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8 09:57: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有如下认识:

  1、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多方位、多元化评价学生。

  二、说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61页主题图及第62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63页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第5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发新书的情境图,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小精灵的提示语显示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相互交流,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理念。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算法。

  四、说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我还采用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因为计算常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发新书这一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口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练习环节请学生帮忙摆筷子,参与开火车游戏,帮助家人买衣服,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五、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借助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和算法)、数一数(数书)、说一说(说算理与算法)、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反思……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设计思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够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教学难点: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4.教具、学具准备:

  的风车,各种平面图形,固体胶、剪刀、纸

  【教法学法】

  我主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风车作为礼物呈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趁机问:你知道这个风车是怎么做的吗?借此引出正方形、长方形,并说明本节课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这些图形拼一拼,引入课题《圆形的拼组》。

  2.创造性地运用电教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电教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会拼组一些简单的图形。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4.拼图大赛,课后延伸

  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实践创新活动的拼图大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图案拼在纸上,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教学,是有用的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操作,动口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活泼的数学——数学与活动相结合;是生动的数学——数学与电教资源相结合;是亲切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智慧的数学——数学与创造相结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观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为联欢会购买的水果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

  2、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体会统计与调查的必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调查、记录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调查活动,记录数据。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2、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早餐统计图,让学生在喜欢的早餐上画三角符号,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填写全班学生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和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你想对食堂的管理人员提点什么建议?希望他们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要比较东西的多少的时候,画什么图比较好啊?(统计图)那在画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东西分一分,再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要把东西摆放整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课题:认识乘法(说课)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长铁四小

  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习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习练一练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猜一猜。把准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部分,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减少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行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平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平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说课稿】

  在解构——建构过程中认识百数表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师: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师: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这次请一位神奇的摄影师来告诉你们,他正在给百数表照相,正好照到了这个数,它是谁?

  师: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想。

  师: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师:这个时候摄影师说,太多了,你们得变个队形我才能给你们照,你们能帮它们变队形吗?你们只要喊一二变,他们马上就变,准备好了吗?

  生:一二变。

  动画

  师: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用箭头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师:现在我们为这些数都找到家了。你们看,从10到20,从20到30,从30到40,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样?

  生:都一样。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师:都多10,所以它们距离就是一样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请问10前面的这个家是谁的?

  生:0。(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2.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

3.【推荐】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4.说课稿汇总十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7.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