹或设计自己最喜欢的两张作品,一张为风景画,要求使用的主色调为冷色调;另一张为卡通画,要求使用的主色调为暖色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合作中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计用和谐色组织画面的体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评价能反映他们对本课评价的理解,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激情总结

  利用和谐色彩的渐变方法,画出有装饰效果的风景画或抽象作品,也可以用红、橙、黄、蓝、绿、紫等邻近色,进行色彩的渐变练习。

  设计意图;对孩子们来说,喜爱颜色是与生俱来的。而这种对色彩的兴趣将激发他们自发地观察、认识和学习。

  七.结束本课

  播放一幅幅的课件,和谐色、邻近色组织的作品,让学生在看画面、听音乐的过程中愉快地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邻近色在创作画面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幅画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邻近色来组织画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色彩的混乱,让人感觉画面脉络不清。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或暖色调的画面里主要都运用的是邻近色的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显的舒适、和谐。学生初学使用水粉工具临摹水粉画,困难较多,老师最好先画出步骤示意图,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作画,提醒学生用水要适当,不要太多。辅导时及时纠正学生用水多与少的失误。

  因为,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颜料临摹水粉画,作业要求不要太高,对画得比较好的作业及时鼓励,对不成功的作业不要批评和指责,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美术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六面怪脸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六边形三角锥体”的造型,然后,发挥大胆想像进行描绘造型,创造出一种奇形怪状的脸谱形象。六面怪脸这种外沿为六边形、内接三角锥体的造型,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感。用其作为脸谱造型的基础,用具象观念看似乎离奇,从抽象观点着眼就不尽然了。

  二、学情分析

  《六面怪脸》是三年级教材,三年级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制作平面的面具,基本掌握了一些平面面具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也只是对面具的初步认识,知道面具是一种玩具。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由平面变成半立体,由具体的形状向比较夸张、甚至有些抽象的形状变化,与高年级立体抽象知识相接轨。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教法

  1、实物观察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分享材料特点,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帮助学生最直观、最准确地了解六面怪脸的主要特点。

  2、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教材中制作步骤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演示法:

  本节的演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演示适当的指导性演示。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四、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想象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目标

  1、能掌握“六面怪脸”的制作步骤、方法。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

  3、在做做玩玩中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六、教学重点:是立体造型的六面怪脸制作方法

  七、教学难点:把六面怪脸既描绘得怪又不失其的可爱。

  八、说教学过程

  我们教研的这节课,主要从美的探索——美的指导——美的创造——美的拓展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美的探索

  在美的探索和指导环节中,教师先出示六面怪脸的精美范品,让学生通过尝试拆开后拼合和分析书中的制作步骤图,尝试自己做。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演示制作方法,如遇到困难,教师提供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折剪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识图能力。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美的想象

  本环节抓住六面怪脸的“怪”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从色彩、五官形状方面思考问题。将动物、机器人、动画人物等形象都可以作为六面怪脸的表现内容。把六面怪脸既描绘得怪又不失其的可爱。教师配以适当的演示使学生更好的抓住“怪”这一特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美的创造

  好的范品能给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更多的启迪。通过六面怪脸范品欣赏,鼓励学生利用绘画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六面怪脸。伴随着音乐声进入师生共同创作阶段。

  四、美的赏评

  让学生将六面怪脸面具戴在脸上,直观感受面具的美感。指导学生从“怪”的角度去评议,教师适当点评。

  五、美的拓展

  出示多种材料、不同方法设计的六面怪脸,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创作六面怪脸。

【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03-15

小学美术说课稿13篇06-11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04-29

幼儿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04-30

幼儿园小班美术说课稿04-30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说课稿06-10

小学英语说课稿04-26

小学体育说课稿02-16

小学英语说课稿范文11-04

优秀小学音乐说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